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题: 第39集 素问.玉机真藏论(三) 释要;3.五实五虚及其生死;... [打印本页]
作者: 宋利 时间: 2014-11-30 16:16
标题: 第39集 素问.玉机真藏论(三) 释要;3.五实五虚及其生死;...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cyMzI1N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理论阐释】
随证而治
下面我们接着讲《玉机真藏论》第二段的【理论阐释】问题,在教材的139页。教材关于理论阐释,提出来随证而治的问题。它这个主要是根据本段教材记载的,风寒之邪从外而侵入,使毫毛笔直,皮肤闭而为热,如果弗治,再进一步传变,因而出现不仁或者肿痛,再不治,进一步传变,那么就影响到内脏的疾病。所以要随证而治,根据病证在什么部位?根据病证性质如何?而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其实这个当中还反应出来要早断、早治。在毫毛、在皮毛治疗的时候可汗而已。你等到经络了,血脉了,就严重了。到五脏,一步一步的深重,那到最后还不治,那就可以引起死亡。所以既提到了一个随证而治,不能固执一端,说这是风寒侵袭的,到最后都传遍五脏,传完了,还要去治风寒,那肯定是不对。应该证候在什么,表现出什么证候来,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有一个随证而治。随着证候的变化而治疗。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不能固守,说它原来就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就针对原来那个原因去治。那就不对了。因为疾病的性质在发生着变化。
同时这里也提出来,这不等于是提出来早诊断,早治疗吗?不然我们学习疾病传变规律干什么?学习疾病传变规律,就可以预测疾病将要怎么发展,因而我及早采取治疗措施,不单是现在的证候表现要采取相应措施,甚至于我知道它将要如何传变,事先就给它阻断,遏制它传变,这样的话,也就是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够取得好的临床效果。才能够最少的、最低限度的,影响病人的正气损伤。不然的话,疾病越传越深,越传越深,人的正气也越来越弱,越来越弱,治疗效果肯定就越来越差,所以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护人体的健康,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预防疾病的传变。
当然本段提出来关于传变的问题,也指出来是有顺传、有逆传,有不以次传,这种特殊情况。所以在临床实际当中要注意,它说,教材上也提到了,咱们那个【理论阐释】当中提到了,不要拘泥于五行关系,要从实际出发,那就是说《内经》已经提到了,“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既知道有一般的传化规律,又知道还有特殊情况,这就全面了。关于【理论阐释】的问题,就讲执业药师了这样一些问题。
【临证指要】
【临证指要】实际上重点讲的是,邪气传变的规律问题,特别是顺传。也就是这一段主要是讲的顺传。这个顺传说由表入里,入里之后又一脏一脏的相胜传,比如它说,先外邪侵犯皮毛,先伤皮毛,今风寒客于皮毛,毫毛笔直,所以这个时候,毫毛到皮肤,皮肤闭而为热,这时候怎么治疗呢?本段提出来要用汗法。邪气在表嘛,就其近而治疗,因其势而利导。在表,所以用汗法,进入到经脉可以用针灸或者是汤熨,经脉还没有及时治疗,病传到肺,那就要宣降肺气,咱们教材上还提出来,这种外邪传入肺而引起的咳喘,举出来可以用,三拗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等,这些方子来治疗这样的咳喘。
由肺传入肝,因为金克木,传入其相胜之脏,而传入到肝脏,引起了肝痹,出现了两胁胀痛,如果肝木横逆克土的话,肝气上逆,肝气横逆,横逆伤害脾胃,因而可以出现上逆的呕吐,这时候由于肝气逆,当然要用疏肝降逆之法,比如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肝木传入脾土,木克土,可以出现脾风,出现一些个脾经、脾脏湿热的病证,脾湿郁而化热的影响症状,所以出现黄疸,出现里热,中热,出现心烦、小便黄。这个时候一个祛湿热。怎么这个【临证指要】举例,可以用茵陈五苓散这类方剂祛其湿热。治疗其黄疸。
脾而传之肾,成为疝瘕之证。出现少腹引痛,少腹烦热,或者小便混浊而白,这是下焦湿热。下焦湿热固然是有小便黄,但是也有尿那个混白的浊,尿浊不清,也是下焦湿热。不见得非得是小便黄,小便黄固然是少腹有热,那个由于肾在下焦,下焦湿热,也可以出现小便白而混浊,主要它这白浊的东西,这个时候治疗当然应该治肾,用清利下焦的方法,比如用萆薢分清饮之类。
肾传之于心,导致心火过亢,甚至于出现热极生风,筋脉拘急抽搐这些症状心火过亢可以神昏,筋脉拘急就可以抽搐。因此在这个时候,外邪侵入,传变,传变,传变到心了,病势已经很重了。高烧了,抽风了,昏迷了,这时候可以用清心泻火,养阴熄风这些方法,比如用清宫汤,清宫,不是心包代心用事,而为心之宫城,邪气侵犯心的话,首先由心包代之,所以这会儿是心的病,但是治疗是因为心包首先生病、受病,所以用的是清宫汤。清宫汤的药,现在看来这方子有的药就要斟酌了。清营汤里头,比如说如果需要用犀角的话,那这个时候,现在已经不能用,犀角不能用的,因为是动物保护。清营汤有犀角,也不能用。现在有的临床医生,对于这个犀角,有的是用羚羊角代,有的是用广角代,就是水牛角。不过水牛角用的量相当大。犀角用一克的话,水牛角得用20克、30克。
这是从临床指要上根据外邪侵入,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影响到不同的部位。病邪侵犯不同的部位,疾病病气传化到不同的内脏,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当然,如果不能够早期治疗,不能够及时治疗,尽管得的是外感病,最后也可以导致死亡。这是前面两段都是关于疾病传变的问题。
下面这一段,也就是139页最下面那一段原文,《玉机真脏论》这一段,是论五实五虚及其生死问题。五种实证,五种虚证,都是什么临床表现?以及什么情况下可生,五虚或者五实同见的话,同见到五实是死证,五虚同见也是死证。但是它也有可生之机,因此这段是论的五实、五虚及其生死。现在我读一遍。
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暓,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一般说来,五实、五虚都是可以导致死亡的。余闻,我听说,根据疾病的虚实可以判断其死生,什么情况下判断其死?什么情况下判断其可生呢?所以愿闻其情。愿闻这个情况。愿闻在什么情况下死,在什么情况下可生。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岐伯回答说,五实死。五个实证同见是死证。“五虚死”,五种虚证同见也是死证。其实这五实是指五脏皆实。五虚是五脏皆虚。五脏都邪气充斥,那邪气太盛了,可以引起死亡。五虚,五脏精气全大亏了,也会导致死亡。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说想听一听,五实是什么呀?五虚实什么呀?怎么样就是五脏之实?表现哪些主要症状?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暓,此谓五实。这里概括出,五实就是下面这五个实性的症状。脉盛,脉搏跳的很盛,实脉,数、动、滑,旺盛,洪脉这都属于盛脉,脉盛。一般来说,脉盛世属于心气实,心脏的邪气实,“皮热”,皮发热,这一般是说肺的邪气实,“腹胀”,脘腹胀满,这一般说的是脾的邪气实,不能运化了,脘腹胀满;“前后不通”,这是肾气实,肾主二便,前后不通是大小便不通利,肾气实,这个是肾的邪气实,“闷暓”,闷是烦闷,暓是昏暓,头脑不清醒,昏暓。闷就是烦闷,郁闷,头脑不清醒,眼发黑发花,二目昏花,这都属于暓;闷暓是属于肝的邪气实。肝的经脉上巅顶,肝开窍于目,所以出现烦闷,昏暓的话,是肝的邪气实。这不是心肺脾肾肝五脏皆实,所以说,这叫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五虚是指“脉细”,心的气血虚,不能充盈于脉,心主血脉,所以脉细,是说的心虚,“皮寒”,是说的肺虚,肺主皮毛;“气少”,是说的肝虚,肝为少阳,是少阳生生之气,所以肝虚,这里说的肝虚是少气,十二脏取决于胆,为什么取决于胆?也是从少阳升发之气这个角度的,是气血生化的时候一种生气,因此气少数说的肝气虚,“泄利前后”,肾气虚,肾司二便,“饮食不入”,脾气虚,当然脾也包括胃,受纳运化之气不足了,所以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这就是五虚。五脏皆虚了。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五虚的话,或者五实同样是死证。但是呢,黄帝又问,“其时有生者何也?”虽然是五实死,五虚死,但是有的时候实证也有活的,五虚证也有活的。说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回答说,“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浆粥能够吃些汤,吃些粥,而且注泄停止了,泄利前后停止了。不是饮食不入吗?这个饮食能入了,泄利也停止了。泄利停止就是正气不再脱了,肾气可以固了。浆粥入胃就是后天之本有所恢复,气血有可以化生了,正气可以逐渐产生,而不再脱失了。是要虚者可活。也就是后天之本有所恢复。脾胃之气有所恢复。气血有化生之源,同时不再脱失,泄利停止,这是虚者可活。
身汗的后利,则实者活。“身汗”说有汗,那么表实可去,实证有汗,表邪可去,“后利”大便通畅,里邪可去,邪有去路,从表去,从里去,邪有去路了,那实证就可以活了。五实证也可以活,有可生之机。这就是它的临床的一些表现。
“此其候也”,五实的表现,五虚的表现,以及五虚证之所以活,是因为正气可以来复,而不再丢失,五实证之所以活是由于邪有去路,这虽然是分析的证候生死,五实五虚问题,其实我们在临床治疗很多的实证,都应该考虑给邪气一个什么出路。总是邪气应该要有出路才行。这是一个基本的治疗的思路。虚证也是,它是虚,你总得让它不再脱失才行。不论那泄利前后,这儿得给补什么东西,泄利前后没止住,多好的补法没有效果。所以必须是要想办法制住那个泄利不止。这是虚证。实证呢,要想尽一切办法让邪有去路。这就可活。所以这提示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思路。
【理论阐释】
翻过页来的【理论阐释】提到的是关于五实证和五虚证的问题,这个问题呢,我过去在讲“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的时候也提过这个问题,也就讲那个“五脏别论”,说因为魄门不单是个脾肾的问题,是五脏之所使。所以这个泄利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反映到五脏的功能盛衰这样一个表现。所以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小事。你看看,五实死,五虚死,五实的表现是要有得后利,五虚的活的时候是需要有注泄止。把这个大便问题看得如此的重要。
【临床意义】
它的【临床意义】也是这样的,所以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小大不利,从《内经》角度就提到了,必须先治。从《内经》角度看,病有缓急标本。一般的病,都要治其本,只有出现小大不利的时候,才治其标,就大小便不通畅赶紧治,当然,如果小大不利是病本的话,更应该先治,即使这个症状是标,当然还有腹满。腹满这个症状是表也应该先治。因为腹满涉及到脾胃气机转枢问题,因为腹满一般是脾胃症状,但是脾胃不但是后天之本,还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腹满也要先治。小大不利要先治。因为小大要不利的话,五脏六腑之气都受到影响了,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
第三节 《素问。举痛论》
教材141页。《举痛论》这一篇的篇名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脾篇有一大部分内容是讲的十四种疼痛的问题。“举”是举例,是辨析,分辨,因为是讲了多种疼痛的问题,从病因上,从病机上,从症状特点上,来分析十四种疼痛证。所以这篇名叫做“举痛”。
另外一种解释,怀疑这”举“字是误写。是哪个误写呢?是“卒”的误写。有的医学家认为“举痛论”,实际上是“卒痛论”,因为原文里头,有一句话,“愿闻卒痛”。所以说篇名就叫做“卒痛论”。也有这么一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原文上确有这样一句话。只不过我们现在选的没选到。痛,因为痛属于病证问题,我们这一章讲的是病因病机。也就是说,“举痛论”是从那一段的内容,或者作为卒痛来讲,也算因为有卒痛这样一句话。篇名是这样。
但是这一篇除了十四种疼痛,它们的病机,基本病机,疼痛的病机就是因为气机不畅,气机失调,堵塞了是失调,可以疼痛,虚了也是失调,也可以引起疼痛。气血气机不畅,堵塞不通,可以痛,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虚,不能滋养,也可以痛,气血虚了,不能滋养肢体、筋脉、肌肉,同样可以引起疼痛。所以当然是以实疼痛为主,是一寒引起的疼痛为主。寒容易使得气血凝滞,所以容易不通。但是也可以有热,这是病证问题,将来咱们要选到的话,要讲的。但是那是因为病机是气机失调,所以疼痛。而本段讲的是同样是气机问题,讲什么气机问题呢?是讲的“九气为病及其机理”。它的基本病机,同样是由于气机不调。气机受阻,或者气机紊乱。疼痛是气机紊乱造成的。这里所讲的九气为病,还是气机紊乱作为基本病机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选的这一段,是论九气为病及其病机。我把原文读一遍: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上面就是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呢?
歧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这是分析病机了,上面是“怒则气上”,这就是分析病机。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其实这应该是“故气下行矣”。这有校勘,但是原文就是“不”字。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百病生于气,那就是说很多很多的病,都是由于气的失常所造成的,很多病因之所以引起疾病,那是由于这些病因,导致了人体之气的失调,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发怒的时候,气容易上升,是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缓释涣散,过喜,人的气就容易涣散,
“悲则气消”,悲哀的情绪可以耗散人的正气,
“恐则气下”,恐惧的情绪可以使人的正气下陷,
“寒则气收”,使气收敛,
“炅则气泄”,炅就是热,热可以使人的气外泄,
“惊则气乱”,惊则使人的气乱,
“劳则气耗”,过分的劳累就耗伤人体正气,
“思则气结”,思虑的这个思,这种情绪太过可以使人气结,结而不行,结滞而不行,停滞下来。凝结在一起。思则气结。
九气不同,何病之生?这个九种气是不一样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这一段要熟记了。这是中医最常说的话了。最基本的观点。所以本段都应该熟记。
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歧伯曰:怒则气逆,岐伯回答说,怒则气逆,怒,就容易使肝气上逆,肝气上逆可以出现什么?
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血随气涌,这种气涌可以出现呕血,也是从上而出。呕吐血。或者是飧泄,肝木质气横逆,影响到脾胃而出现飧泄,这个关于“怒则气上”的问题,我们在讲《生气通天论》的时候,也谈到过,也是讲的气上,说“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那不是血菀于上吗?那是菀到头了,使人薄厥,昏迷不醒了。这个是血随气涌向上,可以呕吐鲜血了,吐血。这个临床上也不是很少见的症状。大怒之下,啪,呕血了。当然也有大怒之下,咳血的也有。反正血从上出了。呕血一般是从胃肠出的,从胃出的。咳血是从肺出的。这儿主要还是讲的呕血。木克土,血随气往上涌,怒则气逆,逆就上了。血随气涌,所以呕血,怒气太过,肝木之气太过,克害脾土,而出现飧泄,所以怒则气上,常见这些的症状。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喜,本来是一个好的情绪,正气应该是调和,志意也能够通达,能够达到愿望,喜则气和志达,但是如果是喜太过了,就可以是得气涣散。中间那个荣卫通利,荣就是营,营卫之气的营,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是好事,太过了,可以使气涣散。通达太过了,也涣散了。缓,就是涣散。
悲则心系急,悲怎么就心系急呢?这是说悲从心生。同时,又由于心肺都在上焦,都在于膈上,居膈上,所以悲从心生,因此心系急。
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又心肺俱在膈上,所以可以出现肺布叶举,就是肺叶张举,而上焦不通,这样的话,心肺都在膈上,这心系急,肺叶张举,不能正常宣降了。所以就上焦之气不通畅了。
荣卫不散,不通畅就导致营卫该宣散而不能宣散,营气不能宣散,卫气也不能宣散,卫出于上焦,心肺之气的布散,我们在讲《营卫生会》篇上讲到,卫气从上焦宣散,中焦呢,这不是说营气呢,营气“出于中焦”,也就是中焦化生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所以营气也是中焦水谷精微所化。但是化生之后,需要上输于肺脉来化为营气,才能够布散全身。所以上焦不通,就导致了营卫之气不能正常的宣散,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讲《营卫生会》篇,你看,86页教材,有这样的话,第二个自然段,“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魄,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那营气是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但是需要上输到肺脉才能布散到全身,所以上焦闭,使得营卫不散,营卫之气不能够正常布散到全身去。于是,不能布散就可以化而为热,郁就热,所以说
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热气在中,热就能消耗变成邪气了,它就可以消耗人的正气,故气消矣。也就是说导致了全身的气都不足了,故气消。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恐的这种情绪可以使精却,恐伤肾,精却就使得精衰。却,就是退却。恐,使得精气衰,下焦的精气衰。使得上下不能交通,上下不相通了。于是乎就却则上焦闭。下焦受到恐的症状影响了,精衰了,精衰了不能和上下相通了,因此上焦闭。
闭则气还,上焦闭了,就不能正常运行,还,就是返还,不能正常宣散就返还,
还则下焦胀,这时候出现下焦胀的症状,
故气不行矣,所谓气下行就是指的这个。这个”不“字有校勘,教材注释7,有校勘。《新校正》云:当作“气下行”也。因为上文也有,“恐则气下”,这个解释,后面这些解释,这个应该是“故气下行”。
寒则腠理闭,寒,寒为阴邪,可以使得腠理闭塞,寒则腠理闭,腠理闭,卫气就不能够正常的宣散,所以就气不行。
气不行,故气收矣,气不行所以就叫气收。收敛于内。
炅则腠理开,炅是热,热使腠理开,和寒相反。热则腠理开,上面,寒则腠理闭,气不行;热则腠理开,
荣卫通,因而荣卫通,
汗大泄,开了嘛,汗就外泄,大泄就是泄的太多了。热作为一种病因,可以使汗大泄。
故气泄,汗大泄所以就气泄。汗外泄气就外泄。卫气就外散。卫阳之气就要散失。所以,热可以泄气,使人气泄。热可以使人气虚,我们不是我们讲了吗?“暑伤气,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我们讲过这个问题。《阴阳应象大论》里头,这个热也是伤气,热之所以伤气,首先是汗大泄,气随汗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是突然的受惊,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突然被外事物刺激,而产生惊的症状,突然一惊因而出现心无所倚,心就乱了。无所依附。神无所归,心一乱了,神也无所藏,本来神藏于心,所以导致心无所倚靠,因此神无所归,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考虑问题,思虑问题,也不能够正确的进行了。一惊,人就不能正常的思虑问题。吓慌了,慌乱了,不能镇定下来。不能镇定下来,当然就不能够思虑问题,所以“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所以这种现象就是所说的气乱。
劳则喘息汗出,劳是指劳累,劳累就可以使人气喘,也可以使人汗出,
外内皆越,因此外内皆越,汗出是气外越,喘息声气内越,所以劳累汗出喘息,因此外内皆越。
故气耗矣,使得气耗散了。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考、思虑,思考问题,可以使心有所存,因为心有所存,因此神有所归,神也贯注到哪儿去,神藏于心嘛,心有所存的话,神也就贯注到那里去,所以神有所归。这样的话,如果过度的思虑,就导致了神气留而不行,都贯注到那儿,都集中到那儿去了。该正常运行的不能很好的运行。所以就结,留而不行,故气结。什么叫气结,就是留而不行,滞住了。
下面这些话,都是从分析病机的问题,分析什么呢?分析什么叫“怒则气上”,什么叫“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寒则气收、炅则气泄、”等等,后面是分析前面那几句话,所以还是个病机的问题。这是九气为病。虽然是我们只选了这一段,但是这一段有很强的理论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说重视七情致病的问题。这是情绪致病的问题。重视情绪致病的问题。
【理论阐释】
1. 百病生育气
强调的是气机紊乱。百病,多种疾病,笼统甚至是任何疾病,它都是气机紊乱。从这个原文分析可以看到,在教材142页我们分成那么几点,
气的失常,是有气虚,本段原文说,炅则气泄是气虚,劳则气耗,内外皆越是气虚。喜则气缓,缓是涣散,也可以引起气虚。悲则气消,悲哀的情绪也可以导致气虚。炅、劳、喜、悲都可以使气虚。
气机的失调。气机的失调,比如有气结,思则气结,有寒则气收,这都是失调。属于结,属于气郁滞一类。思则气结,寒则气收,属于郁滞一类。
气机逆乱。怒则气上,惊则气乱。这都是属于气机逆乱的一类。
气机下陷。恐则气下,气机下陷。
气机闭阻。最后还要补充一条,在143页第二个小自然段,还有气机闭阻。举例说,气机闭阻是脏腑气机闭塞不行的病理状态,可以出现昏厥,可以出现意识丧失,呼吸窒息等等。暴厥、薄厥、尸厥等等这些厥。
厥在本段上倒没提出来这个问题,我们教材上是结合其他的《内经》原文,谈到了关于气机逆乱,所以在临床上看病,要分析气机逆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是怎么个乱?是虚。为什么虚?虚在哪里?是实,为什么引起实?怎么实的?实在什么部位了?等等,那都0要应该详加分析。尽管都是气机紊乱。
2. 情志致病
情志致病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情志致病像经文上所说的。上篇那篇文章所说的,它的传化“不以次”,卒发,忧、恐、悲、喜、怒,故不得令以其次,而令人大病也。反而令人生病很严重,这七情致病。我们也提到七情致病首先伤气,伤什么气?伤人体气机,伤五脏之气。
理论阐释的情志致病的第二个自然段,说一是首先犯心,因为心主藏神,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出焉。因此情志致病容易影响心,首先容易影响心,当然也影响其他脏。这个情志问题,除了本身作为致病因素,它可以直接引起疾病,同时这情志问题,又可以使人在疾病情况下病情加重。或者说病情明显缓解,所以情志对疾病状态下,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也必须加以重视。不单是预防疾病要调节情志,有病之后,对于病人,更应该注意情志的调畅。这是理论阐释的第二点。
[完/47:56]
欢迎光临 黄帝内经 (https://huangdineij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