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原创】“太素”解惑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3-10-10 12:44
标题: 【原创】“太素”解惑
“太素”解惑
-《黄帝内经》为什么又叫《太素》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金栋
摘要: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是分类注释、校勘《黄帝内经》的早期著作,杨上善所以名“太素”之义,查阅其书未见有解,疑或散佚,而晚清萧延平《校正》未见有说,后来学者亦未见有谈及者,经查阅文献认为,“太素”即大道之义。“太素”原指宇宙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而《黄帝内经》则是“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的重典;又因“黄帝之道”是“言阴阳五行”之大道的,亦称“太素”,而《黄帝内经》的著作正是以阴阳五行之理,来阐述“天人相应”的“天道之大经”者,此盖所以冠名《黄帝内经太素》之由来矣!
关键词:太素;素问;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3-10-10 12:45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是分类注释、校勘《黄帝内经》的早期著作,杨上善所以名“太素”之义,查阅其书未见有解,疑或散佚,而晚清萧延平《校正》未见有说,后来学者亦未见有谈及者,不知何故。
那么,“太素”的意思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太素》的解释:“1.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2.引申为天地。3.朴素,质朴。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出现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
此“先天五太”之说,源于战国时期道家《列子·天问》及汉代《易纬·乾凿度》等古代典籍。
《列子·天瑞》:“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纬·乾凿度》:“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夫有形生于无形。”
《白虎通疏证卷九·天地》:“起始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刘仲达《鸿书》引《鉤命决》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可见,太初、太始、太素是三气未分、混沌相连之混沌状态,而太易是无,太极是有。
原来天地万物是这样形成的,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由道家无极过渡到太极万物的开始,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及《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吻合。
即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然而以“混沌状态”的“太素”来解释《黄帝内经太素》的书名,使读者及后学仍不能尽知其义,仍有深奥玄妙之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3-10-10 12:47
金栋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有《黄帝泰素》二十篇,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
原来“泰(太)素”是黄帝之道,而黄帝之道则是阴阳五行变化之大道。太者,大也;素者,道也。《太素经》:“太素皓皓,命之曰道。”篇内所谓“太素”,即“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而化生天地万物之道。故杨上善在诠解《黄帝内经》时则将书名直接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正以说明“太素”是《黄帝内经》之言大道的。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说:“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顾植山教授说:“《黄帝内经》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医学著作,冠以‘黄帝’之名是标示该书汇编的内容在学术上属于‘黄帝之道’。”(中医之魂在《黄帝内经》。《中国中医药报》2013-9-11-3版)
据时贤范登脉考证,“素”当释为“道”,“太素”即大道,并且明确提出了《素问》当释名为《问道》。
林亿等《素问》新校正云:“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丹波元简《素问识》:“林亿等认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管子·水地》篇云:‘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无味之中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论》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泰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而其不言‘问素’,则名‘素问’者,犹屈原《天问》也,倒其语焉尔。全元起云:‘素,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义未太明。”
《素问》释名有“太素者,质之始也”之说。宋林亿等《素问》新校正引《易纬·乾凿度》之语,释为“太素者质之始也”,后丹波元简《素问识》予以确论“是也”,似乎已成定论,如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合编《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张登本《内经的思考》、王育林《中医古籍考据例要·黄帝内经考据》、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典籍研究·黄帝内经十讲》等。
但是,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说:“按:《新校正》所引的这段文字,意思比较隐晦。什么是‘质之始’的‘太素’?让我们先来看汉唐人的说法。
《白虎通义卷下·德论下·天地》云: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云:昔者元胎无象,太素流行,对越在天,以为元首。
又卷九十二《列传第六十二·文苑传》录成公绥《天地赋》云:惟自然之初载兮,道虚无而玄清;太素纷以溷淆兮,始有物而混成。
原来‘太素’是介于‘道’(无形)与‘三才’之间的状态,相当于老子所说的‘有’(《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般古书中所说的‘混沌’状态。
黄帝欲问此‘混沌状态’者何?林亿的说法实在未得其解。不过,由于他的这段引文一般人读的似懂非懂,大家觉得他讲的高深莫测,所以连象丹波那样博学的大家似乎也被蒙过,跟着在那里说:是也,是也。
其实,要理解这个‘素’字,何须绕那样大的弯子呢?
《说文·素部》云:‘素,白緻缯也。’引申之,‘素’与白同义。凡本于自然、未加雕饰曰素、曰朴、曰白、曰真,而与‘道’同德。”并与“道素”同义连用予以详细考证。其考证的结果是“‘素问’就是‘问道’,犹《天问》即《问天》;‘太素’就是‘大道’,别无深义。”
而古注《素问》的高士宗《直解》,亦明确“素”乃“道”之义。《素问直解·序》:“《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又说:“《素问》为《黄帝内经》,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
太素浑元是什么?不正是混沌状态吗!不正是“道生一”之“一”或与《易》对应的太极吗?即宇宙处于天地(阴阳)未判、清浊未分的混沌元气状态,可理解为宇宙的原始本体、物质的本源。而“本太素浑元之理”,不正是《黄帝内经》之问天道、阴阳五行之道及天人相应之道吗?
综上所述,“太素”就是大道。“太素”原指宇宙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而《黄帝内经》则是“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的重典;又因“黄帝之道”是“言阴阳五行”之大道的,亦称“太素”,而《黄帝内经》的著作正是以阴阳五行之理,来阐述“天人相应”的“天道之大经”者,此盖所以冠名《黄帝内经太素》之由来矣!
作者: 小宋 时间: 2013-10-11 20:5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3-10-10 04:47
金栋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有《黄帝泰素》二十篇,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 ...
谢谢金栋老师的点播,深刻详细,以前没有太过与追究太素的含义...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