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视频全集15【110-117条】 [打印本页]

作者: 宋利    时间: 2016-5-15 16:43
标题: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视频全集15【110-117条】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45134/Ob/0/sid/XMTU3MDg1NDQ4MA==/v.swf[/flash]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讲稿字幕如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0条
        就是说胃中干啊,胃中干而不和,一定要躁烦,而发谵语,所以躁烦,必发谵语。原来就躁,那么由于这个火热入胃,胃中干,那么这个躁更加重,以至于说胡话,谵语就是说胡话。底下这句话,他说这个病的预后,那么到十余天的时候,这个病主要由于胃中干,丧失津液太多了,大汗出;那么津液恢复了,那么这个病自然就能够好。
       等到十余天之后,如果这个津液恢复,可是仍要这个发生冥眩状态,振慄,就是打寒颤,战栗。自下利,那么津液达到下面,所以,它就胃干,胃气不能布于,尤其不能往下布。那么要是胃气恢复了,津液也恢复了,那么气由上注于下,发生振慄,而自下利,这个病就好了。这是一个倒装句,这句应该搁在后头。“顾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这是接着上面,躁烦,必谵语,这说明胃中干,而且有热,火热入胃,胃中水竭,所以汗,底下没有,只能够从腰以下不得汗,只能上头有汗,他由于津液枯竭,不足以利下。欲小便,不得,老想要小便,但是小便没有。“反呕,欲失溲”,这个反呕有两个问题,一个它是热往上涌,一个是由于下面还是有一种水饮、饮是饮,津液是津液,津液是由胃所生的,就是谷气,那么人的身上的水分是相当的多了,人身上的重量以水分为最多了,由于热往上,激动人身上的水气也往上逆反,所以也呕。那么冲着这段的治疗,哦,这个没有作出治疗,这段后头有。凡是呕啊,都是有水往上逆。所以这个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热涌,一个由于这个热激动里水而呕逆。“欲失溲”,水火这两样东西是不并存的,热上,那么排出一定的水分,所以汗多。所以阳明病就有了,阳明病发过汗,小便也数。
       那么,欲失溲,其实没有多少,欲失溲者,这有两种问题,一个是谷气不能下,不能布于下,下面虚,那么小便失于溲者,它要小便不解的,但是又没有津液,所以欲失溲,老象要失溲,但是而无溲可失,就是没有尿。足下恶风,那么人身上的体液不到哪儿个地方,哪儿就虚啊,所以津液不布于下,所以足下虚而恶风。大便硬,这也由于胃中水结啊,而大便是硬的,大便硬的医法,小便当数,这是定然的,常常说水谷不别,肠子里有水,大便溏,小便不利。反过来,大便干大概要小便频数的,按一般的前后二便的规律,那么这个情况不是,小便不但不数,而量也不多,欲失溲就是从这句话,既不多,那为什么呢?就是谷气不得下流。大便已,就照了这句话,十余日,振慄,自下利,此为欲解也。这句话它放到头前了,就接着十余日,十余日,发生振慄这个人同时他下利,在这以后,头卓然而痛。头卓然而痛,骤然间,卓然,突然也,也是很明显,就是这个人到这个时候,津液恢复了,胃气扶正的时候,振慄,自下利,头卓然而痛,这是一句话,一起的文字,分成了两份,前后倒插句。其人足心必热,这时候这个人啊,底下不恶寒了,而还感觉足下热,其下必寒冷而足心有热。谷气下流故也,所以这个病就好了。这时候胃的津液恢复了,谷气也下流了,病就痊愈了。这一段主要是说明这么个问题,他有表证,如果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如果用火攻的话,亦助其热,实际上表还未解,那么由于热迫使大汗出,丧失津液,里面的水分更枯竭了,尤其是胃,这时候这人胃气不和了,一定要躁烦,谵语。由于津液亏损,他的汗只能在上半身,腰以下没有汗,我们人身上的一切的机能全仗津液与血液(内经上的话),胃气嘛,脾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到哪,哪能行,所以到手,手能握,到足,足能行。这个津液不能到下面,所以小便也失禁,但是没有尿,欲失溲,不是真正的失溲,足下也寒,津液达不到那,这是这个病理的前后的情况,可是这种病看看,但是没有特殊,没有什么特殊的险恶证侯,他是一时的大汗出,里有热,津液虚。这种病能够治好的,自己好的。如果自己好的话,也不是三天两天能恢复,十余日的时候,津液恢复了,胃气和了,谷气也能下顾了,可是他要发生明显。凡是虚证,我们先前说了他自愈的时候,用药对头了,好了,都要发生冥旋,冥旋?是病欲愈的一种反应。这个病症愈冥旋的样子是振慄,自下利,头卓然而痛,这个病也就好了。这段主要讲这个,火攻啊,使内热加甚,胃中水干,而为上面所述的一系列证侯。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1条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太阳中风,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伤寒,无汗的;一种是中风,有汗的。太阳中风这种证候啊,他是津虚多热,所以桂枝汤所主证侯没有不发热的。假若以火劫发汗,不得了,用麻黄汤肉桂心以火劫发汗迫使大汗出。邪风,就是风邪了。风邪这句话,有语病,等将完了在谈,外邪使人发热,他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又加以被火,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重火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这四个字也挺复杂,它是血流散,而气溢出。血流散于脉内,血在血管里头,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血流散于脉内,气呢,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是气,而气逸失于脉外,逸失于脉外就是汗了,所以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失其常度,人的气血在一定的时候是有常度的,这种物质,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两阳,外邪为热,用火攻,火也是热,热者为阳,所以两阳相熏灼。
       本来有风邪,又被以火攻,这就是两阳。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啊,筋骨肌肉。其身发黄,这个发黄不是黄疸,火熏的呀,我们通常讲温病,用火攻之,其身如薰黄,像火熏的发黄。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一定要出血。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那么小便就艰难了,欲小便而不得。和上面的一样。阴阳俱虚竭,这个阴阳,它指气血来说的,那么气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内液体全虚而且少。俱虚竭,身体则枯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就像衄家不可发汗,发汗额上陷。都一个。津液丧失,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当中,热气往上攻尤其津液虚,他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剂颈而汗。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列于腹,压迫腹膜,就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壅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甚者至哕,这个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这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了这种极其危险程度了。手足躁扰,那么这时候人体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紧接着讲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侯,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是病实证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他没意识的举动,所以捻衣摸床,什么也不知道这是危乎殆的。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了,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那么这一段与上面不同,比上面严重。尤其虚,津液虚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头一段只是里有热,并不虚。如果是太阳中风,要是用火劫排汗,更危险,这段主要是这个问题。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2条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这段说的是太阳伤寒了,上面说的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他不虚,表实证。伤寒,没有汗的太阳伤寒的这种类型,如果以火迫劫之,劫之,就是劫汗,劫使大汗出。亡阳,必惊狂。如果是大汗,汗出太多就亡阳,亡阳,就是亡失津液,那人一定要惊狂。为什么要惊狂呢?这里头过一会儿再讨论。方才的风邪我要说还没有说呢。由于大汗出,桂枝加甘草汤的“心下悸,欲得按”,大汗出,伤津液就亡失血液,津液丧失血液中的液体也丧失了。血不足以养心,心气虚,他就微惊微悸,这是一。第二呢,他本来就是伤寒,而以火攻迫出大汗,邪热返助,火热返助邪热,热更加重,又由于大汗出而导致气上冲,上下体液骤然间失调,下边的体液就往上,冲气、邪热攻于脑,也发于惊狂,所以这个惊狂不仅属于心脏,脑系也有,所以亡阳必发狂,亡阳两字用得相当的好。由于火热,不到亡阳的这种程度,未必惊狂。如果达到这种程度,一定要惊狂。第一个,血不足以养心,心怯则惊。另一个导致气上冲,气上冲,不断热往上冲,也导致水也往上来,影响脑系,也使得惊。惊狂已经达到卧起不安,这个要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就这个方子来看,我们知道惊狂也与水有关系,因为它用的是蜀漆,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够去水饮,治内里头有痰结;也是一个安神药和龙骨牡蛎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就是现在说的神经官能症,有镇静作用。这个方子是以桂枝去芍药汤为基础,可见这个胸满,张仲景讲这个桂枝去芍药汤“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那么这个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绝对不是胸满,它这个胸满就我方才说是汗出太多,导致气上冲,下边的水也伴随气往上冲,胸满动悸而卧起不安。它这个表未解,以火排泄大汗,所有呢,仍然用桂枝汤,伤寒原本是无汗的,一定是大汗出,到亡阳的阶段了,这时候表虽然未解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它由于气上冲的厉害,上边冲下边虚,所有去芍药。用桂枝去芍药汤还是治胸满表不解,另外有些神经症状,他加安神镇静药,里面用蜀漆、龙骨牡蛎。也就是说这个方剂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精神失常,有惊狂而卧起不安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这个方剂来分析这个证侯。
       上面我说的风邪的问题,作个讨论。可见仲景这个书啊,它也说邪风在人身上似的。所以也是错的。这在中医的理论上,中风伤寒,我讲了,不要以为真有什么风中到我们人体了、有寒在人体了。中医啊,这句话有语病,其后是很多的不科学的说法吧。说桂枝是祛风的药,麻黄是散寒的药,其实是不是由风带来的,由寒带来的啊,没有。即可是我们这个病由于受风而发作,它不过是个诱因而已。这个风是诱因,这个风不能呆在人身上,就像我们触了电,触了电有什么证侯你就治吧,不能说电还在你身上啊。没那个事。所有研究中医,它的规律对不对,仍然是对的,到现在也是。我们对这个太阳病,两个类型。一个类型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古人叫中风,我们现在叫中风也可以啊。还一个类型,就是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甚至于不汗出而喘,这种情况,这个就叫伤寒。就这两个类型。现在人在临床上这个类型还存在,这个规律是古人通过实践发现的一个客观存在,多年也不会变。我们治疗也不会变,桂枝汤的确就是治发热恶风汗出脉缓这一类的表证。是不是有祛风的,这个值得研究。所以我们研究中医,这些个地方要注意的很。那么这些理论站不住脚,站不住就不要这么来认识它,我们现在应该重新认识。我认为研究中医应该这样,要不然,就是不好的,明明是不科学,咱们还是说那就是风,就是风邪在身上,这个药还是驱风的。这个东西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无法认识它。恶风,中风病它是恶风,恶风就是风,风邪在身上的,伤寒的恶风和恶寒差不多,没有汗的,古人就认为是寒。后世的温病说夏天的酷热也跑到身体上来了,药治疗也是祛温祛热。这个也值得考虑,不能说发病这东西,而且这也不是主因。现在知道的伤寒是有病菌的,身上潜伏病菌了,因风因寒而诱发,仅仅是诱因而已,主要还是伤寒杆菌。这个地方研究中医,古人错了就是错了,认为风邪,后世多了,风为阳邪,甚至脑溢血,也认为是风,也得祛风。医学上很出了一些个偏差。这个地方,我们研究中医呢,古人掌握的规律是对的,多少年也是对的。通过实践,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那时候限于科学水平,他满脑子在想,在从现象到本质,我们说的中风伤寒就是拿现象当了本质了。中风由于出汗而怕风,他就说这为风邪他就起名叫中风。伤寒就是恶寒。古人的这种说法当作术语来看呢还行,真就认为风在这呢、寒在这呢是值得研究的。我不那么认为,证侯是自然存在的,风邪的说法是值得研究的。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3条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
       形作伤寒,他的病形像没有汗的伤寒,也发热恶寒,但是脉呢,它不弦紧,伤寒是表实,脉浮紧,弦紧这个脉是很不好分的。弦,从上下绷之叫弦,绷直力非常强,脉管紧数有力叫做紧,这两个脉,脉紧无弦,这个脉不很好分的。跟这个缓弱一样,弦对这的这个脉就是弱,就像琴,才上的弦,用手弹弦,琴弦非常的直而有力,日久而不上弦,弦就软了,用手一按就弱了。缓是对紧说的烟卷卷的松一按就是缓,卷的紧按就紧,就。紧和缓,弦和弱,是对着的。但是缓与弱是不好分的,所以书上太阳中风有时候是缓,有时候是弱,在理论上是存在,在指下上很难分清。不弦紧而弱说明什么问题呢?津液虚,很好理解啊,脉管里充血脉管就紧,血少,松,脉就弱。这个我们讲过,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治法?头前有这么一句还记得不记得?“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有这一节吧。这里是脉弱,脉弱说明没有津液,它不是阳气重于表,就是体表津液不舒。所以发汗是不能的,更不能用火攻。所以津液虚,人要渴的。所以脉像前后看就知道了。热多寒少津液虚可以治。被火必谵语,所以津液虚以前就有了,这时候用火攻,那一定火邪入胃,胃中水结,发热,一定要谵语。弱者怎么治呢?弱者要是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解之,不是要你大汗,这跟我们那节一样,“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解之”,用小量药清肃内外,解之就可以了。你们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个药量非常轻,石膏多少?此无阳也,阳不是热。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个此无阳也不是没有热,无阳也就是津液没有。麻黄汤解之于表也是津液失于表。
       所以这一段,注家都注错了,尤其是《医宗金鉴》就说这个弱者错了。弱者不能发热啊。其实是没有看到头上的那一节。这本书啊,熟读一遍是不行的。我19岁开始念伤寒,我今年80多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改变。你要不整个看下去,没个明白。这一段就是,我一说那一段,你们回头看看就明白。前后一看,原来是这么回事。像这段,形作伤寒,文字就前后不一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形作伤寒,也是没有汗,脉不弦紧而弱。其实是一个东西,两种说法。读书呢要前后对照,单看一段,越看越糊涂。你们看各家的注都注错了。这就是说有表热,津液虚,脉就弱。甚至于微,这发汗就不行了,用麻黄汤都不行。用火攻更不行。那怎么办呢?脉弱的,解之,当使汗出。不能发汗。微微解之就可以了,稍微出点汗,病非常轻。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4条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以火熏之也是一个取汗的一个方法。古人把那个地烧的很热很热的,然后在热地上躺下,熏而出汗。这叫火熏的方法。咱们用热炕多烧火也可以达到这种目的。以火熏之,不出汗的很少。但是如果津液亏,津液虚,他就没有汗。他这个不得汗就是指津液素虚,以火熏之,不得汗,但痞是太阳病,不得汗而邪出不去,而火热攻于里,其人必燥。燥,就是烦躁了。乱者为之燥,烦者为之热。热烦燥扰,燥比烦厉害。太阳病自愈的话都是七天,前面有啊。太阳病,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在表的病自愈都在六七天。到时候不愈,而且外邪火热壅然不解,久之必伤阴。所以必清血,热不得外越,表证好的不好的,伤于阴血,一定要便血的,这种便血不是因为其他的问题,是火攻造成的,所以叫火邪。可见这个血用一般的止血法不行,应该去火热为要紧的,但这里没有说治法,有表不解,还得解表。表要是解了,像竹叶石膏都可以。但他不讲治法,这个火攻,没有提具体的证型,有的只是提及危害,不提证治,只提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证治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5条
       脉浮,熱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脉浮,熱甚,这也是太阳病了,太阳病,脉浮,热越厉害,应该用清凉解表的,解表药里头也要用石膏了。而反灸之,火攻了,这个灸,就是我们常用的灸法了,这里不利于热实,脉浮,热甚表实证了。实以虚治,热实之证而以虚寒的方法来治疗,灸就是来治疗虚寒的方法,因火而动,必然要吐血,本来就热甚,继之以灸火,反助其热,热因火动,必咽燥,吐血。凡是热都往上涌。尤其在表证的时候。嗓子干,甚至吐血。这个热病不必用灸。有些热病,你用热药也可以使人吐血。治病,火攻与用药也有关系,所以必须知道寒热虚实,必须掌握这个。热要用寒治。热要是用热攻,必造成误治。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6条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
       微数,脉微而数。微者,血不足。数是有热。这就是虚热的一种病,津液虚而有热。慎不可灸,火也是邪,热邪,火与原来的证侯之热,火更助其热,一定要烦逆。逆,也是多种,渴逆,呕逆。热要往上,热逆于上,追虚逐实,本来这个病是虚,因灸火的关系,越灸越虚,本来热实,继以灸火,更助其实。微数之脉,一方面是正虚,津液虚;数者,热,一方面是热实。这两个问题,津血越少,血散脉中,火气虽微,灸火之气,看着不怎么的,但是对虚热之证内攻相当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正因为血热伤阴,这个血很难恢复。这在《金匮要略》痉湿遏里面有这么一段“痉病,由灸传者难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津液枯燥,肌肉不和,发痉挛。津液恢复,痉挛就好,由灸传,就是太阳病的时候,虚热的证候,灸者,血气难复,痉就难好。他和这一段是有关系的。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火逆也。脉浮,病在表,太阳病,无汗的用麻黄汤,有汗的用桂枝汤,都是以汗解。如果用火灸之,用火来灸,邪无从出,这个邪,本来汗从表解。因为灸,邪不得从表而出。灸不能发汗,反而因火而盛,外邪因火反倒更热。刚讲了,麻黄汤证,体表充斥津液不得汗,热不能解,津液也不得出,热上亢,人身上的体液也不得汗,湿邪下注,所以这个病变成腰以下必重而痹,重,沉重,痹,痹而不仁,也可以疼,这是湿,这个湿哪儿来的?本来表证的时候体液大量壅于体表,太阳病的时候讲,机体让大量体液壅于体表以发汗解除疾病,用火攻不得出汗,热不能解,体表的湿,体表的水分只能到那儿去呢?只能注入下半身,为痹。这是因火而造成痹证。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这个病可以自己好,这个也是一时的情况,不能出汗,先前讲过:阴阳自调者,必自愈也。表里没有什么大问题,仅仅是腰以下重而痹,没有其他的问题,如果津液恢复了,自然出汗就好了,所以欲自解者,必当先烦。这也是凡是误治之后,身体要好过来多少要发冥眩状态,这个烦也是冥眩状态的反映。烦乃有汗,烦躁之后出身汗就好了。何以知之,为什么知道是这么出汗而好呢?脉浮,故知汗出解。由于火灸之后表不解,脉浮,病还在外,所以它要自解,总得要自汗而解。如果不自解还要治,也得解表。据我看还用桂枝汤。如果吃完桂枝汤,热解了,腰以下还重而痹,那你得想法治这个,大概得用苓姜术甘汤。苓姜术甘汤治所谓肾着汤,主要治腰以下沉和痛。这段脉还浮,表未解,邪无从出,当时就有这种情况,如果自愈得话,也得出汗。烦躁,出身汗就好了。如果不自解,那得治,怎么治呢?解表,也得出汗。不然的话,身上的水气去不了。原文没有说治疗,但是治疗也在其中。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17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