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第05、食之渊源、药食之别、五谷为首 [打印本页]
作者: 宋利 时间: 2016-9-11 18:12
标题: 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第05、食之渊源、药食之别、五谷为首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Ob//sid/XMTcyMDUzOTY5Ng==/v.swf[/flash]
第01: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全集相关文字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应当如何补?《黄帝内经》解释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说的就是要怎么吃饭,怎么吃肉,怎么吃菜,怎么吃水果,请看曲黎敏,中国生命文化序列:《从字到人.食之渊源》。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饮食的“食”。先前我们讲过“饮”,饮基本上就是说人喝水,或者喝酒的意思。那么这个“食”呢?就是吃饭。繁体“食”底下的那个“匕”字代表一个盛饭的锅或者是器具,然后里面装的是食物。从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字。一个是即将的“即”,一个是已经的“既”。
“即”和“既”与饮食有什么相关呢?看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字体,你就明白了。
这个“即”字左边也是一个食器,而右边的人跪坐在那里,就代表他将要来吃饭。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若即若离,就是好象要来,又好象要离开,表达的一种复杂的心情。
“即”表达将要来吃饭。而“既”却正好相反,这个“既”是头扭过去了,吃饱了,我要掉头走掉了,所以这个“既”代表已经的意思,这就是这两个即(既)的不同。古人有一句话,说到底都是求安乐的,也没有什么深远难知之事,好象大家一谈到养生就觉得很复杂,中国文化不是这样看的。中国文化认为,养生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他说了一句话,叫做“不过寝室之间尔”。就说,不过就是一个吃饭和睡觉的问题,就是养生。所以我在《从头到脚》里曾经说过,比如说第一条就是,一定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这才是养生的真正的很根底的东西。
中医一直强调,养生要吃饭而不是吃药,“药补不如食补”其实并不是说,食物与药哪个更好,而是在强调两者“性”的不同。药强调的是偏性,而食强调的是平和之性。
毒药是攻邪的。《黄帝内经》在界定这部分的时候,它提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毒药是用来攻邪的。所以药和食的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所谓“毒”,可不是有毒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在中医学里,毒药泛指药物。
“毒”字在《说文解字》里面,它说是“草往往而生”,就是说草生得很浓密,所以这个“毒”字是代表很浓密的意思。后来有“毒”,就是很浓厚的这个概念。当身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药是要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得病是怎么回事呢?得病就是说,阴阳的平衡出现了问题,身体里面自有其阴阳。当阴阳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偏差的时候,用药的偏性把它给拽回来,这是一个很粗浅的解释。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就说你记住这一点,就是药主要是用来攻邪是用来纠偏的,所以药一定要走其偏性。越有偏性的药,实际上在治疗方面,就越加有意义。
中医认为,药物具有偏性,是用来治人体的偏性的,没病是不可以天天吃的。而食物是平和之性,合理的调配食物,可以补益精气,可以养生。因此在古代,食医才是医生中最高级别的。
专门有食医一族,作为饮食方面调配的医生,他是医里面的上品,就是医家里面,最上品的就是食医。中国古代实际上从养生学方面,是非常注意食物的养生的。在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医官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王宫中把食医列为众医之首,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温寒、滋味、营养等,食物的调配要讲求一个大原则。在《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记载了四句至理名言,而且都强调一个“五”字,哪四句话这么重要呢?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其实饮食养生,就这四句话是最为关键的。养生嘛,只要谈到养生的问题,就要涉及到五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我们现在写谷,都写成是这个“谷”,其实古代的“谷”就是这个“榖”。这个“谷”是“山谷”的意思,而这个“榖”才是“谷物”的意思。
在《说文解字》里,“谷”字解释为“百谷之总名”,所有的谷物总的名称就是这个字了,它右边是一个“殳”(音:书)字,是代表你去割麦子,或者是割稻子,像把镰刀,它是一个武器,底下是一只手。然后左边是一个“禾”,就是跟稻谷这些是有关系的,所以真正的谷物都是指的这个字“榖”而不是这个“谷”。
中医一直强调五谷对养生的重要性,究竟五谷是如何养人的呢?
为什么把五谷当作养生的一个要点?它最关键的一个文化上的意义,它认为五谷都是“种子”,所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人把吃五谷当作是吃种子。而种子大家一定要记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他都有再生的能力,都有生发之力。所以中国人吃的是这种生发的特性,像中原地区比较强调,比如说我吃小米,吃小米的话,小米它虽然粒很小,但是它种在地下,它可以长出一嘟噜来,所以它的生发性是最强的。
因此,中国人喜欢吃五谷,其实都是在吃种子,都是在滋养生命的生发之力。那么,这五谷指的是哪些东西呢?在《黄帝内经》中,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分别对应的是:粳米、小米、高梁、小麦、豆子。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用的比如说就是米和面的问题。那么什么叫米呢?这四撇都代表米粒,然后中间用一个东西,比如说用一个“十”,这个“十”字是代表把它分开,把这个米就像谷仓里的米一样,我们用一个器具把它分开的意思,所以这就是米的概念。从谷物方面,我们中国人吃东西,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什么?就是北方人多吃面,南方人多吃米。
北方人常吃的面食,也就是五谷中的小麦。“麦”字最初的写法是写成“来”。这个“来”实际上就是“麦”,有点像麦芒之形。那么麦子为什么最初叫“来”呢?是因为中国的古人认为,麦子都是老天给我们的,是从天上来的,后来就把这个“来”字,就用作来往的“来”,这个字实际上是从一个假借字就借过去用了。来往的“来”我一直没这个字,那么我就用“麦”来代替,就叫做假借字。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一个特性,就叫有去无回。比如说我来往的来,我没有这个“来”字,那么我就把这个“麦”字,这个“来”字借过来,借过来以后我再也不还了,中国人就另外造了一个字,叫做“麦”。
从中医角度来看,麦有哪些特性?它能养人体的哪些方面呢?
麦有一个特性,一般的来讲,都是秋天种,冬天长,春天开始抽穗,然后夏天就开始收获,像这样的东西,它就得四时中和之气。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四时之气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总结出,随着四季的变化,自然界和人体的气都应顺着这个规律而运行,食物也是要守四时之气的。
基本上来讲,中药里面非常讲究温凉寒热,就这么一个麦子,它就给它分出了好几种。比如说麦子本身它认为是凉性的。如果把它发酵成为麴以后,它就属于温性的。然后麦麸子属于冷性的。而把它磨成面,面就有热性。在《黄帝内经》里把“面”的这个热性,在五行归属里面,归属于火,所以为五谷之贵,就认为是五谷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而且由于火应在心上,中医里面把火跟心相对应。
中国传统的五行概念,渗透到传统医学中,首先是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这五脏之间有着和五行一样的相生相克关系。
吃面食最补心气。夏天我们人由于出汗,由于很多的问题,所以大家应当适当吃一些面食,面食是非常补心气的。那么在南方来讲,它就不是这样的。南方因为天气太热了,所以南方的麦子只得两时之气,也就是春种夏收。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讲,它有一个特色,它认为什么东西越长期越好,它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最好是得一年四季之气的。
《本草纲目》记载,面:性甘温,能除烦止渴,可以除掉烦恼。么是“烦”是什么呢?“烦”这个字也非常有意思,左边是火,右边是头,其实“烦”字就是火上头,就是你肾精不足,固敛不住虚火,所以虚火都上头了,所以心火也上头。因为心为火象。
心主火,主发散,肾主水,主下沉,肾水必须上行包敛心火,心火才不会过分外散,心火也应该向下温熙肾水,下焦才不会是一派阴寒之象。如果出现了心肾不交,肾精没有力量去收敛心火,导致心火上飘。
“烦”字就是心气不收敛的象,如果吃面食的话,就能够使心气有下沉之象,就能够收住这个心火,同时它可以止渴,润肌肤,厚肠胃,就是对肠胃很好。但是由于面食有点偏湿,容易使人气雍滞和肥胖。中国社会原先出个胖子不容易,出个杨贵妃,那简直就是贵妃了。
对于目前的一些流行和时尚,曲黎敏认为并不符合自然的法则。现在大家整个文化的宣传模式,都是要求瘦美人,就是骨感美女。所以这样就弄得很多女孩子,个个都在那儿减肥。一般的人减肥都是以不吃五谷为主,都不吃主食了。那么如果不吃主食的话,其实就是最违反养生要则的。
因为减肥不吃主食,直接伤害的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
我们原先在讲,中医里面曾经说过,食物入于胃,它化出来的精华就是气和血。所以有些女孩减肥,然后贫了血了,可是她宁愿去吃药,然后不要来吃饭。其实只有食物入到胃里面以后,才最补气和血。那么补血的最佳方式,就是吃五谷,而不是吃阿胶。一般来讲,新面和新米它都有一个特性,它的生发之力太过于强。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它认为只要是新的东西,如果它生发力太强的话,对人体就会有影响,就是年老或者有病的人,就有可能会把原先藏在身体里面的疾病给引发出来。
根据这个认识,传统中医不主张让老人吃新米,新面。所以它认为给老人养生的话,基本上是以陈面和陈米为主。像陈面如果把它做成面糊糊的话,在《本草纲目》里,它认为可以止虚汗。
止虚汗其实就是补了心气。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汗为心液,当你心气不足的话,你肌肤腠理就有可能固摄不住这个汗,就是虚汗腾腾的,有些人就老冒虚汗,如果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有可能把虚汗给固摄住,给止住。所以食物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用来治病的。
五谷中的稻,对应的是粳米。粳米就是现在的东北大米,珍珠米等。下面我们就谈一下米的问题。
这个“米”是这样的,它用中间四撇代表米,然后中间用一个东西“十”把它分开,像谷仓里的米一样,我们用一个器具把它分开的意思,所以这就是“米”的概念。
吃米又有哪些讲究呢?米和面基本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面的性质是甘温的,米的性质是甘寒的。但你会发现,食物里面它最初的一个性质的界定,一定含“甘”字,甘是入脾胃的。所以食物基本上都有那种甜丝丝的,就是暗含那种甘甜的意味,所以它都是首先要入脾胃的。这个米它是有甘味但是它偏凉,所以它可以除烦渴。
自从有了米,就有了饭与粥。据说这两样最早都出自四千年前的黄帝之手。他老人家一边“蒸谷为饭”,一边“烹谷为粥”。
一般谈到米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有一个非常补益人身体的东西,也就是粥。我们现在有一个观点有错误,现在当有人得了重病以后,那么我就要花很多的钱去给他买高级的营养品给他补,但是一定要记住一个前提,就是中医里讲,虚不受补。如果他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这个时候你还给他高营养的东西,是他没法接受的。所以中国人在补虚者的时候,第一个前提一定是喝粥。
古语有云:粳米煮粥最养人。中医更是看重粥的养生作用。
这个“粥”字,中间的上面是“米”字,下面是一个“鬲”字,是代表锅的意思,然后蒸腾起来,这个有点像高压锅,把米放在锅里,然后开始煮,所以现在我们的粥字是写成这个样子“粥”,其实古代的“粥”字是那样。就是米下锅。
中医有糜粥自养之说,意思是,米煮烂成粥以后,更利于消化和吸收。
粥有一个最大的特性,就是治脾胃虚寒症,同时还治泻痢。就是如果你肚子不舒服的话,先不要急着药,可能吃粥就是很有好处的,止泻痢和吐逆。
为什么人吃了食物会吐出呢?这其实是脾胃功能虚弱的一种表现。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脾胃它有一个特性,就是中焦的气,是一定要往下沉的。当你这个气沉不下去的时候,你就会往上打嗝,就会往上逆。往上逆的时候,人就会发“哕”的声音。这个“哕”,实际上就是我们往外呕的这个声音,就是吐的声音就叫做“哕”。
这是什么原因呢?《黄帝内经》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心与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以及化生气血的功能。
为什么会往上溢呢?就是因为胃气不降。我们人体当肾精比较虚亏,就是元气不足的时候,可能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很弱。其实呕吐在有些时候是疾病,而在有些时候,它可能是一种自保功能。现在很多人在减肥,很多减肥的人最后会得一个病,叫“厌食症”。他吃了东西,根本就不能消化,吃了就得吐掉。像“厌食症”这种呕吐,实际上是一种自保功能。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自保呢?因为减肥药是非常消乏元气的。比如说我原先曾经打过元气的比方。就像一个煤气罐一样,原先他可能有那么一罐气,而现在他老减肥,不断地吃药来消乏元气的话,他的元气可能就剩了一点点,那么这一点点就可以用来保命。我们吃饭本身消化食物也得调元气上来,可是人体就这么一点点元气了,这点元气就会说,我是要用来保命的,我没有精力去消化你那个食物,所以它是属于自保。那么人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既然没有元气来消化食物,就只有一个办法把它吐掉。从这种含义上来讲,呕吐都是一种自保功能。
由减肥,导致得厌食症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治疗上存在困难,约有10%—20%的人会早亡。像这样元气亏虚的人,要怎么调理呢?
像这种人,一定要慢慢慢慢地培补他的中焦元气,让它能够沉淀下去,这个才是很对的。反过来讲,如果这一点点饭可能都会调元气的话,如果我们再吃很贵重的营养品,营养品都有一个特色,叫做滋黏难化,它的性质比较滋黏,难以消化。如果我们把这个滋黏难化的东西再吃下去,认为补益我身体,那么它就会更调元气,对我人身体实际上是没有好处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干嘛呢?我们一定要吃像粥这类的,比较清淡的,一点一点地把身体补起来。所以,补虚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喝粥。一般地来讲这时候喝的是米粥,或者是面汤,但是面汤都有点劲太大了,喝白米粥就可以了。
中医认为,将药材、食材与米同煮,可以起到很好的食疗作用。中医里认为比如说赤小豆粥,我们经常像过了腊八节以后,大家都会煮各式各样的豆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赤小豆粥是最为利便的,同进可以消水肿。但是有一个问题,它把水液都津出去了。所以有一个问题就是常服赤小豆粥,我们就会皮肤枯槁,皮肤就会很干燥。
红豆粥能够利水消肿,清心经之热。到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吃一些绿小豆粥,而绿小豆粥可以解热毒,同时也可以去烦渴。就是当你特别渴的时候,喝绿小豆粥,觉得是很舒服的。还有薏苡仁粥。薏米现在老百姓都知道,它可以除湿除,同时利肠胃。但是薏苡仁粥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比较难消化,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吃的。
五谷中的黍,指的是小米。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肾、脾、胃经,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安眠,防止衰老。在所有的五谷当中,哪个东西是最好的呢?应该是小米。小米,黄色,入脾胃,所以小米是最补人的一个东西。小米粥它有一个特性,像我们过去,孕妇刚刚生完孩子,一般给她服用的就是小米粥,最好的东西是小米油。不能给孩子喂奶,同时又不知道该吃什么,豆浆的营养价值太高,豆浆又不太容易让小孩子的脾胃来消化吸收,那么怎么办呢?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过去也有妈妈没有奶的孩子,基本上就有可能会用替代品,比如说小米粥上面的米油就非常有营养,它的营养价值就很高。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通过饮食调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太过,否则会造成五脏失衡,反而引发疾病。
你不能天天的吃一样东西就0K了,经常地变换着点花样就行,任何一个方子吃到底,它的偏性都会表现出来,所以对身体都会有不良的影响。这个小米,一般的来讲,就是山陕一带的小米是非常好的。中国人是说,吃小米基本上来讲,因为它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吃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里面可以放一些红枣之类的,因为上午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强。晚上,基本上应该是白米粥,因为晚上要取其清凉之性。所以很多的长寿村,都是晚上是白米粥配萝卜。现在我们很多人恰恰把晚饭当作很重要的一餐,这样对我们人体,无形当中带来很大的负担。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的病,可以这样说一句话,都是吃出来的。如何吃好,喝好,才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话题。只要是药,是药三分毒,回头我们会谈药的问题。最好是用食疗,改变生活方式,甚至要学一些传统的知识,传统文化,然后用食疗的方式,来把生活进行调理得更好。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