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第21、中西医之别、中药是什么?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Ob//sid/XMTcyMDU1NzkyNA==/v.swf第01: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全集相关文字
在上一集中说到,中国医学与中国文化的独特,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其中之一为长城文化。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求向内求。中国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独特性,就是南北纵横,因此中国的医学讲求要南北相交,中国文化要南北沟通。
运河文化是“南北沟通的文化”。所以这是我们中国的地理环境,所造就了我们的文化形态,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就特别难懂。大家学《黄帝内经》,就觉得学了半天,就是你已经很广泛地去宣传《黄帝内经》了,可是当每个人把书买回来以后,还是觉得看不懂,觉得里面的东西很奇怪。为什么呢?这只是看医术看不懂啊,如果让你看道教的书,就更看不懂了,因为它里面说的话都是“隐语”。就像我们原先所讲的,本来南方,心,就叫心,《黄帝内经》里还不错就叫心,到了道教里它就叫“姹女”了,你就更不懂了。它其实是用“姹女”打比方,说心的那种灵动,就像小女孩那样灵动聪慧,水灵灵的那种感觉,可是你就不懂。
“姹女”其实就是中医里所指的纯阴之体,代表的是阴。
本来北方就是肾,你就肾就可以了。它不行,它非得管它叫“婴儿”。用“婴儿”来表示小男孩的那种纯阳之体,阳气十足的那种状态,又没有邪欲又没有淫欲的那种状态,那就叫肾叫“婴儿”状。
所以,中国的南北文化其实就像姹女和婴儿一样,阴阳要和合,要像人体的心肾一样要相交,这样南北才能沟通,身体才能融合,国家才能太平。
所以大家可能会发现,全世界的宗教都试图往外扩张,就中国的道教,从来没说咱们也扩张到西方去,让西方人也都信我们这个教,没有这样的,中国人的宗教就是自己去发展它。它形成了一个什么呢?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纯洁性和独立性,不接受外来的东西,它这里面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在中国的这种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中国文化,它只注重一般的来讲,远古的中国人注重三个方面。一个是“星占历算”,要懂天文。
“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是为了对应人性,解释人事。
对于人间来说,它一定要讲究“祭祀仪轨”,要讲究一些礼节、礼仪。
“祭祀仪轨”,就是整顿人间秩序之学,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神的统治,而是为了“人的统治”。
还有“医疗方技”。所以中国的医学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一门医学,它主要是洞察人类自身的学问,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说的,把自己弄明白了,把天弄明白了,把人事弄明白了,这就是中国文化一个核心的东西,甚至包括医学文化的核心也是这样。
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社会结构。我们中国人强调“家国同构”,这是中国文化里非常有意思的。它认为把家管理好,就跟管理国家是一回事。所以我们经常说国家、国家。就是“国”和“家”,它认为是一回事的一个东西,是一种“血缘宗法”的一种体系,这样就使得个人消融在社会当中。所以中国文化里面它崇高的是一种“中庸”的人生心态。任何人都被化在家和国当中了,人就不会被突现出来,这就是中国文化,它没有极端的对立和冲突。
在中国的阴阳和合之道中,从来没有极端的对立和冲突。这种阴阳观念,与西方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上帝与魔鬼这些强调的对立观念截然不同。它强调的是彼此依存,渗透互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也使中国人对中医和西医,采取的是一种实用的态度。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他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就说的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它就说哪个有用就行,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一种心态。他就觉得反正到(病治不了)这个时候,死马当活马医,谁有用就信谁。这就是中国人,它的医学都有它的实用性在里面,所以这是它的一个社会背景,就是中医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医对中国人来说是哲学,也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和观念,所以中国人对医学始终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对中国人来说,“百神之殿永远不会客满”,这体现中国之道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就是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医和西医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什么呢?就是西医在西方社会,都不是人人能够学的学问。而只有在中医里面,中医对于中国人来讲,可以说人人皆知。你随便找出一个老百姓来,他都知道一些,但是他可能是“日用而不知”。就是他每天都在用,他可能就不知道。
在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医学并不是人人皆知的学问,而中医对于中国人而言,却几乎人人皆知,更确切地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说有一个问题,像父母亲在带下一代的时候,在带隔代的时候,孙子孙女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当时我母亲带我的小孩的时候,她就说了一句话,她说小孩子玩沙子很好,玩沙子败火。你就觉得很奇怪,玩沙子败火?“败火”是典型的中医里的词汇。玩沙子为什么能败火呢?你就要去琢磨它里面是为什么了。你要问她为什么,问父辈为什么玩沙子能败火。他说不知道,反正能败火,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手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我们曾经说过“劳宫穴”。“劳宫穴”就是典型的火穴。
劳宫穴为心包经上一个重要的穴位,心包是心的外围,心为君主,心包就为宦官,是保护心的。而按五行来说心属火,所以心包也属火,劳宫穴就是火穴。
所以小孩子很容易五心烦热,手心脚心都很容易热,因为小孩是“纯阳之体”。而沙子为土为水,“沙”这个字大家看,一边是水,一边是少,就是水少了,水退下去以后留下的土就为沙,但是它里面一定带有水性,所以水和火相融它自然就败火,它可以使你手心的烦热降下去。
这样,再来看生活中很多说惯了的词,会发现其中暗含了许多的中医文化。比如我们说的一些成语“撕心裂肺”,说这事让他难受的撕心裂肺。很少有人知道,就说撕心裂肺本来是心受伤了,说你伤了我的心,跟肺有什么关系?可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心肺同为上焦,伤心一定伤肺,肺是首当其冲,要承受心理冲击的藏器。现实生活当中,现在我们中国社会有一个现象,得肺病的人,肺癌的人开始多了。为什么?跟你的“情志”的关系非常大。往往这种人,你从他的生活性格上来看,一定是骨子里非常要强的人,特别要强,而且从人性上来讲,一定属于“完美主义者”,就是“事无巨细”一定他要亲自操持,而且非常要强,一定要做到绝好最好。那么“肺主一身之气”,你气老凝聚在上面,慢慢慢慢它气结也就凝在上面。气机凝在上面,就会形成肺部的很多的问题。像西医就解释,肺结核就属于传染性疾病,或者怎么样的。那是你甚至通过把脉,很多的人其实肺上全部有钙化点。其实所谓的钙化点,也就是相当于凝聚之气。像这种人的性格,就是骨子里很傲慢很要强,如果这种习性不改的话,一定会凝聚在肺上。所以中国老百姓说撕心裂肺,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你要去改变习性这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成语叫“肝肠寸断”,说这个人伤心啊,肠子都一寸一寸断掉了。甚至有的人在古代真的发现,说这个特别伤心的人,给他解剖以后他肠子都断掉了,大家就觉得很难以理解。西医可能就认为,他伤心就伤心呗,他伤的是上边,他怎么肠子会断?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大家看一看,肠子跟心有没有关联?其实在中医叫“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
所谓的“表里”就是夫妻。表为夫里为妻,妻子不高兴,丈夫在外肯定也不顺心。因此,心和肺不高兴,小肠和大肠就会有表现。
所以,心和小肠是一对夫妻的关系,就是心是在里面的,心不显现,而在小肠这儿有显现;肺这儿的毛病,可能在大肠这儿有表现,这就是“肝肠寸断”。就是当我们特别难受特别焦虑的时候,有可能会导致肠子的一些病变。现实生活当中,大家也都知道,很多人现在要么是得心肺的病,要么是得肠癌。现在肠癌也特别多,一方面跟日常生活,过度劳累有关,其实跟心情的焦虑,还有他的那种情志的高度浓缩是有关的。所以这个是中国文化里面,中医和西医由于人文背景的不同,中医是在中国每个人心目当中,血液里的东西。而西医是一个知识,你必须要去学习,必须拿出专门的时间去学,而中医在生活当中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因此,中国人对中医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是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是融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里。
我在讲中医文化的时候,有一个老外曾经举手,他说不只是中国有中医,我奶奶也懂中医。他是一个典型的蓝眼睛黄头发的北欧人,他说他奶奶也懂中医。他说因为我奶奶从小也会用草药来给我们治病,那么我就会问同学,他奶奶是中医吗?是不是?要谈到中医,一定要谈到中医里面一些很核心的东西,就是他奶奶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以“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这些东西作为理论基础的?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中国文化里面的核心要素。他奶奶可能只是用这个药,认为这个药那是经验主义的东西。而中医里面最为核心的,是它要讲阴阳五行,是要讲这些东西的。所以在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古代叫做“士阶层”。古代的时候,知识分子都有一个理想,叫做什么呢?就是我先前所讲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问题。
古代的“士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超越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闭塞性,处于流动之中,有着全国性的广泛交往,他们是社会中最敏感的人群,他们进而为政退则修身。
生活之学大家记住,对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像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就是说养气,为什么要养?每个人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不是孟子只对自己的要求,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有这个要求,就是每个人你要想生活得更加美好的话,你一定要养自己的气。养气有什么作用呢?这个气的问题,可以说是道德教化里面的要点。就说作为一个男人,一定要“气宇轩昂”;作为一个女人,一定要有“阴柔之气”,它都是在养气。为什么在养气?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知识分子身上,它就要求你什么呀?“修养体内之气,以达到浩然和谐的表象”。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取得超越世俗的最高手段。
因为,只有以:阴阳、五行、气血、精气血这些观念为基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诊疗方法,以及生活方式来看待生命,才是中医的生命观。所以也只有根据中医理论来用的药才是中药。
我们现在讲药,这个“藥”上边两个是草部,中间我们大家也都认识这个字,是快乐的“樂”。这个“樂”字非常有趣,就是两边的这个东西,实际上大家看就是脐带的意思。这个脐带我们原先曾经说过,它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就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我们都知道以后要剪断脐带,所以快乐实际上指的是根本。同时这个“樂”又读作音乐的“乐”,所以古代的音乐是用来干嘛的呢?原先我已经说过,音乐是直接作用于灵魂的,音乐有一个很根本的东西,就是和谐,就是中国文化里讲“五声和合”。快乐和音乐为什么都要用这个字呢?这就是说快乐可以驱散心中之郁闷,所以这也是最好的治病良方。我们曾经说过,就说的,西方医学是说,什么样的性格有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疾病,其实如果人能够大情怀能够快乐的话,就是人越快乐,人的免疫力就越高。
西医说的性格就是中医里的情志,情志的失调容易使五脏六腑的气血的失调,进而导致身体的疾病。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有一句话叫做“恐伤肾”。就是你越害怕,就是你的情志会导致五脏受伤,所以比如说“恐伤肾、思伤脾”,你过度思虑的话,就会伤掉你的脾。像这些呢?你要是过恐,你就会伤肾,过思就会伤脾,过忧就会伤肺,过喜就伤心。这里面就说任何情志都不可以过分,所以这也是说首先要保持情志的平和。
所以,“藥”字中的“乐”,指明中药是一种达到和谐的方法。所以“藥”为什么要用这个“乐”呢?首先药是用来和谐的。中国的中药用药和西药很大的不同在哪里呢?我先前已经讲过了,它用的是成分论,而中医它是说。中药里面是讲剂的,把方子很多的药合在一起,然后达到一个平衡的效果,一个和谐的效果,可以用来治病的这么一个方法,所以这个是中间从“乐”的原因。
在“藥”字中还有一个“白”字,什么意思呢?白在五行里面,五色里面为金,为西方的颜色。这就是我原先所说的杀气的问题,就是收敛之气或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为肺,五行对应金,五色对应肺,五季对应秋。在北京城西侧开的是宣武门,古代走的是刑车,杀人在秋后,都是要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这些特性与“藥”字有何联系呢?
“藥”字底下是一个“木”,这就是说,药首先是草和木这个东西。另外一种人的解释就认为这个是跟松柏有关的,因为松柏也是一味药。
“藥”在《说文解字》里说它是“治病草也”,是能纠正人的偏性,使人重新达到和谐的东西。因此“藥”需要一些杀伐之性,这也就是“白”字的意义所在。另外,和“藥”经常连用的一个字,药剂的“剂”字,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药剂”又在强调什么呢?
“药剂”的这个“剂”字,实际上怎么写的呢?这个“劑”就是事物慢慢地要长平,长得一致,也就是达到一个像麦穗一样长齐了这就叫做齐,也叫做药剂的“剂”。右边是加了一个立刀,因为中国古代盛药的时候,它刚开始的时候,有可能还没有发明那些小调勺的时候,它可能就是用刀来把这个药,比如药末“啪”分过来一点点,所以它这边就加了一个刀字。实际上这个“齐”字就是说,将不同的药物调配匀称,配合好了以后,合到哪种程度呢?就是中和。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那个调和思想的体现。
前面讲过。药是用来纠正人的偏性,使之重新和谐的。如何调和呢?其实用的是药本身的偏性。这种偏性其实就是“毒性”,但这种“毒性”,与现代人所认识的毒是不一样的。认清了中药所说的毒性,才能避免乱吃药的误区。
我先前曾经讲过药和食物的区别,就是药都走的是偏性。所谓的偏性是什么呢?那个所谓“毒”的问题。“毒”是什么意思呢?“毒”是“草往往而生”,“毒”就是草生得很农密的样子。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药的毒性,可不是现在西药的毒性的问题。西药的毒性直接作用于神经,可能对神经有影响。而中药所谓的“毒性”是浓厚的意思。就是不管它的气或者是味,因为中药讲气味的,气味浓厚是指其毒。
所以中药的“毒性”说的是性味浓厚偏性较大,不是和合之物,不能像食物一样天天吃。
那么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什么作用呢?实际上药的作用就两条。就是“通经脉”、“调气血”。就是如何能够使经脉通畅,如何能够使气血运动。就是比如气是主动的,血是主静的。如何使它们之间能够达到和谐,这就是药的真正作用。所以中药的作用,是直接作用于脏腑的,是发挥脏腑功能的一个东西。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会去研究补的问题,就是说只要我一有病,我就要找医生开药,然后经常地会说,能不能给我补啊?其实这个我在《从头到脚》里面已经说了很多次了,就是说如果你经脉不通的话,吃什么东西,那个药是根本进不去的。这就是说的,首先第一条,如果药能够通过脏腑功能的气化功能好了,能够把经脉通开,这样的话这个时候,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都正常了,这个时候你的病自然不医而愈,就会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
所以人是不能靠药来补的,是身体出现了偏性之后,靠药去调和,提升自身的运化能力才能补。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不同的药,有它不同的偏性,是怎么来的呢?它们又是怎么去调和我们身体的偏性的呢?
所以从中药的特性上来讲,因为它走的是偏性。而所谓的偏性,又来源于“节气”。所以将来中药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原先的中药,都是讲究道地药材,都是一定是这个地区的东西,一定是这个节气收的东西,而现在如果是人工种植的话,有可能它里面的节气性,就会体现得不太明显了,所以这也是有些药会没有效果的原因。所谓的“节气性”是指什么呢?用西方的一个语言来说,就是说的微弱信息就可以引发突变。这个药里面,也是含着很多的信息量的,这个信息就是节气。不同的节气的药,就有可能发出不同的性能。所谓节气,它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时空”信息。就是它是什么时间,它是产于什么地方的,那么这种东西,有可能会引发你这个身体里的某些,虽然信息很微弱,但是可以通过它来调动你身体的某些变化,这是中药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是谁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呢?在《从字到人.中医哪里来》中,就提到了这位圣人:神农。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始有医药,然后才发明了医药,《神农本草经》就是很著名的一本书。关于《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一共把365味药,就是我们一年是365天,所以它这里面一共收录了365味药,然后分成上中下三品,它是按照“品”来分的,品是品格品质的问题。所谓的上药是指什么呢?上品药里一共有120味,它是怎么确定的呢?《神农本草经》里面是说,上品药是用来做神仙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什么意思?就是说,上品药是药里的君王,是养命的药。但怎么养命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