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6集 素问.灵兰秘典论(二) “十二官相使”(续)、理论...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5:5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Y5NTcyM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就是储存粮食的东西.还有一个具体的注解。仓和廪还不一样,说“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谷就是没有去壳的为谷,去掉壳的就是米。所以仓廪本身还有这样的区别。“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但是总体来说,仓廪就是指的存粮食的。存粮食的仓库。说脾胃比喻成管理粮仓的官。为什么呢?它是受纳饮食水榖,化生精微嘛,水榖不就是榖食、粮食吧,所以把它比喻成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就是从饮食五味,进入体内之后,经过脾胃的受纳,和运化作用而产生精微之气。这个五味是化生精微之气的,五味化生了精微之气的问题。可以从脾胃化生出来,布散到全身去。所以水榖精微之气,是从脾胃产生出来的。

《明堂五脏论》,刚才我说那个,敦煌医学残卷,《明堂五脏论》说,“脾者,俾也。有所俾也。”就是这句话,俾就是俾益麻,补助。或者说俾益。现在写文章不经常说,希望给予指导,或者学习了什么东西,会有所俾益。都是讲的这个问题。帮助的意思,有好处。“脾者,俾也。”俾,是补助什么?补助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动的需要。《明堂五脏论》用这么简单的话,这么一个形容。

是呀,我说《灵兰秘典论》,脏象理论在后世医学里头影响巨大。在我们当前的各位医生心里当中,也是影响巨大。一说脾胃,就想起“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营养都从那来的。甚至于脑子里只想到这么一条,再也想不到脾胃还有别的问题,可见这个理论是在医学界,特别在我们当前来说,中医学界的各位先生们的头脑里头,也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占着主导的地位。简直别的就很难再装进去了。如果是脾胃还有点别的功能的话,往往就觉得是挺新鲜的功能了。这只是《灵兰秘典论》以篇说的。脏象理论还反映在《内经》很多其他篇章里头。不和《灵兰秘典论》完全一样。所以我说《灵兰秘典论》是脏象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文章。无非是重要而已。简直重要到除此之外,脑子再记不住别的了。但是我还要讲这个,因为它重要。还是大家把这个先记好。先理解好。逐渐我们才能再学别的。不然的话,这也没理解好,再一学别的,打起架了,自己跟自己打起来美,那就不好了。下面再看,你看它这说的,脾胃就是这个作用,,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化生水榖精微气的作用。没再说别的。而且《灵兰秘典论》只是点出一个主要的嘛,“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那心就是神明,不再主别的。起码大家熟悉的,心还主血脉。只不过,它就点一个最主要的而已。不是全部,而是主要的。或者《灵兰秘典论》的作者认为这就是对于这一脏来说,那它就是最主要的。下面,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是传导【dao4】,或者读成传导【dao3】,传导什么?传导水谷糟粕。六腑之一,是传导水谷糟粕的,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出焉,那里头大肠当中产生变化。水液可以渗入膀胱,糟粕变化为大粪,变成粪,变成尿,变化出焉。以传导水谷糟粕是它的主要功能。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者,是接受存储,从胃存下的食物的存储,从胃传下的这些饮食物,同时又化物出焉。经过它的消化,转化而分别清浊。经过小肠的功能,把由胃传下来的饮食物,经过消化、经过变化,而分别清浊、泌别清浊。把营养部分要(吸收),糟粕部分再往下传。大肠、小肠,在《明堂五脏论》上说,肠者,“畅”也。就用一个字来概括。为什么叫做肠呀?它就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主要功能。畅,通畅。这叫“肠者,畅也”。大肠、小肠都应该通畅。它们功能是有区别的。小肠是化物,把由胃传下来的饮食物,进一步分化,进一步消化,来泌别清浊,分别出来哪是清,哪是浊。到大肠呢,就是经过传导,往下传导,使糟粕走入大肠,尿液,水液走入膀胱,水液入膀胱,粪便呢,腐熟糟粕就排出大便,就经肛门排出。说这是大肠的功能。但是呢,大肠、小肠的基本特点,都是应该通畅,六腑以通为用。或者说,六腑是传导水谷糟粕,传化水谷,传化水谷是六腑的基本功能特点。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就是作用强大,是最直接的解释,作强,就指的作用强大,功能强大。伎巧出焉,伎巧就是技术灵巧,也包含聪明智慧,为什么说作用强大,因为肾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能够生儿育女的功能,就是由肾所主持的。所以它作用强大。出伎巧,两种解释。一个就是作用灵巧,心灵手巧,做什么活做得很好,这是伎巧。再一个理解呢,伎巧,就是生儿育女这个事,就很伎巧了。生出来那么聪明,那么漂亮的娃娃。就有这么两种解释。其实,再细研究,要是从古代的官职上来说,反正我是没查到,我也没有听说其他的专家查到过有叫“作强之官”的。没有这个官职。我在查的时候,我倒发现在汉代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官职,叫做“匠作”。有匠作大将主要的官职。是不是“作强”是“匠作”的误传呢?这个“匠作”是什么意思?就是管那个工程建筑的官员,特别是要负责建筑皇宫,建筑皇陵;“宫殿陵寝”,那是由“匠作”主持,操办的。那不是建筑部长吗?但是用现在的建筑部长来说,不一定合适,但是他是操办这件事的。所以他要灵巧呀,他工程技术不灵巧,这宫殿建出来不合格,那是要砍头的。不但宫殿建筑,连皇陵也都是他操持建。倒是有这么一个官职。那么这个官职,当然他就是应该是很灵巧的,他的技术应该是很高明的。他能够指导工匠们去做。所以他是大将。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我们通常的说法,各位所理解的,也可以就是说,肾脏的功能非常强大。肾主藏精,能够具有生殖的功能,作用很强大。肾精充足,人的智慧也好,智慧也高,能够有发明创造,能够手艺很巧。能做出很多东西来。那也可以理解。说老年人了,肾精虚了,脑髓不足了,做什么也做不好,手都颤了还能做得好吗?这么理解也可以,再有呢,跟聪明灵巧有关系的,你说灵巧脑子不行得好使,心神也得聪明,《明堂五脏论》它说“肾者,引也”,引水谷和利精神,它是这么一个功能,它说,肾是引的意思,引什么?引水谷。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理解,人体内的水谷精微的吸收,水谷精微的消化,和排泄,那都和肾气有关系。如果肾气虚的话,水谷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也会失常。能够正常吸收、消化、排泄,那都要靠肾脏的正常功能,所以“肾者,引也”,引水榖,还“和利精神”。人的精神和利也靠肾,肾气充足,肾精充沛,精神才能和利。和利就是调和爽利。如果肾精虚了,人的精神也会出现问题。也会出现迟钝、痴呆。甚至于情绪不好。无缘无故的哭泣,无缘无故的就要笑。当然,无缘无故笑的时候少,无缘无故的哭泣,无缘无故的发怒是很多见的。那老年人,脑髓虚了,所谓老年痴呆症,精神症状很突出的。脑髓虚了也是肾精虚了。所以,肾者引也,引水榖而和利精神,那精神和利,当然它也出伎巧,所以这个是相辅的,这个说法,可以和《灵兰密典论》的说法,是相辅助的说法。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渎”,水渠叫做渎,决渎就把水沟给它挖开,决是挖决。打开,决口了。河堤决口了,那不就是决吗?就打开,打开那个水沟,所以叫做决渎之官。管水的官。决渎是管水的官。三焦是管水的官。所以它有水道出焉,那水道就从三焦出来的。大家所熟悉的通调水道。通调水道是什么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道。当然后来在《难经》上,说三焦是水谷之道路。不单是水道,榖食也靠三焦来通调。三焦是管水的官,三焦的气化,才能使人体的水液正常的代谢。三焦气化,水液才能够正常代谢。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州,水中间的那块陆地叫做州,都,就是水,一湾子水,一潭水。或者湖泊的水。那都可以称之为都。州是水中陆地,都,水泽所居之处。教材有注释。长江三角州,就长江中间那块陆地。水中之陆叫做州。州都之官就是说管理水液的。州都之官就是管理水液的,它不是管理水渠,它整个管理这个水。水聚之所。所以膀胱者是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津液,膀胱可以藏津液,津液在膀胱所藏,经过气化就能够出,就能够从膀胱出来。这个出叫排出也可以,叫散出也可以,叫渗出也可以。好像叫排出反而太粗糙了一点。气化就能渗出,反而倒可以,相对来说,意思反而更准确一些。也就是膀胱所藏津液,需要气化。炒年糕渗透出来,散出来。散布到什么地方去?散布到什么地方去咱们再说。这个气化,既说的是膀胱的气化,更主要的,这所说的气化,是肾的气化,三焦的气化,甚至于包括其他脏腑的气化在内。因此气化才能出,不单指的膀胱气化,更主要的是指“肾中的阳气的气化”,以及心、肝、肺、肾之气的气化,还有三焦的气化。膀胱所藏津液,只有经过全身之气的气化作用,它才能够渗出膀胱,而发挥它的作用。

我这一说,你就想到了,这个气化则能出,既然说是发挥作用,那就不是单纯是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尿就排出去了。这倒是很简单,但是好像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这里多花几句话,来说说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刚才说了,《灵兰秘典论》所说十二脏,不是解剖那一脏,或者说主要的不是讲解剖学上那一脏,有没有解剖知识?有。但是它主要的是功能单位。或者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因此膀胱就是讲的那么一个功能活动,什么功能活动?贮藏津液,经过气化,藏的津液可以渗出来,如果你一定要按解剖那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那这个膀胱,它就不只是现在解剖学上存尿的那个尿脬,现在把它叫做膀胱。那个不是《内经》时代写的那个膀胱。那个膀胱,《内经》常常把它叫做“胞”,后世有时候把它叫做“脬”。就装尿的那个东西,那就具体了。就现在解剖学上,所看到的那个东西。

而这里所说的膀胱,就是指的既包括这个脬在内的,又包括了那么样大的一个经脉在内,膀胱经是很长的,对不对?起于目内眦,在头上转之后,经过后背,在头上就不是一下子就过去,它是还有一个转。到后背也不是一条线,后背还有两条线,以后才从臀部下去到大腿的后外侧,向下行到小腿外侧,然后到足小趾外侧。那是最长的一条经脉,这也属于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这个脉也属于膀胱。而且膀胱又叫一身之阳,又叫巨阳。膀胱叫巨阳呀,叫大阳。既叫太阳经,又叫巨阳,太就是巨,巨就是太。说法不一样,都是一个意思。又主一身之表。一身的皮表那都是膀胱所主。主一身之表的说法,还不是经文的话,经文的话还要话,经文原文的话,《灵枢。本脏篇》说“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它不单纯的是泛泛地说。腠理毫毛,那不是肌表吗?和什么相应?和膀胱相应。所以说膀胱主一身之表。它是有经文,《内经》《灵枢。本脏》这样的一些记载作为基础。所以,膀胱经又叫巨阳、太阳。在《素问。热论》篇,一讲外感病侵犯,要按六经辨证的话,第一条经就是太阳经的病,或叫巨阳。既说叫太阳、巨阳,就是说这一条经,或者是这个腑,它说包含的阳气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它在一身之阳当中,它叫巨阳,它叫太阳。

那么,我刚才说了,你一定要考虑解剖的话,那应该考虑到哪呢?就应该考虑到这些。腠理毫毛其应,这个功能,膀胱经的这个功能,尿脬的贮尿的功能。从贮尿的这个功能考虑,从现在解剖生理上考虑,就还考虑现在的肾脏。现在的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这一套。应该从解剖上讲,除了我说的经脉,主一身之表之外,就是从排尿这个系统来看,也应该包括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都在内。所以如果单纯理解这里膀胱就是现在解剖那膀胱,那是大错而特错。对很多问题你不可理解。那个膀胱没法气化,就算有气化,也只能排尿,没有第二个作用,就犯不着这么复杂的去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这么多话,就说膀胱藏尿,可以排出去,古人绝对不会,费那么多话去说。因为古时候写一个字多难呀,往木板上刻,就这么点事,说那么多字,他不可能去这么办。更何况它本身是讲,以像而不以质,它是强调象,强调功能。

那么说过来,膀胱所藏津液,气化则能出,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说渗出也好,说排出不太合适,渗出,渗到什么地方?怎么气化出来的。归纳起来,膀胱所藏之津液,气化出向有三:

作汗液排出。气化从汗液排出。作汗液排出来了,理论根据就是刚才我说的《灵枢。本脏》篇所讲的“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膀胱的气化功能,气化就可以从腠理毫毛排出精液。汗,就是津液所化。这个说法也有后世医学家的提法,就是唐宗海,唐容川《血证论》,《血证论》这部书是很有名的。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谈了这个问题,讲

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

“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经,就是《内经》,也就是说的是膀胱之气,载,装载、存载,运载,上行外达,不单上行,还外达,出而为汗,那就出了汗,那是经过膀胱之气,运载津液才能出的汗。所以叫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这云行雨施之象,就是我们讲《阴阳应象大论》那篇,所讲的,“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阴阳交互的作用。阴阳雨施之象。那汗是雨,雨之所以能够排,实为阳气的作用。天气降为雨嘛,膀胱经的阳气的作用,才能这样出为雨,所以有云行雨施之象。这是第一个去向。气化则能出,出为汗。

化为尿液。王冰在注《素问》的时候,对这句话是这么注解的。说

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

气海之气就是下焦之气,脐下那个部位叫做气海,下气海,也就是下焦之气的气化,它的气化,看来主要是讲的肾气。这个溲便看来就是指的小便,小便脾出来需要下焦之气,也就是气海之气的施化。或者肾气的气化。则溲便注泄。如果气海之气不能施化,而不及,则闭隐不通,那就是小便癃闭了。若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所以说王冰在注这句话的时候,那就是注成下焦之气,或者肾阳气化,才可以使得膀胱之气,膀胱所藏津液,能够正常排出作为小便。如果肾气不能气化,就闭隐不通,那就癃闭,小便不能排出去。

其实还是不是谈的解剖学,就是按这个说法。就是按王冰所说,气化则能出,出是出在小便,那么这个情况,也不是单纯藏在解剖,现在解剖足额能够膀胱里面。所说的尿脬里面。能够津液,它也还有藏在别的地方,别的地方在哪呢?如果往上找,找到肾盂,找到肾脏,甚至于找到其他全身各处出,这个临床上可以见到,比如说,大家熟悉的五苓散,张仲景《伤寒论》上说,五苓上是治膀胱蓄水。膀胱蓄水了,说膀胱存住水了,用五苓散治。五苓散所治的那个小便,通利小便,小便尿出去,这尿在哪呢?有的时候尿是在膀胱里,但有的时候并不是在膀胱,现在解剖学的膀胱,为什么?这个病人浮肿了,服五苓散之后,尿通了,浮肿下去了,那你说浮肿的水是藏在体内的,皮肤下面的。那绝对不是解剖上能够尿脬。所以说,即使按王冰的这个解释,那个津液所藏,也不只是藏在尿脬里。不然的话,《伤寒论》的五苓散,治膀胱蓄水那一种情况,口渴,小便不利,甚至有水入即吐,还有浮肿现象的时候,吃了五苓上之后,尿就通了,浮肿就下去了,对吧?所以也不要局限在解剖学的膀胱的尿脬上去。这是气化功能的第二条出的去路。

化为血液。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他对这个问题是这么解释的。他说,我这里有删减,他说

膀胱,肾之府也。...,五榖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则为小便。。

五榖五味之津液,全都归到膀胱。它悉归膀胱,然后气化就分入血脉,分入血脉后还不算,还能成骨髓。因为是津液嘛,津液当然可以成骨髓。津液多余的部分,多余的,才入脬作为小便。你看,《诸病源候论》就说膀胱所藏津液,经过气化,气化有一部分,就要到血脉当中,到血脉当中自然就化生血液,化生血液才谈到可以成骨髓,也就是津液才可以成骨髓。津液之余,多余的那部分,入脬,你看,他就说的是尿脬,为小便,到尿脬里面就没别的可变了,如果说把这个膀胱说成是尿脬的话,那些问题就没法理解了。尿到膀胱里头之后,说还能够气化出来,恐怕没法解释。所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个气化,不是单纯指的膀胱气化。更主要的是指肾脏、三焦等的气化作用。使得津液能够化生出,发挥它的具体作用。只把多余的排出。作为尿液排出体外。不要小看这个事,这个事,据我所知,还曾经发生过学术上的不愉快。一位比较老年的中医,说是膀胱气化,气化可以化生津液,清者化为津液,浊者才化为小便排出去。年青的医生就不干,他学过西医基础,学过西医课,知道解剖生理,那不行,到膀胱里再也不能气化。就得尿出去。两人谁也说不服谁。结果弄一个很不愉快。其实犯不上,《内经》所说的膀胱,不是你现在说的解剖学的膀胱,只不过是强调了那样一项功能而已。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把上面十二脏都讲完了。各自的功能都讲完了。其实,相对而言,也都谈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起码心是君主,肺是宰相,肝是将军,脾是仓廪,对不对?三焦是决渎,大肠小肠主要是传导变化。下面又总结谈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说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相失就是相互失调,应该是相互协调的,是相互使用的,是相使的,而不是相失。相失就是相互失调。不得相失,所以说

故主明则下安,主,是说的君主,君主之官明,它的功能正常,特别是心主神明,神明正常,不紊乱,不昏乱,则下安。其他十一脏就可以相对来说,容易平安。强调了心神一体,心神统一,形于神俱,但是把神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所以神能够正常,其他的形体问题,就可以相对来说容易正常。所以,主明则下安。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其他十一脏腑的功能,就相对来说,容易协调。中医诊断疾病是这样的,一看到人有神,好,治疗后预后会好。失神、无神了,很难再治了。你有再好的技术,它就不灵了。他这人不能使用你那技术了,你给他怎么输液,怎么打针,这么灌药,他那个正气,那个神,不能对你那个产生反应,再好的技术也是白费。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说有了神,心主神明,心主功能正常的话,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按照这样的话,养生则寿,养生,怎么养生?心主要正常,人的心神要好,要调摄好。其他的脏腑,自然可以逐渐地调摄,这人心理很好,想问题很清楚,就是吃饭不知饱,这不可能啊,就是喝酒没度,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心神很好的话,自然知道饮食应该怎么用。衣服该怎么穿。所以说,以此养生则寿。保持君主的神明的清醒。就能够正常地指挥全身的活动。

殁世不殆,那就说不可能出现错误,一世也出现不了错误,殆,就是错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这个殆,不会出现错误。

以为天下则大昌,如果按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君主很正确,明君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其他的官员,都会很好地进行工作。不很好地工作,那一会,很快就罢免了就是。所以,按这个方法来治理天下,也是对的。当然现在都讲的是集体领导,集体领导那集体更应该明。所以“以为天下则大昌”。因为古时候,一人说了算。君王说了算。所以主明是非常重要的。明君是非常重要的。碰上昏君全倒霉了。这个国家都会跟着倒霉。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国运昌盛。治理天下也会国运昌盛。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反之,如果主不明,昏君一个,那十二官全危了。对吧?所以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也是很危险的。十二官也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了。

使道闭塞而不通,这个“使道”教材有注释,指的是十二经脉,因为经脉是十二脏,相互联系的通道,经脉是应该通畅的。经脉流通气血,联络周身,闭塞不通了,那就正常功能就失去了。

形乃大伤,由于神伤了,经脉也不通了,形体也会受到大的伤害,也不健壮了,也要衰败了。五脏都乱了,气血不通了,这人的形体肯定要衰败。

以此养生则殃,按照这样去养生的话,那一定是遭殃了。不可能长寿,不可能健康。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按照这样主不明,昏君一个去统领天下的话,他的宗庙也就很危险了。古时候皇帝家不是有宗庙吗?拜他们家祖宗,宗庙危险了,就等于说这个朝廷就要被推翻了。所以说“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说需要特别的警惕,要保持精神的清明。神明的清爽。使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君主明,然后十二官协调,人体才能健康,治理国家,国家才能昌盛。所以要特别的警惕这个事。

这一段的串讲,就讲到这里。

【理论阐释】
1. 十二官相使说
也就是十二官相互为用。特别提到十二官相互为用的问题,以官职作为比喻,在《内经》当中,不只《灵兰密典论》,其他还有几个篇也是这么谈的。比如《灵枢。邪客》篇,它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同样是君主的意思。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五癃津液别》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同样是心为之主,君主。“肺为之相”,这和这差不多,本篇说的“相傅之官”嘛。“肝为之将”,本篇说“将军之官”,但是后两个不一样。说“脾为之卫”,保卫之卫,脾主肌肉,也有保卫体表的作用,保卫脏腑的作用。“肾为之主外”,说肾能够主外,说开窍于耳,能主于外。《素问。本病论》比喻说,“心为君主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谏议就是劝谏的意思。看到君主哪做得不对,提个建议。说应该如何如何。您的衣服穿得不合适了,您的行动、举止有所失调,谏议也无非谏议这,谏议之官。肝为将军之官,所以在《内经》里面,把十二脏腑用一些官职来比喻。不止本篇,其他篇也还有不少。

不管它怎么比喻,实际上它说强调的,我刚才说过了,就是强调整体协调这个问题,强调了心主神明的这个问题。之所以强调心主神明,那就是因为心神、形神统一,而以神为主导,有神这个人就可以继续生命,没神,生命就会终止。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主神,所以心就是君主之官,是一身之大主。尽管如此,心为一身之大主,十二脏之间还是相互协调,不能说光有一个心就行了。必须有其他十二脏腑的相互协调,发挥整体的作用。这是十二官相使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相互协调的问题,强调神的问题。

2. 心为君主之官
对心为君主之官的认识,也就是为什么把心叫做君主?咱们教材上提了几点,

心藏神。刚才我说了,因为神是统领一身的,神最重要,虽然形神一体,但是神是最重要的。“形神合一”,形神虽然是合一的,但是说“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这是后世医家的话了。形神是统一的,心神一体,形与神俱。这才是健康的。但是形神之间的关系,还是要神为形之主,而形为神之宅。神藏在形体里头。没有这个形体,神就没有了,消失了。在《内经》里头,还找不到一个人死了之后,神还继续存在的主题的论证。有了形才有神的存在,所以形为神之宅。但是形神之间关系,又神是形之主宰,因此说,心藏神,所以心是君主。
心主血脉,血脉对全身的作用可想而知,“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这个营气,就是说的血,人生的一切生理活动,生命活动的维持都需要血。而心主血脉。
我们教材是从这两点上说,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这是为什么叫做君主之官?我们教材从两点论述。其实再深入分析,咱们还有一点,从古代的认识方法上,还有一点,它把中间看得重要,叫做中心,古代有一种观点,叫做“重中思想”,哪一脏在最中间的位置,认为那个最重要。心怎么会在中间呢?我们现在都知道心在上焦,不是在中间,但是在古代的认识,从古代的那些认识上看,心,在人体的中间的,特别是他们从祭祀、杀猪宰羊,把它们往那一搁,他认为心是在中间。我们后来的人在习惯上,也是要把心口窝摆在中间,古代在认识方法上,有一个观点,是重视“中”的思想,重中思想,这一点我们教材上没提,因为心这个位置,在古代,从解剖的观点上看,位置排在中间的,所以把心也就强调是中间去了。有这么一个认识。好,下课。

[完/50: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3 17: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