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原创】《灵枢·本输》篇经文“误窜”小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4-8 16:18
标题: 【原创】《灵枢·本输》篇经文“误窜”小识
《灵枢·本输》篇经文“误窜”小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医经校勘,乃研究《内经》之一学派也,即医经学派中校勘训诂派,亦一种治《经》之学术方法。校勘之目的,在于尽可能将《内经》恢复到或接近未曾散乱错误之原貌,一字之差,指导临床,意或相反,于愈疾无益,甚或关乎性命矣。叶德辉说:“书不校勘,不如不读。”(《藏书十约·校勘》)通过《灵枢·本输》篇与《邪气脏腑病形》篇及《甲乙经》、《太素》比对、详玩,并参考历代诸家所校释,发现《本输》篇经文与《邪气脏腑病形》篇之经文有误窜、错简衍文现象,文中给予小识。
关键词:本输 邪气脏腑病形 误窜 错简 校勘
医经校勘,乃研究《内经》之一学派也,即医经学派中校勘训诂派,亦一种治《经》之学术方法。校勘之目的,在于尽可能将《内经》恢复到或接近未曾散乱错误之原貌,一字之差,指导临床,意或相反,于愈疾无益,甚或关乎性命矣。叶德辉说:“书不校勘,不如不读。”(《藏书十约·校勘》)
误窜,亦名窜误,校勘术语谓之错简。《中医文献学》说:“错简原指秦汉以前竹木简次序错乱而形成的大面积文字颠倒。后世将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把古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错简表现在文面上,必然在脱简处造成脱文,而在错入处则可形成衍文。”⑴即古籍中文字、句子甚至段落错乱颠倒、讹误而成错简衍文现象。古书多将文字写于竹简,以绳依序编联,绳断简脱,乃有错简。今本《内经》错简时有所见。王冰说:“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⑵近日阅读《灵枢·本输》篇与《邪气脏腑病形》篇经文,经详玩比对发现《邪气脏腑病形》篇经文有误窜于《本输》篇处者。兹简述小识如下。
1、《本输》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详本篇五输穴五脏六腑腧穴之体例,皆五脏五输(井荥输经合)与六腑六输(井荥输原经合)论述,而“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此四十五字,横截其中,解释大肠、小肠腧穴定位与胃经关系,与腑六输无关,疑后人沾注混入正文,误窜于此。然到底何处经文呢?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胃合于三里”,经两处经文比对,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等四十五字,误窜于《本输》篇。若将此等经文移至《邪气脏腑病形》篇,则文通义顺,医理甚合。试复原如下:
胃合[入]于三里。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2、《本输》云:“三焦下输,在于足大指(金栋按:大指,《甲乙经》卷三第三十五及《太素》卷十一《本输》皆作“太阳”,是)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
此上三十字,亦如上述腑六输体例一样,体例不合,与三焦六输无关。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说:“于前后各经文次,亦不一律,疑有错到。”⑶再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三焦合入于委阳”,疑“三焦下输”以下等三十字,误窜于《本输》篇。而“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当乙转为“是太阳络也,名曰委阳”。疑后人沾注混入正文,误窜于此。若将此等经文移至《邪气脏腑病形》篇,则文通义顺,医理甚合。试复原如下:
三焦合入于委阳。三焦下输,在于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中外廉,是太阳络也,名曰委阳。
又,详观《邪气脏腑病形》篇,其内容如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所说:“篇内首三节论邪气入于脏腑,第四节论病形,故名篇。”⑷然本篇又有论述五输穴之内容,似与“邪气脏腑病形”内容不符,疑系《本输》篇内容错简于此。即《邪气脏腑病形》篇“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这一大段经文,并包括《灵枢·本输》篇移至于此处的上面1、2两处经文,原本或属于《本输》篇者。
3、《本输》云:“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一本作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以上五十九字,前贤已发现有误,古今注家对此很纠结,无所适从。
首先,经文“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太素》卷十一《本输》作“足三焦者,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二者不合。即三焦又有“足三焦”之称谓,王冰认为三焦有两个。《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灵枢经》曰:‘三焦者,上合于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正理论》曰:‘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右肾,主谒道诸气,名为使者也。’”而《宣明五气篇》王冰注仍引《灵枢经》此处经文作“足三焦”。即王冰注两引《灵枢经》“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与《太素》“足三焦”同。可见,《灵枢·本输》篇经文“三焦者”之前,脱一“足”字。刘衡如说“《太素》卷十一《本输》、《素问·金匮真言论》及《素问·宣明五气》王注两引《灵枢经》文此前均有‘足’字,应据补”⑸,甚是。
然即使补“足”而成“足三焦”者,亦非三焦有二。因“三焦下输”在下肢“足”之故,而有“足三焦”之称谓。顾观光《灵枢校勘记》说:“三焦为孤腑,自上至下无所不统,故经之在上者属手,输之在下者居足。曰‘足三焦’谓三焦输之在足者耳,王氏谓三焦有二,则大误矣。”
而对于此“足三焦”者,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张介宾《类经·经络类十六》、张志聪《灵枢集注》三家之注,皆未校正。即三大家只有注释而无校勘。究其因,任应秋说:“‘校勘’是做学问的一个过程,对于医家来说,不一定都具备这个本领,历史上的大医家,也不一定都有这个本领,包括张仲景、李时珍等,也不一定有校勘的本领。”⑹而王冰所引《正理论》“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于右肾”,或系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注云“右肾合三焦”之源。
其次,经文“太阴”之后,原校云“一本作阳”,即“太阴”,别本有作“太阳”者。故对“足少阳太阴”与“足少阳太阳”何者为是的问题上,注家岐说各异。张介宾《类经》认为“阳、阴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⑺,此说被丹波氏所否。丹波元简《灵枢识》云:“足少阳太阴之所将,一本作‘阳’,注亦见道藏本。据上文,‘阴’作‘阳’为是。马氏仍此,而张云:‘阴阳二字互谬也,当作少阴太阳,盖三焦属肾与膀胱也。将,领也。’改少阳为少阴,亦未为得也。”⑻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对“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这句话有个汇释,说“注释不一。一解为三焦经在足少阳太阴之间……二是认为‘太阴’当作‘太阳’……三是认为‘足少阳太阴’之阴、阳二字互倒……四是认为当作“足太阳、少阴”……五是认为应据王冰注《素问·宣明五气篇》引文改”,最后说“此句经文衍误无疑,但其原貌如何,尚待考察”。⑼
对于“足少阳太阴”这句话,刘衡如说“应据《太素》卷十一《本输》并参考本书校语改为‘太阳’二字,删去校语”⑸,甚当。
又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赤)见于脉,取委阳”之语,发现与上述《灵枢·本输》篇关于三焦下输之部位、循行及其所主之病的两段话有关,皆释三焦与委阳之关系。其中三十字的一段话当移至“三焦合入于委阳”之后,而此五十九字的这一大段话,则当移至于此处。且《邪气脏腑病形》云“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可校勘《本输》“足少阳太阴(一本作阳)之所将”之所误。究其因,疑亦当系后人沾注,混入正文而误窜于《本输》篇。试复原如下: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取委阳。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委阳乃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与三焦何干?三焦有病为何取委阳?必须给予解释其联系,或经文解释,亦或后人沾注混入正文。因误窜而致错简衍文。
4、《本输》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少阳,《甲乙经》卷一第三及《太素》卷十一《本输》均作“少阴”。故对于这句话,注家亦是各异其说,非常纠结。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说:“少阳,指手少阳三焦。将,统领之意。对‘两脏’有不同的理解:一认为指膀胱与三焦,如《类经》……;二认为指肺与三焦,如《灵枢集注》……;三是《太素·卷十一·本输》、《甲乙经·卷一·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少阳’并作‘少阴’……。三说各有所据,并存之,以待进一步研究。”⑼此罗列诸说,乃取各打五十大板之义,没有原则。
对于这句话,还是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考证分析言之有据,说之有理,正确到位。李今庸《古医书研究》说:“考此三句文字,原有错简,其‘少阳属肾’一句,《甲乙经》卷一第三、《太素·本输》均作‘少阴属肾’。其‘肾上连肺’一句的‘肾’字为衍文,《甲乙经》卷一第三止作‘上连肺’,无‘肾’字,可证。这样校正后,其文就是‘少阴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藏’。……其义本自清楚,就是说的少阴经脉归属于肾而上连于肺,所以它的经气行于肾、肺两藏,和《灵枢·经脉》所谓‘肾足少阴之脉’、‘属肾’、‘入肺中’之文同义。这从《素问·水热穴论》中‘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之文亦可得到理解。其实,这三句的前后文,从‘肺合大肠’句起,至‘是六府之所以合者’句止,是论述‘六府之所以合’的。这三句插入中间,与前后文均不相属,实为他篇之文错简在此。注家不知,每将这三句与其前后文拉扯在一起,混加注释,故愈注而愈晦。古人说:‘书不校勘,不如不读’。此话虽嫌言之过甚,然对于阅读古书来说,亦颇有一些道理在焉。”⑽
上述李教授考证分析甚为合理。此错简经文,亦或后人沾注混入正文。而“阴”(隂)、“阳”(陽)二字之繁体迥异,很难传抄刻误,或系据《甲乙》、《太素》之文妄改,欲使前后文意衔接之医理合理。殊不知,如此致两千年岐异各说。然无论“少阴”肾,抑或“少阳”三焦,注家皆百方弥缝给予解说,其结果并非合理,却“愈注而愈晦”,实乃错简衍文矣!是否给古今注家开了一个玩笑耳?!原经文“少阳”二字,龙伯坚、龙式昭父子编著《黄帝内经灵枢集解》已据《甲乙经》改为“少阴”,而刘衡如校勘本《灵枢经》、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郭霭春《灵枢校注语译》(此三家之校勘,被学界誉为最权威的通用标准版本)及杨鹏举校注《灵枢经》等皆改为“少阴”,而朱燕中《灵枢真意集成》仍作“少阳”而发挥演绎其“知识要点”。然于错简说多数注家皆未提及。憾事矣!
此处错简不似上述三处,笔者暂未检出可复原之处。
参考文献
1严季澜,张如青.中医文献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74
2王冰次注,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5
3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8
4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1
5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10
6任应秋.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7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54
8丹波元简.灵枢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5~26
9程士德.内经[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0,136
10李今庸.古医书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3


作者: 宋利    时间: 2017-4-11 12:14
板凳....谢谢金栋老师...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