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第23、君 臣 佐 使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Ob//sid/XMTcyMDU2MDAyMA==/v.swf第01: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全集相关文字
在《黄帝内经》里,它基本上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就是人如何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的问题。这无非就是告诉你什么,就是说要想不得病,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首先要有“戒律”,再改变生活习惯,你要明白本性以后,改变生活习惯。
在上一集中认识了上中下三品药。为什么要认识药呢?是因为现代人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性导致了疾病,于是求医问药。这就产生了许多的误区,认为药能解决一切的误区,乱用药的误区。其实用药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帮助身体自身恢复调和的能力,所以药不能多用,更不能乱用。因此中医看病讲求理、法、方、药,先判定身体是哪个方面出了毛病,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再进行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
那么所谓“君臣佐使”是什么呢?“君”是“尊”也,从尹从口,也就是发命令的人为君,指挥的官员。“臣”是什么呢?现在一种解释方法,就是说眼睛被刺瞎的一种奴隶叫做臣。实际上这个“臣”还有一种解释方法,大家看这个“臣”其实就是趴着的像,但是你看不出来,再把它倒转90度,就是一个人趴着的形象为臣,就是人趴下,为臣服之意。“佐” 是什么呢?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左手,这个是“令也”,它说的是令,也是命令,也叫做“伶人”。“伶人”实际上是被使唤的,是奉命出使的人。中医里面是非常讲究一个方子里面最好的方法是要有这四项,要有君臣佐使。
这四种人与中药有什么关系呢?看看古人的方子你就明白了。以《伤寒论》中的群方之首“桂枝汤”为例。古人曾说,如果感冒发烧的话,一剂桂枝汤即可痊愈。为何桂枝汤有此奇效呢?
“桂枝汤”第一味药君药,就是桂枝。因为如果你感冒发烧了,你首先是受了寒邪。受了寒邪以后,用什么来驱寒呢?就是一定要用桂枝去驱寒。桂枝是指的桂树的那个梢头,这个梢头,就是它的驱寒的主要用的东西就是桂枝。这个桂枝它是“通心阳”,同时“通血脉”,所以它是“去表寒”。那么我要想去表寒的话,我要想做的彻底的话,那么在《伤寒论》里面它就加了两个小字叫“去皮”,就是一定要把它的皮都剥开,不让它有任何的“包敛之性”,所以这是桂枝主表。
中医认为在感冒初起的时候,其实就是表受寒邪,桂枝主散,能把寒邪散发出去,因此为君药。
然后里面有白芍,白芍是“根茎”,是用来固里。我们就打一个比方,比如说我们大家现在都在一个屋子里,有人出门就感冒了,有人出门就没感冒,基本来讲,感冒的人一定有内热内急,就是没有内里面的急不感外寒。
就是说如果你里面一焦虑一凝聚,就调元气,表就虚了,邪气就容易侵入体表了,就容易感冒。
就是你内心深处要不焦虑的话,你的抵抗力就会很高,所以这个白芍是固里的,又可以“平肝血”。甘草是“调和中焦”的,同时它也是调和君臣,桂枝为君,白芍为臣,甘草就相当于一个辅佐,或一个使者一样来调和前两种。然后后面还有两味药,一个是生姜,一个是大枣。生姜大枣就相当于帮忙的人,生姜是帮桂枝的忙,继续帮它驱表寒,大枣帮甘草,是辅佐甘草的,所以它也是一种佐使的效果,这五样东西加在一起,这个药就非常的完美。在这讲了这个方子以后,大家可能有些人很感兴趣,说那我感冒发烧了,可不可以吃呢?不可以吃。因为没有辨证。
还有另一个方子,同样是治感冒的,用药却截然不同。
“麻黄汤”也可以充分地体现君臣佐使的这个概念。如果感冒发热,同时又无汗的话,整个被憋的象出现,是脉弦紧的这个象,基本上是要用到“麻黄汤”。这个药也非常简单,就四味药,首先是麻黄,麻黄是君药。你要想知道什么叫君药,你看历史上最有名的君王就可以了,像汉武帝、秦始皇他们都有是穷兵黩武的人,他们非常能干,同时又非常地有暴力之嫌疑,所以麻黄在这里就为君,它有君主之象,它是用来“发表散寒”。这个是治病的大方针,如果你寒邪很重的话,首先要用君,用麻黄这味药。然后用桂枝,桂枝温通经脉,可以使邪气外出。它在这儿就要跟麻黄合力,臣就要跟君合力,我要真真实实地帮助你,所以这个桂枝是用来帮助麻黄的,裹胁寒邪出去,使得发汗的力量更加地大。
同样是桂枝,在桂枝汤中是君药,在麻黄汤中却是臣药。桂枝是帮助麻黄来发汗的力量更加地大,所以它的地位相当于宰相。下面一个药就是杏仁。杏仁是辅佐的,所以是佐,是帮助的。它辅佐的是麻黄,它可以往下平一平,杏仁苦味,可以往下降一降气。就是不要让它的杀伐之气过盛。所谓佐使是什么呢?就是当他特别冲动的时候,我拉一下它,拽一下它,我使它的气机平一下,这叫佐,这才叫帮上忙了,所以它是佐。最后是甘草,甘草是使。因为甘草有“国老”之称,觉得这个药特别能够调和诸药,所以第一它可以调和诸药,第二它可以缓和麻黄和桂枝的这种劲力之性,就是它们太使劲了,甘草比较缓和一点,可以改掉一些它们的弊症和暴力,所以它是重要的使者,这样才能共同对一个敌人。
所以,任何一个方子,都要经过医生的辨证,在医理的指导下才能去用。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原先就说过,遇到这种病症怎么办呢?那么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说你可以不用这里面的药的东西,你可以只用食物的这部分。比如说你感冒发烧了,你只用生姜,用生姜30克,用大块生姜,然后再用大枣几枚,这样放在一起煮水,同时你可以用生活的方法,你可以先泡脚,泡到自己身上微微发汗以后,再喝一个生姜大枣水,顶多再加上点红糖,这样的话也能起到一些作用。如果你刚刚感冒初起的话,可能作用也会很明显,因为大家毕竟不是医生,就是你要用食物的方法去解决。
了解了中药君臣佐使用使的原理,你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经常说“用兵如用药”了。
用药就像用兵一样重要,首先用兵是怎么样的呢?你要“运筹帷幄”。所谓“运筹帷幄”,就是你要把任何东西算计得非常清楚才可以,你的方法方案。过去那“筹”是什么呢?“筹”,筹码就是竹筷子。就是你要把筹码调整好,我怎么匹配好。过去一般的人来讲,专门筹算之士是身上要带270根左右的竹筷子,他用来怎么匹配,这个是兵法最初的一个源头。所以“筹”字是用来算计的,所以它属于算学的一部分。首先你要把事情弄清楚,最主要的敌人在哪里,我怎么去打它。所以这里面有几条,“用药如用兵”是先要运筹帷幄。第二是抓重点,第三点就是一定要明事理,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的势力所在在哪儿,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才是中药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用药原则。
中医不仅与兵法相通,在《从字到人》中,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中国的医学,汉字与文化都是相通的,我们困惑的问题,身体与心灵的,都可以从三者中找到答案。因此,《从字到人》不仅解决的是健康问题,而是一次文化的全新解读,一次对生命之道的探索。在了解了中医,我们继续探索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医到底是什么呢?中医实际上是文化指导下的科技,它首先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那么在它指导下,在大文化系统指导下的科技,它就自有其特性。所以说中国所有的学问,它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它都统称之为“内学”,就是它都是向内求的学问。比如说佛家,佛家的学问称之为“内明”,道家称之为“内景”或者“内丹”。像中医里面有一个图非常著名,叫做“内经图”。在“内经图”里,它也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像脾胃这个地方,它就画了一个牛车,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很著名的药,叫“紫河车”(即胎盘)。紫河车,中药名,始载于《本草拾遗》,为人出生时所脱掉的胎盘,经过加工干燥而成。它认为这个东西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东西,它就能够像“河车”一样的在中焦脾胃这儿周转,它有这个含义。所以“内经图”里面它画了很多的,比如说心那儿就画了一个少女,肾那儿就画了一个婴儿,所以它是按照这种方式,这是道家的一个描述身体的一种方式。
“内经图”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将人体中的五脏六腑以图画表达,就像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藏在里面的,都要向内探索。
这个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无论讲什么,它都要求你一定要向内去探索。向内探索就需要人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一定要有“悟”性。
什么是“悟”呢?仔细看“悟”字的写法。这个“悟”首先跟心灵相关,所以它从竖心旁,而且跟自我相关,就是我自己的觉悟,这才是很重要的。那么这种悟性到底是指什么呢?包括我们现在学国学,学传统文化,其实都是一个目的,就叫做直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你在学一种能力,而不是学一门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怎么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
这种能力与“学”字有关,“学”是什么意思呢?在传统文化里,这是什么意思呢?“學”字的旁边的两个是两只手,两只手捧着中国文化里最难的一个东西“爻辞”。
“爻”是《易经》八卦的两个符号,一个是阳“_____”另一个是阴“__ __”。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____”叫做阳爻,把“ __ __”叫做阴爻。《易经》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易经》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好象很难学的一门学问,所以“學”字上面是两手捧着“爻辞”。有人说这个“爻”就是我们先前讲的那个“筹码”,就是那个竹签子,就是要学算学。然后底下这个“冖”代表一个帽子,里面是一个大头娃娃,上面是两只手捧着这个“爻辞”,这是“學”的一个真正的意思。就是小孩子开蒙,戴着小帽子,实际上是要学东西去,这就是“學”的意思。那么学是需要很规矩的,你要像学筹码一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是学问的意思,它一定要要求精准。可是中国文化既然强调悟性,所以它学的是什么?学的是道。
《从字到人》讲述的就是生命之道,那什么是“道”呢?
这个“道”字,上面是一个“首”部,是一个人的头,所以上面代表一个人的头脑,还有个部首我们现在管它叫做“走之旁”,在古代实际上读作“辵”部,代表马车的意思。这就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道的学习方法,就好象头脑乘坐上了智慧的马车,它是非常快的。这种快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道”所教给你的是一种直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學”是要一板一眼,而这个“道”是一下子能够掌握事物本质的一个能力。所以在中国古代里面它就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谓“形而上”就是谈的是一种意识形态里面的东西,就是你如何把握事物真相的这种能力,它是在讲这个。“形而下”就是俗人都是说“形而下”的,所以它处在一种迷惑的状态,因为看到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它到底是干什么的,它是由什么东西制作成的,它的功效是什么。从中国文化上来讲,它认为为什么人是可以有悟性的,从医学上理解,其实大家就要明白,就是无论贤愚,就是无论是聪明人还是笨的人,有一个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的脏腑都是一样的,都有心肝脾肺肾,都有大小肠,人的脏腑是一样的,所以人的本性是一致的,其实脏腑就是人的本性。从这种含义上讲,就说的,人人都可以修行成功。然后什么使人相远呢?习性会使人相远。从这种角度上来讲,如果要想学悟,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关心养生,都喜欢学习看养生的东西,甚至很多的人现在开始看《黄帝内经》,那么你在读医书的时候,其实它重要的要点是在于领悟。
而领悟的关键点在于“关联”。为什么要关联呢?
所谓“关”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像北京有居庸关,山海关(秦皇岛)或者什么样的。“关”属于是可进可出的“关口”。这个可进可出的关口,就是说你一定要有一个枢纽,就是你要会及时地转换自己。然后联呢?就是可以把万事万物,比如说天地万物、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情感统统都关联在一起,这是一个人的能力的问题,就是悟性跟关联性是很有密切联系的。具体的关联,就是你一定要通很多的东西,你才能够把一个所谓的医学参透、悟透。
学中医重在领悟,领悟的要点是关联,即把天地万物,生理心理,人类情感等等统统都能关联在一起。怎么关联呢?就是懂得够多。具体要懂哪些东西呢?中国文化强调人生要“通五明”。
这个五明到底分别是指什么呢?首先第一条,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它一定要“通声明”。声明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懂得发音学和语言学。这也是我们这次比如说我们的主题《从字到人》,为什么字和人会有一定的关联呢?因为首先是一个有情感的动物,他会发声,他要表达自己。在中医里也是非常强调“声明”的这个问题。比如说它会提到“闻诊”的问题,叫做“闻而知之谓之圣”,就是你能够听明白,听懂他的心声,这就称之为圣人。这是医学里关于“声明”的一种解释。听这个声音就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现在说到声音的时候,中医里面在谈到五脏声音的时候,它会有一些说法。比如说肺音,它这个五声是什么呢?五声就是,比如说肺的声音就是哭声。当你听到这个人说话的时候,他里面带着哭声的话,或者从声上,它是属于商音。就是“宫、商、角、徵、羽”,这是古代关于五音的一种配属。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4、5,分别与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他的声音里面带着哭腔,那么他的所谓的病症就应在肺上。如果他的声音是笑的声音,就是喜笑过度的声音,那么他的藏器就应在心上,因为心主喜,心声就为笑。如果他的脾胃被压抑的话,他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他疏解自己的方式,就是要唱歌、喊叫,这个是很正常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脾气特别强的人,他的歌声,从正气上来讲,他的歌声就会非常嘹亮,那是他脾特别足的一个象。所以古代人,也不单纯是古代人,现代人也是这样,认为唱歌都是一种养生。为什么呢?因为你老从这儿宣发着你的脾胃,这对人体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首先你能唱出来,你的声音很好听,就说明你的脾胃的功能还是很好的。肝就为呼,就是呼喊的呼,肝为呼音,就是当你出现病态的时候,他会出现呼音。比如说你的肝气被瘀滞的时候,你可能通过呼的方式来疏解肝郁。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受了气以后,他回来第一个自救的动作,一定是坐在那儿“呼”,长嘘一声,一定是这样,就是要把这口瘀滞给呼出去。其实这本身都是人的一种自救的表现,这是呼音。肾的声音为呻吟,如果这个人说话老是哼哼唧唧,哼哼唧唧的,这种人其实就是肾气大伤的象,或者是小女孩子如果犯嗲的话,实际上犯嗲的那个声音就是肾音的一种表现,就是调元气,她先调自己的,然后再调的元气,然后男人一听到这种呻吟的声音,他就会觉得很舒心,很高兴或者怎么怎么样。这个实际上都是你通过声音,都可以发现很多的,就是他的情志的表达的核心点到底在哪。
不仅在中医中要“通声明”,在汉字中也要“通声明”。汉字中的“声明”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发音的声调。
从我们传统文化上来讲,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发声学的一个问题。我原先在《从头到脚》里曾经说过,比如说当我们的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刺激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呢?是“啊”。惊讶。“啊”。其实从中国汉字的角度来讲,汉字还有一个非常丰富的一个点,就是它有“四声”。比如说“啊”,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四种声音分别会表达不同的情志,比如说“啊”的平声,是轻微的惊讶;然后“啊”,入声,是大的惊讶,心受到了重创。如果“啊”,没完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是持续性的重创。如果“啊”,去声,是一种质疑。就是中国文字里面它非常强调一个发声的一个问题。
汉字声调的不同,不仅代表了不同的情绪,还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咱们在这再说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大家都听说过,就是孔子曾经出游的时候,有一次跟他的所有学生都走散了。走散了以后,孔子的一个弟子,子路就很着急,子路就到处去找孔子。这个时候就碰到一个老者,那个老者就说你在找谁呀?子路说,我在找我的老师。说你的老师我看见了,就在城门口那儿蹲着呢,就像一个“丧家狗”。其实这个“丧”字是有两个读音的,一个读平声,一个读入声,就是一个读一声,一个读四声。读一声和读四声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老者是“丧家狗”(一声),还是一个“丧家狗”(四声)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