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国医大师裘沛然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请大家反驳 [打印本页]
作者: 智慧中医 时间: 2016-8-10 10: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2:54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典?给经典下个定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2:57
经典概念
《汉典》云:“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何谓经典?所谓经典,是指具有权威性、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如儒家的经典著作有十三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以上称为九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经”部的主要内容。
自汉代始,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措。自此以后,儒学及儒家的经典著作便是历代帝王统治思想及教育子民的很好专用书籍,成了官方的教育工具、成了主流。后至隋代,实行科举制度,而儒家的经典著作便又是科举制度、开科取仕、选拔人才、官吏的主要考试书籍,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子民、莘莘学子的必读书籍。所以古人多奉行遵照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2:5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25 23:41 编辑
中医经典概念
中医经典原称医经,其命名和解说,较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云:“汉兴……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有《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右医经七家。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述汉代以前“医经”等医书书名、数量和解说“医经”等的基本概念。即中医药方面权威性的著作和可作为“法,训,准则”的“重要的文献、简册、书籍”。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在汇辑医药古籍,分类编排时,沿用《方技略》“医经”概念,首列“医经”,收编《黄帝内经》及《难经》二书的各家注本41种,计432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3:04
《黄帝内经》概念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华夏公认的人文初祖。古人认为,很多文化,包括医学,是他创造的。西汉时,关于黄帝的传说最盛行,托名黄帝著述也成为风气,于是出现了《黄帝内经》这本托名著作。此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并列的还有《黄帝外经》等。内外二字没有什么深意,和我们现在把某书分为上下册差不多。“经”是汉代人对“圣人”留下的重要古代文献的称呼。比如诗有《诗经》,书有《书经》,《易》有《易经》。《春秋》也称经。其实在汉代之前,《诗经》就称《诗》,《书经》就称《书》,《易经》就称《易》。《书》称为《尚书》,也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意思是上古之书。这样不但说起来顺口,也表示尊崇。
至此基本上闹清了,“黄帝内经”四个字的意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3:26
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古籍比较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之四库,将《黄帝内经》列入子库医家类。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医辞海》、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及高校教参《内经》等均持此说。
有近人考证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当在东汉,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撰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2:85)、田树仁撰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3:145-149)、余自汉等著《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廖育群著《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均主此说。
就以两汉时期算起(包括先秦),从经、史、子库中两汉及以前之古籍比较。
首先说“经”
所谓“经”,汉代主要指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
十三经,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至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即《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为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经”部的主要内容。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3:33
其次说“史”
两汉时期主要是《史记》、《汉书》和或《后汉书》。《史记》之前的史书,有《尚书》、《春秋》和《国语》。而《尚书》和《春秋》已归入经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3:37
最后谈“子”
两汉时期的子书如《淮南子》、《春秋繁露》和《白虎通》等。先秦以前诸子百家则多了,如《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文子》、《吕氏春秋》等。可以查阅《汉书·艺文志》之收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3:40
就上述所列经、史、子之古籍,与《内经》比较,以现今之眼光分析,谁是经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5 23:42
目前中医业界认为
中医经典著作,历来有四部经典、九大经典和十三经等之称谓。流行比较广泛有四部经典之说,而四部经典还有各种说法、好几个版本。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一向有四部经典之称,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早四经。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是新四经。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如目前所使用的中医高校教材以及中医的各种学术著作,有哪一本没有经典的内容?
但中医的经典著作,在古代经学大师、文人骚客和政客的眼里,可以说是不入《经》的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被列为诸子百家之“子库”,所以古代那些经学大师是不屑一顾的,很少有人问津,至清代始有研究者。因为清代汉(国)学复兴,文字、音韵、训诂及考据之学鼎盛,医家之外,清儒们在从事经史校勘考证之余,或从事于医经的文字考订。
由于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历史更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内容或不合时宜。所以中医经典著作,若不合时宜,应择其善而从之,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不能抱守残缺。
医界同仁,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基于其不断的理论变革和创新。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以及现代,各代医家虽有尊经崇古的传统,但也绝非一味因循古人、划地自限,批判和创新的风气也令人欣喜。《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其吸收阴阳五行以及变易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虽也有临床观察描述,但绝非思想主流;东汉医家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不同,更多地重视临床和实践,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基本思维路线。金元四大家更是不拘泥传统,针对北宋官家推行的依据张仲景《伤寒论》标准药方,滥用温燥药方医治瘟病的弊端,大胆提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和治则,开创了温病新学科;明清时期,革新创新的风气依然不辍,《伤寒论》继续受到质疑,医家继续探索瘟病的诊治法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并在医学界产生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局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28 06:35
金栋按:裘沛然先生所比如《内经》中的话,见于《灵枢·邪客》篇。引如下: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月困)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与天地相应”,当为人应于天地,就《内经》而言,谓之天人相应体系。所谓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汉典》)
与《内经》大体同时代之古籍如刘安(前179~前122)《淮南子》与《邪客》篇有同调。引如下:
《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
《精神训》:“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之为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董仲舒(前198~前106)《春秋繁露》亦有同调。引如下:
《官制象天》:“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以此见天之数,人之形。……人之与天,多此类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
《为人者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凊;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人副天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是故人之身,首坌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饱实虚,象百物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地,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
《同类相动》:“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
作者: 智慧中医 时间: 2017-10-30 09: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