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第09集 《金匮要略》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打印本页]
作者: 宋利 时间: 2016-5-5 17:49
标题: 第09集 《金匮要略》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94485/Ob/0/sid/XMTU1ODM5NDkyMA==/v.swf[/flash]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
黑板
第1条 已病防病,虚实异治
第2条 发病与早期治疗
<提要>1.原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死相当于病)
2.“三条”(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六淫)─→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正气无力抗邪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正气尚能抗邪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3.防病原则和早期治疗
养慎┬内养正气
└外慎风客(邪气)
为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则
┌第1条 已病防病,虚实异治
├第2条 发病与早期治疗
└1.体现一个观念─→整体观念
2.揭示二个传变规律─┬脏腑克传
└经络传脏腑
3.“三条”为“三因论”奠定理论基础
4.阐述一个重要思想─→预防医学:“治未病”┬无病防病
├已病防传
└早期治疗
第8条(三类)
第13条二段(三类):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榖 ?(谷,上火下口)
第1条,我们讲了已病防病,虚实异治。第2条,实际上在论述发病与早期治疗。我来念一下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一类)
条文都很长,说了哪些问题?又是从人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内外相应、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了疾病的发生原因,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和对疾病,应早期治疗的思想。这就是我要说的[提要],我们书上的前面的这段话,就是把这个原文的[提要],拿出来了。我要把它分解一下,大家看讲了几个问题。首先说“夫人禀五常”,这个“禀”是禀受之意。“五常”这个词,在《辞海》里面有六种说法,比方说,董仲舒,西汉的董仲舒所指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在我们黑龙江省有一个五常县,它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起的名。而我们这里,是指的自然界里面,我们人依赖生活的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他说“夫人禀五常”,把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这种关系,用“夫人禀五常”先提出来了。然后来讲“因风气而生长”,这个“风气”,就是正常的气候。《中医基础》里面也讲了,这个风气,指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它如果超越人的适应能力,就会变成致病因素,就会成为六淫之邪。所以他讲“因风气而生长”,是说人离不开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包括它所提供的基本物质。“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而且后面用“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加以比喻和形容,就是说,当气候反常时,它变成致病因素,对人体就有害了,就象水,既对人有利,回过头来也有害,就象水能使船航行,反过来,它也会使船造成颠覆。这个比喻多么的形象,又多么的浅显易懂,是不是啊?这就是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下面的关键词,实际上讲了发病原理的问题“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是这条原文里面的经典句子。刚才我说“脾旺不受邪”是重要立论,现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同样是《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发病学上以什么为主导呢?人体正气为主导。那么,五脏的“元真”,就是五脏的正气,人体的正气,现在妙,妙在哪?就是“通畅”二字,人体的气血若通畅,人体的津液,在它的转输运行中,也一定要通畅,不畅则病,通畅则安和,这个思想非常重要。相对应的话,他又告诉你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我说的文法上了,他就相对照写的“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客”,外至为客,比如从外边进来的客人,现在说的是“邪风”,六淫之邪,泛指贼邪虚风,这是《内经》的思想,他继承了。外邪侵入,中人以后是都要死吗?这个地方死就是当“病”来讲,活看,要发病的。但发病互否,取决于人的正气强盛与否。同样一次流行性感冒,有人安然无恙,有人怎么样啊?就是患上以后,还有不同情况,有的人可能吃点药就好了,有的人就可能变生他病。这就是人体体质决定的正气的强弱,所以,发病学原理已经是常识了,不想多说。若是用张仲景的话来讲,就是“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关于“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从发病学上,也就是正邪两个方面,它有交争的问题,有什么呢?邪正之间孰强孰弱的问题,一定要把握正气为主导的思想。
下面要说的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我简称写“三条”,他讲了“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这个和《伤寒》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把外邪作为主要致病因素,这个邪,就差不多指什么?刚才我说了“客气邪风”,不正常的气候,可以说六淫之邪,还是指外邪侵入。外邪侵入的途径,仍然是由表及里,由经络入脏腑。现在,大家说它是病因,因为好多好多的书的解释,说“三条”是病因,现在我要说,这个病因不是来说脏腑,而是说什么呢?这个邪是六淫之邪,六淫之邪是病因。由外入侵,由经络到脏腑,刚才,我从发病学的角度,使你们想到邪气,是因为什么由表及里了,是正气无力抗邪,导致邪气由经络入脏腑,为“内所因”的“因”,不能因为有“因”字就是病因。不能把它看成是内因,为什么?“所”字结构,“所”字结构后面跟着的,是名词还是动词,这是医古文的基础知识。一定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病因应该是名词,对不对?病因指的是名词,现在是“为内所因也”,是动词,来说明这六淫之邪,如何从经络走进了脏腑,是怎样的一个途径呢?是由于正气无力抗邪所致。因此,不能以为“为内所因”,是指内因。病因在这指六淫之邪,所以我说,这是讲了一个发病途径,这个六淫之邪,就是按照《伤寒》的那种说法,由表及里,是因为什么?正气无力抗邪造成的。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大家想想,四肢九窍包括什么部位?九窍,有两目、鼻孔、口、耳、前后二阴,为九窍。包括他说的四肢,都是人的什么部位?体表部位。在体表部位它受邪以后,“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比方说,外邪侵入以后,我们第一感觉是哪难受啊?出汗了,骨节疼痛了,头疼了,浑身酸疼,是不是五脏元真不能通畅了?邪气阻遏的结果,不能通畅了,结果“不通则痛”。所以,它有这么多闭塞的感觉,或者说症状,这就叫做“为外皮肤所中也”。请大家看,又是“所中”,“所”字结构,所以,由体表。之所以邪气不能够深入于里,而且仅仅是在体表部位,表现为壅塞不通,是正气尚能抗邪。所以“为外皮肤所中也”,这也是说,它这个传变途径仅仅是在哪?四肢、九窍、血脉之间壅塞不通,不至于使邪气深入于里,这还是讲传变途径。
第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所”字结构,所以,这个地方“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三者”就变成了陈无择的“三因论”的不内外因了。因此,也可以说,他这个“三条”既有病因,涉及到的是以外邪为主,它的途径是怎么样的侵入途径?由经络到脏腑,如果能够抗邪于外,就表现为什么?在四肢血脉,九窍之间,我觉得,他的理论意义还有一个什么呢?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样的一个理论认识奠基,外邪不仅是从经络、皮肤这方面侵入,而且从口鼻而入,为温病学的疾病的传变途径,打开了一个门户。另外一个,就是理论意义,为陈无择的“三因论”,我是说“三条”为“三因”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不内外因照搬的,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下面,我就是把这个两者进行,比较一下,用图表的形式:
张仲景的病因学与陈无择的三因论的区别
名称
汉 张仲景三条
宋 陈无择三因
立论依据
以脏腑经络为内外
既强调正气又不忽
视“客气邪风”
以内伤外感为内外
合天人表里立论
分
类
内
外
其他
邪由经络入脏腑者
为深为内
自皮肤流传血脉者
为浅为外
房室、金刃、虫兽
所伤
五脏情志所伤
六淫外感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
房室、劳倦、趺仆、
金刃所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张仲景的病因学与陈无择的三因论的区别”,简称张仲景条文里的内容为“三条”,他的立论依据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外,既强调正气,又不忽视客气邪风,所以说他这个地方,如果说病因是六淫之邪,为外感,确实为外因提供了依据,或者说打下了基础。作为宋代的陈无择的“三因论”,他以内伤外感为内外,合天人表里立论。在内因、外因,包括不内外因的说法上,张仲景的这个是邪由经络入脏腑者,为深为内,我说他是把六淫之邪,作为外邪、外因来说的话,他讲的是“内所因”的传变途径。陈无择就是以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仲景)“邪自皮肤流传血脉者,为浅为外”,他认为六淫外感为外因。其它的不内外因,(仲景)这就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他也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外,包括饮食、劳倦、跌仆,这样的一些所触。因此,可以说张仲景的“三条”为陈无择的“三因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医理论里面讲的“三因”就是有这么一个关系。它概括来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这就是说疾病有千百种,非常复杂,但是不外乎有这么三条。如果“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他没说把病因都概括进来,病由就是这个传变途径,基本上是这样的,还是依据发病学的原理来说的。
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它是来论述防病的原则,和早期治疗的,防病的原则和早期治疗。这个防病原则,他提到“若人能养慎”,假设人能保证养慎,什么叫“养慎”呢?还是没离开发病学的观点,正邪之间交争,正气是否有力抗邪,所以,“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风寒,或者说外慎邪气。这是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则,因为你如果能做到养慎,它至少可以无病防病,是不是啊?就是我们说的无病防病。病后也可以保证康复,就是促使疾病向愈,而不至于恶化,病后防止它怎么样呢?病后让他提高抗病能力,使疾病不至于蔓延,这就是说,它是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则。下面这些文字,都是针对我们刚刚讲过的“三条”,相对应提出来的一些摄生办法,或者说预防措施。所以这里既有预防措施,也有早期治疗的思想,包括无病防病的一些具体提法。首先来说,针对第1条“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什么叫“干忤”?就是不让它侵犯,“干忤”就是侵犯的意思。不令邪风侵犯经络,首先把第一道防线保护好,那么就不至于受外邪的侵袭,所以叫做“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如果“适中经络”,刚刚的,经络受邪了,还没有流传脏腑的时候,你怎么样啊?“即医治之”。什么思想?早期治疗,这就是对医者“经络受邪入脏腑”而言得怎么办?第一,无病防病,你要做到养慎,假设说刚受到外邪的侵袭,你就要采取早期治疗的办法,及时的治疗。你比方照着张仲景的办法,你若是外感风寒了,特别是太阳伤寒的话,用麻黄汤。那么,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即医治之”,早早的医治,如果说民间的办法,至少你受风寒了,喝点姜汤,发发汗,这也是简易的一些疗法,就叫做早期“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这个“纔”是繁体字,就是我们通常写的“刚才”的“才”,是一样的。“四肢纔觉重滞”这个“重滞”就是怎么样啊?针对“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了,它就表现为重滞,酸痛。这个时候,你为了保证元真通畅,就得采取导引,“导引”是一个什么方法?这个有词解,是“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这就是自己自行的一种体疗的办法。“吐纳”就是属于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祛病的办法。所以,你看练个气功,还是咱们民族自己的一些体疗健身的那些办法,就在当时已经有了。所以,张仲景也是在鼓励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非常重要。这个也能够祛病。下面就是“针灸”,不用说了,这是咱们国宝。“膏摩”,“膏摩”就是一种药膏,摩擦体表的一定部位,是一种外治法。在《中风》篇里面,有头风摩散,就是把药物放在头顶,现在具体来说,比方放在百会穴上,还是四维穴上进行按摩,确实对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一个外治法。所以,他教给你就是在,“四肢纔觉重滞”,刚刚觉得壅塞不通的时候,的一种不适感觉,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办法进行治疗,还是早期治疗的思想。
第三,就是要根据“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提出“更能无犯王法”,这个说得很真切,现在来看也是社会因素,也是致病因素,为什么?比方说,谁家的孩子犯法了,这叫“国家法令”,他们那时候叫“王法”,咱们现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违反了,就得受到惩罚,有的家庭子女违法了,如果他被拘留了或收监了,这家长怎么样啊?心理创伤,它会造成一系列的身心疾病,那么,作为本人来说,那更是伤害,所以,不要去违反国家法令,要按照现在讲的话,“以德治国,以德治家”,都要遵守这些做人的起码原则,这样身心不受伤害。“禽兽灾伤”,昨天我讲了熊瞎子的事,我看现在,现代社会就比如车祸,实在是太多了,意外的创伤。所以,这个地方应该防止意外,安全第一,这个讲得还是很好。“房室勿令竭乏”,不仅是房室有节,包括一些欲念也要节制,尽管没有行为,就这种欲念未达,也是会造成伤害或者致病因素。我觉得他说得都非常的全面,而且把上下两段衔接在一起,教人摄生保健。服食方面,包括穿衣和饮食两个方面,不是仅说饮食的要求,穿衣服和饮食习惯上,都要注意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就是“节其冷、热、苦、酸、辛、甘”,现在对于饮食结构上,大家都很注意,卫生的常识都很明白。这个地方,张仲景就嘱咐,特别是穿衣和四季气候,因为他讲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是息息相关的,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一定要“适者生存”。那么,适应者他才不病,回过头来说,自然界也有超越人体防病的能力,那照样也会发病的。但是,发病以后,谁恢复得快,只有正气旺盛的人,康复也快,疾病它也不至于传变。好了,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下面,最后总结语说得非常好,可以说是精辟的论述,又是一个经典句,是什么呢?“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且对腠理的概念,张仲景在祖国医学给它明确下来。什么叫“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又和他强调的“五脏元真通畅”吻合在一起,必须保证“元真通畅”,而这个“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的地方,是“为血气所注”气血流通的地方。“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所以请看《讲义》,在这一页的倒数第二行,对腠理的这个概念“腠理是人体的一种组织,为三焦所主,与皮肤、脏腑关系密切,它既是元真相会之处,又是血气流注的地方。如果人体对外抗御能力减退时,它可以成为外邪侵入的门户”。所以,作为我们来理解腠理的概念,不要去追究腠理的形态学概念,到底是在皮里,还是在肉外,在哪里?它讲的是一种组织,这个组织的功能,一个是生理上保证元真通畅,那么血气流注,使你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当你这种抗御能力下降的时候,它又成为外邪侵入的门户,这就叫腠理。所以,你为什么要“养慎”?为什么要做到这么多的,包括防病摄生的措施,同时又要有病以后早期治疗,就是为了保证病邪“无由入其腠理”,就是他所说的“不遗形体有衰”,不要有任何的使正气衰减的可能,你才能够体质强壮,不使病邪侵入。说得非常符合,现代的预防医学的思想。在那个时候,张仲景用这样非常清晰的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难能可贵。
时间的关系,我用[按语]把这两条给大家归纳一下,我觉得,这两条原文说了这么几个问题。也就是说第1条、第2条,一共论述了几个问题呢?第一,体现了一个观念,什么观念?整体观念,对不对啊。整体观念怎么体现的呢?第1条,它是从人体内部,从内环境讲脏腑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是一个整体,第2条是讲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内、外环境的统一,息息相关,整体观念,是不是这样讲的。开始,我向大家介绍,它的每条原文提要,第1条就首先说,“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第2条又讲“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观念出发”,意思我说,它体现了一个整体观念。(2.揭示二个传变规律)这两个传变规律,是什么传变规律啊?第1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脏和腑之间,已病的是肝,欲传的是脾,肝脾之间先后传变。那么现在第2条讲的是什么呢?“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经络传脏腑,又是一个传变途径。(3.“三条”为“三因论”奠定理论基础)这个,刚才我用图表的形式,已经给大家概括了,汉代的张仲景的三条发病途径,把外邪是六淫,不内外因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宋代陈无择的“三因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奠定了理论基础。(4.阐述一个重要思想─→预防医学:“治未病”)最后,我觉得两条,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预防医学思想,用张仲景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因此,我说治未病,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纲领性的原则。所说的“治未病”,两条原文讲完以后,我认为它概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无病防病。如果用原文来说,无病防病,第1条里面,比方说“脾旺不受邪”,为了保证不发病,你就得保证脾旺,脾旺不受邪。第2条,今天刚进过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还要保证“养慎”的高度原则,“养慎”的目的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风寒”,慎疾防病的这样一个高度原则。所以,要做到养慎,还有就是,“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都是无病防病,张仲景的原话,“已病防传”就是防止疾病的传变,治其未病的脏腑,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早期治疗的原则。他提到了,“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包括后来他讲的,那都是属于“养慎”范围里的,比方说,“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这都应该放在无病防病上。如果“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都是早期治疗的原则,看看,我是不是讲清楚了。
第2条和第1条归纳起来,我认为他集中讲了四个问题,也等于给我从中概括了治未病的含义,一定是三个方面,包括早期治疗。在这里,我再说腠理,怎么理解?我觉得这和西医学一点都不能对号,不能说我们不追究,这个形态学的概念,这个部位,它到底是什么,这个是组织功能。从功能上来说,西医学它也讲预防的,比方说,扁桃体的作用,是不是人体屏障,血脑屏障是不是屏障的作用,它就是防御功能,我觉得和我们讲的腠理的作用,还是相似的。这样理解,就对这个保健、摄生,会有一致的认识了。
下面,为了和“三条”涉及到病因的问题,我要把第8条和第13条的第二段原文,来专门论述一下,仲景到病因的认识,请大家看第8条,时间的关系,我只能来做一个简单介绍,因为这个条文和《内经》的那个原文是一样的,是在讲反常的气候是对人体有害的,是一种致病因素。比方说: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三类,一般了解)
这实际上就说了,反常气候的节令和气候不相吻合了,象近些年来讲的什么现象?厄尔尼诺,这个现象正好就和,这个讲的气候反常是一样的。“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的确会给人体、给咱们的生活都带来灾难。所以,这就是教给你,异常的气候使人发病,必须注意调摄,治病用药也必须因病、因时,因人制宜,这就是主要精神,关于什么叫“未至而至,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这个比较浅显易懂,就不在这里重复了,因为它是从甲子,包括节令来说的,所以我就不占用这个时间,基本精神讲的是反常气候,是致病因素。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三类,第一段,一般了解)
重点讲一下13条的第二段。13条的第一段(三类),它是古代对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稍带说一下,比方它说“阳病十八,何谓也”。大家看这个“阳病”,包括什么呢?“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这正好是几个?六个。之后,“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这九十病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十八再乘五,正好是九十病,又有什么“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九十加十八为一百零八病),这地方就是我提到的“五劳”、“七伤”、“六极”,我们要注意[词解]“五劳”它有这个说法,在《虚劳病》篇里面,是指五脏的虚劳谓之五劳。现在,若是引《内经》的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以及《灵枢·九针论》,它就讲的是,“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所以这也要知道,在借着这个第一篇的讲解,把“五劳”的含义和《内经》联系,它有一个继承性。“七伤”的概念,这是《巢氏病源》,他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虚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这么七伤,所以,这也是和我们所讲的,摄生的措施相违背的,因此对人体也是一个伤害,是个致病因素。“六极”指的是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就是极度劳捐的意思。因此,慢性虚损性疾病,五劳、六极、七伤,关于“七伤”的话,我们讲大黄瘽虫丸的时候,还有一个解释,和这个也不一样,所以请大家记住,尽管我们第一段不讲,但是对于“五劳”、“六极”、“七伤”,这个含义,为什么是致病因素要清楚。那么,妇人的三十六病,这在妇科三篇,我昨天提到,他讲妇科杂病的三个病因“因虚、积冷、结气”,也提到三十六气。实际上,我们现在在妇科,三十六病已经不完全依据,也不去考究它了。所以,他说这妇人的三十六病,包括五劳、七伤、六极,不在其中,因为它特别复杂。
下面,我要重点要讲的是,“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首先看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三类,第二段,一般了解)
这里面有几个概念,比方说,他讲了清邪、浊邪、大邪、小邪、榖饪之邪,这个榖饪之邪的念法,因为我们这个蓝本是赵开美的影印本,赵开美认为应该是榖饪之邪。这个榖字是按照繁写,繁体字,他认为和他的这个传抄,请大家看(“榖”与“?”),上边这块有个“土”字头,底下这块有什么呢?“禾”字底,回过头来,这一部分又和它相似,因此,认为在传抄的过程中,有错訛,是谷字的繁写体,变成了这个,仍然是我们现在简写体,指是带粒的谷物,是这样的。我们《讲义》上,它认为《辞海》也是这么引的。还有一个讲法,就是馨饪之邪,既然称“馨”字,就是指馨香可口的美食,不可多得,也容易造成宿食,那么这个字,就是“香”字底了,饪是烹饪,不管是谷物作成面食,还是把它这个蔬菜或者是什么肉食,把它烹炸成、烹饪成美味可口的食品,都不要多得。“从口入者,宿食也”,正是讲的这个,然后下面,“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它这个地方提到的是什么?什么叫法度?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五邪是什么?“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那就告诉你了,有风邪、寒邪、湿邪、雾邪,再加上我刚才说榖饪之邪,这就是五邪。所以,“五邪”的概念,就是指的包括风、寒、湿、雾和榖饪之邪。它的规律,有什么可要说的呢?他首先讲了,“风中于前,寒中于暮”,然后,“湿伤于下,雾伤于上”,这个“前”和“暮”,认为是时间概念,风邪是在午前伤人,寒邪多半在傍晚,湿邪多伤于下,这是指人体部位了,就不是时间概念了,变成了“湿伤于下,雾伤于上”,人体的下部是为湿邪所侵的部位。而雾邪,因为轻清,所以偏于上,然后再说“风令脉浮,寒令脉急”,这是临床特征,它的表现是风邪令人脉浮,浮缓,还是化热脉浮数,是这样。“寒令脉急”就是脉沉,紧。“雾伤皮腠”,因为它和雾伤于上是相联系的,轻清之邪为阳邪。“湿流关节”,湿伤于下,下部的关节,这个和湿邪粘滞、重着跟阴邪相关。“食伤脾胃”,因为是属于从口入变为宿食,为了便于理解,我现在用一个图表的形式,给大家归纳。就等于把这个条文重新组合,一目了然。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俞
募
五邪
属性
致病规律
部位与脉象
雾
湿
风
寒
宿食
清邪
浊邪
大邪
小邪
饪之邪
居上、伤于上
居下、伤于下
中表、中于前
中里、中于暮
从口入
伤皮腠
流关节
令脉浮
令脉急
伤脾胃
下面,我们用这个图表,来给大家把这个条文作一下归纳、整理,就比较清楚了。就能看出它的规律可循。首先说,五邪是哪五邪?雾邪、湿邪、风邪、寒邪、宿食。在属性上,雾邪因为是轻清之邪,属于阳邪,在属性上为清邪,它的致病规律上,就是“伤于上”,而且居于人体的上部,因为它本身居于上,象成都那个地方,雾都,重庆,雾都,你看它那里的病人所得的感冒,或者患病的规律,符合这个“伤人皮腠”。湿邪,属性浊邪,因为它是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因此居下,伤于下,湿流关节,得风湿性的关节病,和湿邪相关,说得非常真切。所以,当我们讲第二篇的时候,湿病特征就得拿这个作为说理工具,“湿伤于下,湿流关节”的因素。风邪,为什么是大邪,风邪为六淫之邪,“百病之长”,百病之长,而且是六淫之邪之首,它中表,中于前,这个是午前的意思,时间的概念,也是因为午前的时间为阳,令人脉浮,也是刚才我讲了,是太阳中风,是脉浮缓,化热就脉浮数。寒邪为小邪,这就是因为它是阴邪,有的说户牗之邪,更是小邪,中里,中于暮,这个“暮”是指的属阴的,属于傍晚,“令脉急”,是脉紧,或者脉沉,作为宿食是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伤脾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这样一个规律吧。
我想做一个说明的地方,就是我原来在61年上大学以后,接触的一位老中医,也是老前辈,他对这个条文的“前”和“暮”,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是时间概念,致病规律上是可以讲通的,因为它是属于同类相求,邪气和中人部位属于同类相求,阴邪侵人体阴的部位,阳邪侵人体阳的部位。回过头来,他认为这个“中于前”,是不是和“俞”有关,如果都是按照侵入的部位来讲,这个“前”字,能不能是在“俞”字里面,所以传訛,人体的腧穴正好在人体的阳部,五脏六腑的腧穴是在人体的背部,足膀胱经的循行。所以,他认为“中表”首先中在哪?足太阳膀胱经,和《伤寒论》的观点一样,比方说,它这个“前”,能不能是腧穴的意思?而这个中于里的“暮”字,就是“募”穴了。现在,没有文字可考证,而且所有的参考书没有这种说法,我仅作为参考,提供给大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觉得临床实践上,确实是这样。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它的道理,下课。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