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第1节中医妇产科的发展(1)
一、中医妇产科与现代医学妇产科1、中医妇产科概念
中医妇产科概念涵盖中医产科和中医生育学。所谓的中医产科就是民间俗称的接生婆;中医生育学专门研究人类健康生育和婚姻伦理,而妇科疾病控制则属于中医内科的范畴。
中医妇产科是我们研究中医史的学科定义。从中医发展历史上看,中医的起源就是从接生婆开始,而且作为中医的唯一专业持续数万年之久,直到伏羲时代才有具有诊疗功能的其他功能学科出现。
中医生育学始于伏羲时期,有关伏羲女娲姐妹通婚的传说、伏羲制定婚嫁制度的传说清晰的说明伏羲之前的社会结构为氏族内部通婚。现代医学可以证实,长期的近亲通婚肯定会造成严重的生育疾病,推广婚嫁制度,实施异族通婚是提高生育质量的唯一途径。因此伏羲制定异族婚嫁制度最大意义是中医生育学的创建,而不是道德观念的诞生。所以伏羲也被称为中医始祖,通过婚姻制度提高生育质量和减少疾病,伏羲只是一个开头。
2、现代医学的妇产科和助产士
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生殖内分分泌,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等。现代分子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生殖内分泌学及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医学诊断检测技术的进步,拓宽和深化了妇产科学的发展,为保障妇女身体和生殖健康及防治各种妇产科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助产士是在正式助产学校学习或具有同等能力,能独立接生和护理产妇的护士。助产士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关系着母婴的安危,一个工作多年的助产士,她的经验不亚于一个妇产科医生,她的经验来源于临床实践和细微的观察,熟悉产程进展的每一种变化,熟悉并能应对产程突变的各种情况,甚至熟悉产妇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她和产妇零距离接触,是产妇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守护神和合作伙伴。
中医妇产科的接生婆与现代医学的助产士的角色基本相当。
二、中医产科的前世今生
1、中医的源头从接生婆开始
中医产科也可以叫接生婆,由20万年前的女娲所开创。
中医产科即是人类医学始祖和最早的生命专科,同时也可以成为人类语言的始祖。诸如人、男人、女人和娃等人类专用用语都始于女娲时期,由此才有女娲造人之说。
女娲曾经长期作为中医的始祖受到崇拜,被民间尊为“女娲娘娘”,是产妇和婴儿的保护神,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一座5500年前的女神庙就是一座真实的女娲神庙。
2、中医产科技术发展过程
中医产科自汉朝以后很少被人重视,中医所说的妇科局限于生育系统疾病。研究中医历史的人对此基本没有关注,甚至被现代人所忘记。但中医产科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于早期人类社会非常重要,他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生育成活率,应该在中医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专业角度上归类,接生婆的职责只相当于现代妇产科的助产士。
由于时间跨度太大,虽然我们无法描述中医产科技术形成的过程。但其助产技术却被现代医学妇产科全面吸收,现代妇产科技术与接生婆技术相比,其科学性与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卫生条件、检查手段和危机处置能力,而助产技术并无本质的超越。
与中国科技的发展大背景相同,无论是中医产科和其他学科都存在理论去缺失与发展的瓶颈问题。但其实用技艺可以称为娴熟和适用。虽然我们无法得知数万年里中医产科的接生技术具体的演变过程,但其最后定型的接生技术我们都熟知。其主要的接生过程包括:
(1)接生前的观察
产妇情况:重点了解胎产次、临产时间、异常情况,精神状态及脉搏来堆断;
胎儿情况:查胎位及听胎心音。如无听诊器,可直接伏于腹壁上听取;
产程进展:可从阵缩的频度丶強度及持续时间,以及先露部的下降程度(经耻骨上扪诊及阵缩时产妇是否想向下用力丶肛门是否松弛丶会阴是否膨起等)来判断。
(2)生产过程
生孩子是一个自然现象,古代的接生婆一定是比较简单的帮忙性质的工作,只是近代妇产科越来越复杂,观察产程,保护会阴,辅助生产,及时处理生产过程发生的一些状况。
孩子身子大部分出来后慢慢和孕妇配合取出来,用剪刀剪断,脐带打结。
古代人会在出现征兆时去找接生婆,接生婆来了之后会让人打好热水(清洗及给器具消毒)然后给未生妈妈打气鼓劲,并告诉她生孩子的方法,当孩子出生后,剪断脐带,给孩子洗净身体。
(3)难产的处理
若遇到少数不顺产时,接生婆没有多少应急手段,时间长产妇淹淹一息,疼痛难忍,面色苍白,气若游丝,命悬一线。这时征求主家意见保大人,踩取野蛮手段保大人或保孩子,也可能大人孩子双双亡命的,总之接生婆对于难产没有太多的手段。
3、接生婆已经淡出历史舞台
接生婆曾经作为中医的主体长期存在,因为生产是所有哺乳动物最具危险的时刻。人类因为有了产科不但提高了产妇与婴儿的存活率、并且由于相互交流与依托而加速进化,可以说接生婆见证了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历史。接生婆属于三婆(或六婆)之一,其从业者也需要师徒相传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
中国社会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产妇生孩子其实绝大多是靠“接生婆”接生。但在近代受到了现代医学的冲击和挑战,加之由于产婆自身的局限与非科学,接生婆的遭遇到技术瓶颈和信任危机。新中国成立以后接生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4、新中国成立后对接生婆的改造过程
我们前面讲过接生婆已经淡出历史舞台,再来谈及新中国对接生婆的改造过程。其目的就是告诉读者中医产科与现代医学产科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新中国建立之后,现代医学体系尚未普及。为了保障妇女生产安全,政府迅速对接生婆进行改造和培训。让接生婆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极大的降低了婴儿和产妇死亡率。我们可以通过安徽省档案馆公布的一批档案材料,从中看到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旧产婆学习科学接生的过程。
前几年安徽省档案馆公布一批新中国改造接生婆的档案文件,根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及其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从广大民众的生命与健康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普遍的旧产婆改造工作,不仅革除了旧的生育陋俗,推广和普及了新法接生,大大降低了全国各地的产妇及婴儿死亡率,而且使科学的生育观念和方法逐步深入人心,赢得了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普遍认同,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妇婴卫生事业乃至整个的国家建设事业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档案中,可以看到旧产婆学习科学接生的培训等进步举措。
在一份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卫生处1951年发布的通知档案中,可以看到,政府卫生部门要求改造旧产婆,“奉华东卫生部……指示,查各地区执行1951年度改造旧产婆的工作计划,多数未能完成任务,特作指示如下:1.各省区应于本年内以县市为单位,普遍地开办训练班,进行改造旧产婆工作;2.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督导县市卫生行政机构,会同当地妇女联合会负责办理训练事宜;3.每班训练人数酌定为二十人至三十人,应抓紧时间在农闲季节中完成训练任务;4.已受训的接生员,应全部组织就绪,进行辅导及检查工作……”
在另外一份1950年的“合肥改造接生婆工作概况表”中,可以看到,是由合肥市妇联负责的,改造人数一栏中,是这样填写的:“共登记八十名,其中有七旬以上的均洗刷、上课人数是四十五(知行一次经常二十八名),现因农忙暂停了。”改造办法是:民主妇联与当地政府,教员是民主妇联动员医生教课的,接生婆年龄五十岁以下;教学方法:集中上课,课后讨论;教学中心内容:消毒、接生法。
还有多份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地区改造旧产婆的档案资料,也记录着旧社会中的产婆如何向新中国的接生员转变的。安徽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这些档案,可以了解到我们新中国在建立之初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也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妇婴卫生事业,以及革除旧的生育陋习的举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