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摘要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彝族十月历”所承传的阴阳五行准确含义,与<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古代中国天文学知识,证明了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
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
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
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
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
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
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
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
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①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②
原因是,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到了明末清初,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学知识所替代!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金星昼见’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吴明炫之弟)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内,闰十二月应是九年正月,又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种种差误。吴明煊被罢职,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康熙八年,杨光先的历算被验证错误严重,终被革职。”③乘西学东渐之机遇,西方天文学知识得以乘虚而入!西方传教士不仅使用西洋历法改造中国历法,而且梦想把诞生于中国的阴阳五行据为他有。
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述,耶稣会士认为:中国本土的“五行说”和佛教“轮回说”由希腊传来:
有些概念是从我们西方哲学家那里得来的。例如,我们只承认四元素,而中国却很愚蠢地加进了第五个。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人、动植物以及混合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和德谟克利特及其学派一样,他们相信世界的多重性。他们关于灵魂轮回的学说,听起来很象毕达哥拉斯的学说,只是他们加进了许多解说,产生了一些更胡涂、更费解的东西。这种哲学似乎不仅是从西方借来的,而且实际上还从基督教福音书得到了一线启发。④可见最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是把当时中国人推崇的五行学说当作炫耀他们自身文化价值的宝物的。
尽管在中医学界,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到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以至清代作为官方所规定的医学教材《医宗金鉴》,都是将阴阳五行解释为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
着地,“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①的天地之气,用老百姓都知道的语言来讲,就是人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并生活于其中的昼夜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但是,由于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
星象学知识逐渐被西方天文历法星象学知识所替换,导致有关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星象、历法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几乎全部淡出,这就使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到清末民初,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究竟是指什么,就更说不清楚了。尤其是今天的的中国学术界,反而出现了有的学者将阴阳解释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有的学者将五行解释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有的学者则干脆就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②
至于“八卦”,也称卦经。则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图形,即人们熟悉的太极八卦图。在现代,有的辞书认为,“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③有的辞书认为,“八卦中的乾坤(天地)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其余为六子。乾坤生六子说明世界生成过程。其对立卦象阴阳两爻互易表示事物变化,其卦序表明宇宙万物的多种模式。八卦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思想模式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④
说到“干支”,学术界则比较推崇65年前,郭沫若先生所著《释支干》的解释。《释支干》认为:“关于支干解释,自汉以来如《淮南子》、如《史记》、如《汉书》、如《说文》,虽均有所尝试,然皆据后来之字形字义以作望文生义之臆测,故了无一当”。 郭沫若先生就文字而论文字,从甲骨文之初形,考证得“甲、乙、丙、丁”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他证释“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郭沫若还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详尽的考释,指出它们是一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剞为削,壬为镵,癸为戣”。 ⑤“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制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⑥
天文学史专家郑文光先生的《中国天文学源流》,则反对“十二地支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说法。认为,十二个朔望月的十二组星象是十二支文字及其内容的起源。⑦
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可以说是莫衷一是。尽管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的老百姓,对阴阳五行八卦,即木火土金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些名词并不感到陌生,但是真正能够运用无可辩驳的论据来解释这些名词原本含义的人,却实在不是很多。
笔者从本真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羲学(伏羲之学)、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以及有文字记载的被承传了五千多年的干支历法及其功能与作用来进行综合分
析,认为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所测定的规律性天体运动,以及与此直接对应的地面上气象、气候、物候等知识之中!
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只能还原到二十四节气
阴阳五行、八卦之类名词原本含义的被掩盖,成为研究中医学,包括研究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专业人士和想了解中医学,包括了解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般人士,难以弄懂中医学术理论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症结所在。现代医学用还原论的方法,将本学科的名词术语进行精确的表达与阐释,中医学难道就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吗?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因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故中医学的还原,绝对不能还原到现代医学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而是应该还原到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而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则只能还原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则是由二十八宿这一圆形天道划分出来(见《四方、八卦、干支、十二正经、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相互对应图》)
四方、八卦、干支、十二正经、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相互对应图
1. 古人一定不会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才能繁荣
早在民国时期,恽铁樵先生就批判了以往解释五行生克的庸俗偏见,明确指出:古人虽然愚笨,但是一定不会以为木生火即钻木可以取火,水生木即树木得水才能繁荣等等。《内经》中反复谈五行是由于“内经认定人类的生老病死全都禀受四时寒暑的支配,故以四时为全书之总骨干。四时有风寒暑湿之变化,则立六气说以属之于天,四时有生长收藏之变化则予五行之说以属之于地。五行、六气都是用来说明四时原理的。”人体的脏腑、经脉、气血运行直接与阴阳五行相参相应,由人体肝心脾肺肾的脉象体现出来。即“春脉玄、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恽铁樵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内经所讲的五脏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没有一句话可以读得懂。”①
恽先生非常清楚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唯一欠缺的是没有能够说清楚五行与四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没有能够说清楚五行究竟是什么事物。如果当时恽铁樵等学者把中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阴阳五行准确含义予以证实,把五运六气学说的内涵讲清楚,把寸关尺理论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关系说明白,那么,西医规范、改良中医的措施就很难施行。但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学术水平,恽先生要想透彻的讲明并让学术界认同这些知识的科学性,也确实很难做到。因为能够证明阴阳五行本来面目的彝族十月历还没有被发现,应该在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探询阴阳五行科学依据的路子还没有被开拓出来!
2.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彝族十月历
“1982年,刘尧汉、陈久金、卢央发表《彝族十月太阳历》②和《世界天文历上具有特色的彝族十月太阳历》③等文章,介绍了彝族古代曾经使用过将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历法,并论述了它在历史上的科学价值。”④
彝族十月历是解放前,一些非常闭塞的地区仍在行用的非常古老的历法。这种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用土、铜、水、木、火分别配以“公母”纪月。彝族人称这十个月为十个“补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来纪这十个月(见表1)。这十个月分为五季,夏季为土;秋季为铜;冬季为水;春季为木;春夏之交为火。汉族以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夏秋之交为土。二者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铜、水、木、火即是汉族的阴阳五行,因为汉族所说的“金”最早就是指“铜”。公母、天地和阴阳则是同义语⑤。
表1彝族十月历法补摩与五行、五季对应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补摩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季 春 夏 夏秋之交 秋 冬
陈久金先生还在《天干十日考》中证实了:十干在古代是用来纪十月历的十个月名的⑥。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彝族十月历是依据夏至和冬至来制订的,与月亮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历法将一回归年分为阳、阴两个半年:从冬至到夏至为阳年;从夏至到冬至为阴年。它以土公月为一岁的开始,以夏至为月首。即一月为土公,二月为土母;三月为铜公,四月为铜母;五月为水公,六月为水母;七月为木公,八月为木母;九月为火公,十月为火母。用十二兽名(鼠、牛、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纪日,鼠日为首日,猪日为尾日,每十二日
为一轮,每三轮为一个月,每三十轮为一年。“补故”(夏至)过大年(3天),“补久”(冬至)过小年(2天)。每四年之中有一年的大年和小年都过3天,称为“双大年”。①表2十干纪十月历法与阴阳、五行、五季对应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阴阳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季 春 夏 夏秋之交 秋 冬
经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考证,彝族十月历就是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曾经行用过的,中国最古老的历法。②彝族十月历则承传了这一历法。而且彝族十月历的五行配公母,与汉族的阴阳五行配属五季基本一致。十干纪十月的历法与阴阳、五行、公母、五季的对应关系见“表2”。
3.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不是我们现在行用的依据月亮的圆缺规律而制订的太阴历。它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月份,冬至在子(11)月的正中,每两个节气为一个月,每个月30天左右。这一历法,是将一回归年等分为十二个月,再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其空间依据是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一回归年之内,北斗从东到西旋转一周天的规律(参见表3)。③
表3十二支所纪十二月份对应二十四节气表
十二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二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节气
中气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立春雨水 惊蜇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
《素问》记载了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划分为六个季节: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历》。④《难经·第七难·论旺脉》则阐释了“天时有季节气候的不同,脉象亦有大小阴阳的变异,就是说当令之时应得当令之脉方为正常的现象。”并将人体三阴三阳经的脉象,与这六个季节直接对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阐释(见表4)。⑤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就是《素问·阴阳别论》所说的与人体十二正经直接对应的十二个月,即“春季划分寅卯辰,夏季划分巳午未,秋季划分申酉戌,冬季划分亥子丑,总共十二个月。十二脉,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十二脉与气数直接对应,所以与天地之
气相互感应。”①(见表5)
表4六经旺于一年的脉象时日表
六经 时 令 日数 气 候 脉 象
少阳 冬至后首甲子 六十 阴气未消阳气初生 乍大乍小乍短乍长
阳明 冬至后二甲子 六十 阴气渐消阳气渐盛 浮大而短
太阳 冬至后三甲子 六十 阴气尽而阳气全盛 洪大而长
太阴 冬至后四甲子 六十 暑湿当令秋气始生 紧大而长
少阴 冬至后五甲子 六十 阳气衰而阴气盛 紧细而微
厥阴 冬至后六甲子 六十 阴气全盛 沉短而敦
表5 十二支与十二正经直接对应表
十二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二经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阴阳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4. 阴阳五行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与彝族十月历息息相通
陈久金先生还在《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中,详细分析了彝族十月历的五个阳月、五个阴月与河图洛书十个数字中五个奇数、五个偶数的直接对应关系,认为阴阳五行八卦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起源于彝族十月历。②
5.“十干”、“十二支”与“八卦”,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十干”、“十二支”、“八卦”共同诞生于羲黄时期,它们与四时、五时一样,都是以天地之气的根本特点与性质----阴阳五行为基础,对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也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
十干所纪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历法,就是《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素问》的主旨就是五脏之气与五季之气相通。
与阴阳五行相通的五季,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五;与八卦相通的八个主要节气,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八;十干所纪的十月历,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十;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历,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十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都被古人称为气数,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都能够在二十四节气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对反映在物候、气候、气象、星象中的天地之气运行规律进行的完整标识。作为中医学术理论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是因为人体气血的运行系于天地之气的运行,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所以,洞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科学依据(有另文《二十四节气原本不是太阳历》详细分析),是透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中医学术理论全部科学依据的根基。
三、“十干”、“十二支”的物候依据
物候,是生物的周期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生物的周期现像是指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动物的冬眠等。根据《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说文解字》等古籍对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解释,天干地支的原始意义及其排列序位,是指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代表万物产生、发展、壮大、消弱、灭亡、更生的整个过程。比如《说文解字》解释“甲
“东方之孟阳之气萌动”等,天干配属阴阳、五行、时间、方位、季节、颜色、气味、音律、八卦、河图洛书、脏腑等等,体现了这些事物之间因为受天地之气制约,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尤其是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
表6 古籍记载《十干对应天地之气生长化收藏现象图》
天干 《史记•律书》 《汉书•律历志》 《说文解字》
甲 万物剖莩甲而出也 出甲于甲 东方之孟阳气萌动
乙 万物生轧轧 奋轧于乙 象春草木冤屈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
丙 阳道着明 明炳于丙 在南方,万物生,炳然,阴气动气阳气将亏
丁 万物丁壮 大盛于丁 夏时万物皆丁实
戊 丰茂于戊 中宫也,象六中五龙相拘绞也
己 理纪于己 中宫也
庚 阴气庚万物 敛更于庚 往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
辛 万物之辛生 悉新于辛 秋时万物成而熟
壬 阳气化养于下也 怀壬于壬 在北方也,阴极阳生,象人怀妊之形
癸 万物可揆度 陈揆于癸 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
表7 古籍记载《十二支对应天地之气生长化收藏现象图》
地支 《史记•律书》 《汉书•律历志》 《说文解字》
子 言万物滋于下 孳萌于子 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
丑 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出也 纽牙于丑 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五形
寅 言万物始生,螾然也 引达于寅 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书,阴尚强也
卯 言万物茂也 冒茆于卯 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像开门之形
辰 言万物之 振美于辰 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
巳 言万物之巳尽 巳盛于巳 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茂,万物现,成文章
午 阴阳交,故曰午 咒布于午 牾也,五月阴气牾逆阳,冒地而出也
未 万物皆成 昧暧于未 味也,六月滋味也象木重枝叶也
申 言阴用事申则万物 申坚于申 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东
酉 万物之老也 留执于酉 就也八月黍成可酹酒
戌 万物尽灭 毕入戌 天也,九月阳气微,万事毕成,阳下入地也
亥 该也,阳气藏于下也 该阂于亥 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
比如彝族十月历以夏至为开始,对应“十干”所纪的月份则为戊月(土公月),顺而序之为:己月(土母月);庚月(铜公月),辛月(铜母月);壬月(水公月),癸月(水母月);甲月(木公月),乙月(木母月);丙月(火公月),丁月(火母月)。其中乙月则正值清明、谷雨、立夏这三个节气,“乙”字则象形于从晚春到初夏时节的草木弯弯屈屈生长出来,因为阴气还比较强,所以生长比较受压抑。十天干所纪一年分十个月,万物受天地之气主宰的生长过程见表6;十二地支所纪一年分十二个月,万物受天地之气主宰的生长过程见表7。①《三命通会》则比较详尽地分析了十干所代表的物候特征,指出:
“甲乙其位木,行春令。甲乃阳内而阴尚包之,草木始甲而出也。乙者,阳过中,然未得正,方尚乙屈也。又乙轧也。万物皆解莩甲,自抽轧而出之。”
“丙丁其位火,行夏之令。丙乃阳上而阴下,阴内而阳外,阳丙其强,适能于阴气其丁。又丙,炳也,万物皆炳然着见而强大。”
“戊己其位土,行周四季,戊阳土,己阴土。又戊茂也,己起也。万物含秀者,抑屈而起也。”
“庚辛其位金,行秋之令。庚乃阴干阳更而续者也。辛乃阳在下,阴在上,阴干阳极于此,庚更故也。”
“癸壬其位水,行冬之令。壬之言任也,壬乃阳生之位,壬而为胎,万物怀妊于壬。癸者揆也,天令至此,万物闭藏,怀壬于其下,揆然萌芽,此天之道也。”①
中医学术理论根系示意图
四季(气)、五季(气)、六季(气)、与八卦直接对应的八个主要节气、十干纪十个月、十二支纪十二个月,这些对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划分方法,自有其不同的理由与根据。这些不同的理由与根据,都存身于古代中国天文学实实在在的时间、空间、星象、物象、气象、物候变化规律之中。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节律也属于物候,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与阴阳五行、干支直接对应,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客观性、科学性。
四、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与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等密不可分,如果把中医学术理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阴阳五行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作为“根”的每一行与每一对脏腑及其所属的经络直接对应。如木对应肝、胆;火对应心、小肠;土对应脾、胃;金对应肺、大肠;水对应肾、膀胱(见中医学术理论根系示意图)。
五脏五腑十经与十天干、阴阳五行直接对应,阴阳五行与春、夏、长夏、秋、冬直接对应(见表8)。八卦与奇经八脉直接对应。奇经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十二正经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作为中医学的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阴阳五行八卦、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这些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由此可知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才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这“根”深深扎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沃野之中。抛开古代中国天文学,抛开古代中国传统科学而奢谈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
与创新,就像是去掉具备滋养功能的沃土,只剩下中医学这棵大树就会丧失其勃勃生机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