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25 23:41 编辑
中医经典概念中医经典原称医经,其命名和解说,较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云:“汉兴……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有《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右医经七家。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述汉代以前“医经”等医书书名、数量和解说“医经”等的基本概念。即中医药方面权威性的著作和可作为“法,训,准则”的“重要的文献、简册、书籍”。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在汇辑医药古籍,分类编排时,沿用《方技略》“医经”概念,首列“医经”,收编《黄帝内经》及《难经》二书的各家注本41种,计432卷。
《黄帝内经》概念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华夏公认的人文初祖。古人认为,很多文化,包括医学,是他创造的。西汉时,关于黄帝的传说最盛行,托名黄帝著述也成为风气,于是出现了《黄帝内经》这本托名著作。此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并列的还有《黄帝外经》等。内外二字没有什么深意,和我们现在把某书分为上下册差不多。“经”是汉代人对“圣人”留下的重要古代文献的称呼。比如诗有《诗经》,书有《书经》,《易》有《易经》。《春秋》也称经。其实在汉代之前,《诗经》就称《诗》,《书经》就称《书》,《易经》就称《易》。《书》称为《尚书》,也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意思是上古之书。这样不但说起来顺口,也表示尊崇。至此基本上闹清了,“黄帝内经”四个字的意思。
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古籍比较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之四库,将《黄帝内经》列入子库医家类。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医辞海》、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及高校教参《内经》等均持此说。
有近人考证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当在东汉,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撰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2:85)、田树仁撰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3:145-149)、余自汉等著《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廖育群著《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均主此说。
就以两汉时期算起(包括先秦),从经、史、子库中两汉及以前之古籍比较。
首先说“经”
所谓“经”,汉代主要指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
十三经,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至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即《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为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经”部的主要内容。
其次说“史”
两汉时期主要是《史记》、《汉书》和或《后汉书》。《史记》之前的史书,有《尚书》、《春秋》和《国语》。而《尚书》和《春秋》已归入经部。
最后谈“子”
两汉时期的子书如《淮南子》、《春秋繁露》和《白虎通》等。先秦以前诸子百家则多了,如《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文子》、《吕氏春秋》等。可以查阅《汉书·艺文志》之收录。
就上述所列经、史、子之古籍,与《内经》比较,以现今之眼光分析,谁是经典?
目前中医业界认为中医经典著作,历来有四部经典、九大经典和十三经等之称谓。流行比较广泛有四部经典之说,而四部经典还有各种说法、好几个版本。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一向有四部经典之称,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也称早四经。目前四部经典说法比较一致和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是新四经。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如目前所使用的中医高校教材以及中医的各种学术著作,有哪一本没有经典的内容?但中医的经典著作,在古代经学大师、文人骚客和政客的眼里,可以说是不入《经》的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被列为诸子百家之“子库”,所以古代那些经学大师是不屑一顾的,很少有人问津,至清代始有研究者。因为清代汉(国)学复兴,文字、音韵、训诂及考据之学鼎盛,医家之外,清儒们在从事经史校勘考证之余,或从事于医经的文字考订。由于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历史更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内容或不合时宜。所以中医经典著作,若不合时宜,应择其善而从之,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不能抱守残缺。医界同仁,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基于其不断的理论变革和创新。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以及现代,各代医家虽有尊经崇古的传统,但也绝非一味因循古人、划地自限,批判和创新的风气也令人欣喜。《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其吸收阴阳五行以及变易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虽也有临床观察描述,但绝非思想主流;东汉医家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不同,更多地重视临床和实践,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基本思维路线。金元四大家更是不拘泥传统,针对北宋官家推行的依据张仲景《伤寒论》标准药方,滥用温燥药方医治瘟病的弊端,大胆提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和治则,开创了温病新学科;明清时期,革新创新的风气依然不辍,《伤寒论》继续受到质疑,医家继续探索瘟病的诊治法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并在医学界产生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局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