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第三章 第三节 中医内科的药物疗法 [打印本页]

作者: 纪永臣    时间: 2019-7-25 16:28
标题: 第三章 第三节 中医内科的药物疗法
一、中药的概念及内涵
1、基本概念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的概念在广义上包括药膳类、药酒类、中草药等;狭义上单指中草药。
本章节涉及的中药单指中草药。
2、中药材
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炎帝的《神农本草经》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其有详细介绍,包括中药材的类别、名称、特征及药性。
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组织物质: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3、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剂指调剂。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4、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
中药一般都是处方药(保健品不属于中药范畴),所以中成药的使用应根据处方服用。必须明确药品的用法用量、如用药时间、用药间隔,以及复诊时间等。
二、草本植物药性的发现与运用
1、草本植物毒性发现与排除
提及中草药我们立刻想到神农尝百草,但神农尝百草的出发点却是大相径庭。神农尝百草的目的一是发现那些植物可以食用充饥,解决时下的严重饥荒;二是甄别那些植物有毒,记录这些有毒植物的名称、特征和人食用之后毒性发作过程,防止人们误食而受到伤害。
神农尝百草只是中药发现的源头、但不是开始,当时生存是优先课题。
2、草本植物毒性的针对性利用过程
(1)中药出现的历史背景
神农尝百草之后,人们普遍以植物的种子(谷物)为主要食物。这是人类由食用肉类向食用谷物的过度时期,人类的消化系统难以承受。根据现代医学原理分析,人们面临着消化不良、大便干燥等消化系统功能性障碍,会造成严重的疾病甚至大规模死亡。
(2)中药发现与利用过程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草本植物的某种特性治疗疾病,诸如食用具有腹泻毒性的草本植物治疗大便干燥,食用具有收敛毒性的草本植物治疗腹泻等,这就是草本植物毒性的有针对性的利用。
这些具有“毒性”的草本植物虽然吃法与其他食物相同,但其使用量受到严格的控制,食用的目的也不同,为了与其他食物有所区别,所以称之为“药”。
3、单一功能中药方剂的出现
方剂的出现是中药发现过程的重要事件,他标志着中药药性具有了调节能力。
神农时期的方剂还是单一功能的方剂,只有主药和佐药的配伍,药性直接针对病症。即专治腹泻的方剂、专治大便干燥的方剂、专治胃胀的方剂等等。
4、草本植物药性发现与运用的历史时期
草本植物药性的发现始于神农尝百草,神农氏炎帝时期已经出现较为完整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因此草本植物药性发现与运用时间应该在炎帝之前的神农氏时期。
草本植物药性发现与运用的时间在距今1.3万年至1.1万年之间。
三、炎帝开创了中医药物疗法
1、有关炎帝与中医的相关传说
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及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辨识许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
2、炎帝开创了中医药物疗法
自神农尝百草起至神农炎帝时间跨越近2千年,人类经过漫长的利用草药医治消耗系统病症的初级阶段。根据历史传说对炎帝的认知,炎帝应为神农氏的首领。炎帝的部落掌握了用中医中药治病的医术,这一点连后来战胜炎帝的黄帝都心服诚悦,于是炎黄两个部落结为联盟、融为一体,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源头。
因此炎帝时期中医中药治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其核心知识一是对中药品种和特性的了解(神农本草经);二是对病症认知与分类命名;三是诊治各类病症的单一中药方剂。这是最早的中医药物疗法,也是炎帝被尊为中药始祖的原因所在。
炎帝时期的中医诊疗属于中医诊疗技术的初级阶段,即单一方剂针对单一病症。
四、《神农百草经》的发明与演变过程
1、《神农百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诸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
我们现在见到的《神农本草经》是以汉朝时期的版本。
2、炎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出自炎帝之手,这是毋容置疑的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过程中,虽然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但信溢绝对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大事,这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有人敢于侵占先辈或他人成果,首先他对自己无法交代。既然汉代先人们以《神农本草经》冠名这部中药经典,那他的最初作者一定就是神农,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神农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也许不是今天的模样,特别是编制顺序、语言系统,以及序文和注释等早已面目全非,甚至收纳的中药材的数量都可能有所变化。
炎帝时期的《神农百草经》应该是自神农以后中药药性发现的总集成,甚至主要的工作也可能是炎帝的臣属所为,具体我们不得而知。只要记住这是炎帝做神农氏首领时“成书”的就可以,就如以前我们把雷公的《黄帝内经》认为是黄帝所做的一样。
《神农百草经》属于神农氏的产权,以后许多中医方面的成果依然属于神农氏。诸如编制《黄帝内经》的雷公就是炎帝的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的长子,这是早期中医传承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中医的学者应特别注意一下。
炎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服务于单一功能的方剂。
3、颛顼时期的《神农百草经》
颛顼时代的炎帝后人雷公发明了中医诊断学,这是具有革命性质的巨大进步,是中医学由经验向理论转变标志性事件。其核心是通过表症的判读归纳为若干“虚拟性病症”,再根据这些“虚拟性病症”进行下药,这样药方体系非常容易标准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诊断科学体系,可惜方山之战后其传承体系中断造成中医水平退步,令人惋惜。
与雷公的中医诊断系统所配套,雷公以后的药方都是复方。即每个药方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病症进行治疗,这对于减小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尤为重要。为了配合这种诊断体系的变化,颛顼时期肯定会对《神农百草经》进行了部分修正,便于和《素问》配套使用,诸如君臣佐使等词汇是颛顼时期赋予的。
颛顼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服务于复方功能的方剂。药方、方剂的称呼也是这一时期赋予的特定的专用术语。
这次修正《神农本草经》的也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人所为。
4、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方山之战以后中医药传承体系遭受严重破坏,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变革缺乏动力。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私人自用的医书不断潮涌,相互之间出现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中医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中医经过近300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汉文帝对中医的关注引发一场贯穿两汉时期的中医研究热潮。于是众多中医典籍被逐一整理和校正,成为“官方”版本。这对中医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后人对中医历史产生诸多误解。
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出世的,其内容基本延续了颛顼时期《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但中药的数量会有所增加,药性特性也会进行修正。
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修正者不详,应该是太医院主导之下进行官方行为。
五、《雷公炮灸论》开启中药材加工研究
1、《雷公炮灸论》概况
《雷公炮炙论》为南北朝时期的雷敩编撰,是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经典著作。
《雷公炮灸论》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
2、《雷公炮灸论》开启中药加工先河
《雷公炮炙论》是中国最早的制药专著,开启了中药材加工先河。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如当归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
3、《雷公炮灸论》助力六经辩证体系
我们知道《神农本草经》的药性描述与《黄帝内经》相适应,病症、药方及药性互为一体,服务于阴阳五行诊断体系。
《雷公炮灸论》的药性描述则与病理学诊断系统相适应,与《伤寒论》和《脉经》一同构成病理学诊断系统的内核,对六经辩证体系意义极为重要。
六、《本草纲目》集中药成就之大成
1、《本草纲目》概况
《本草纲目》为明朝的李时珍编辑,是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经典著作。
《本草纲目》收载药物 1892 种,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2、《本草纲目》的重要意义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七、关于中药药物疗法药理研究
1、中药具有特定含义
根据中药的定义,中药局限于中成药和中药材,服用方式为按方剂配制后煎煮服用汤液。
2、中药的药理研究
中药首先是有毒性的,控制毒性的手段一是用佐药进行限制,二是用剂量进行限制,三是服用次数进行限制。所以中药必须有医方、按医嘱煎煮服用,特别是服用三付计量之后进行复诊,这是用药安全性的安全屏障。因此中药的安全性首先是程序性的手段。
中药的特点是煎煮服用汤液,中药材本身的毒性经过煎煮程序进行一次筛选,通过服用吸收用法进行二次筛选,经过两次筛选之后的药性才是进入人体的计量。
中药的药理研究属于经验累积方式,任何一个流传下来的药方都经历数千年、数百万人次的实际应用证明其安全有效。所以中药无需进行现代医学的药理分析去证明其正确,但也必须按照中医的方式用药,否则中药的药理安全性经验就与你无关。
中医制剂从原理上不属于中药范畴,因此中药方剂安全性成果不能被弃自动继承,中医也没有相关的方剂有使用中药制剂的经验。因此中药制剂需要履行全部药物安全评估,以及疗效评价经验积累。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