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 发表于 2016-5-17 19:58:40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5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66977/Ob/1/sid/XNzIxMzgwMDc2/v.swf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视频讲稿如下:
       咱们一般用这方子啊,有两种用法,如果不是让它泻下的,下大热的,这个大黄啊不要搁里头煮,这我现在常这么用,就是拿水冲一冲,冲一会啊,用这个水来煎药,这个不大泻,临床上高血压啊这个法子也是常用的。只是上边有热、上焦有热。上焦有热表现的症状是什么呢?颜面潮红啊,脸红,唇红,那么心烦,心悸,这个是黄连、黄芩证候,用这个方子就好使。
       要是要下热,这热真盛,这大黄可以搁里头一起煮,这是大黄、黄连、黄芩。这个大黄它这个量很重了,你们看看,他说顿服啊,顿服古人一两,就是现在三钱。这个大黄二两,这就多了,就是现在的六钱了,是十八克啊。我们用啊不要用这么重,这个大黄我们一般用,顶多也不能超过十克,要是为这治这血证,一般用六克就行了,黄连、黄芩各三克就行了,我们黄芩多搁点也没关系,是吧。黄芩跟这个大黄一样二、三两,黄连用这个药啊现在少啊,可以搁三克,全好使。尤其是小儿他没有虚寒证,小儿的鼻衄啊,吐血,这个方子最好使了,我常用,这方子最常用不过了。
       所以他提出个心气不足,这个不是虚寒证,这里很重要。心烦、心悸,这是上焦有热,那么这一种的吐血啊、衄血啊,用泻心汤都好使。那么到这啊,把这一篇讲完了,讲完了你们看一看缺什么?瘀血证一个没有,头先这个辨证他讲一点,可治疗呢,它没有。没有就按我方才所说这个,你们自己可以读出些来。
       这个瘀血证啊,你看我们这个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面讲那个疟疾里头的鳖甲煎丸,在这个虚劳篇里头讲的那个大黄蟅虫丸,都是去瘀的药啊,它各有不同的证候,我们后边还讲那个大黄牡丹皮汤,这个肠痈也是瘀血啊,有脓当下脓,不脓当下血,这下血他下什么血,就是瘀血啊。那么此外在妇科里头,像是通经活血全是去瘀血。
       这个我以前啊本打算讲这个东西的,后来也没讲,这个你们可以准备准备,这个去瘀的这种方剂,不只是桃仁、丹皮、水蛭、虻虫是个去瘀药,当归、川芎、生地等等,咱们说的补血的药全是去瘀药。你看咱们讲的这个当归芍药散,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他为什么提个妇人呢?妇人容易有瘀血啊。
       我们说的这种补血药啊,主要就是去瘀,不过他起强壮作用,你们看那《本草》就有,这个生地《本草》也解血痹,血痹是什么啊,瘀血嘛,不过他起强壮作用。而且药有这个寒热之别,这个生地是个强壮去瘀,性寒解热,咱们就说去血分热,也算对的,主要它也去瘀啊,它不过起强壮作用。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人,不虚,有瘀血,你不要用强壮药,那你就用这个水蛭、虻虫、蟅虫啊,桃仁、丹皮都可以啊,你得也看他证候了。他要是虚,有瘀血证,你用攻破不行啊,你就得用强壮的去瘀药,有热用生地这一类的,有寒用当归、川芎这一类的,都是去瘀啊。
       所以你们要是研究这一章,那么张仲景这个书真正遗失了,或者他是故意的,这两者都有可能。他故意什么?他这个瘀血证讲在各处了,他就不在这讲了,像我说的全是啊。这个瘀血啊,根据他这个书中写下的桃仁承气汤证、抵当汤丸证,这有的是了,大黄蟅虫丸啊、桂枝茯苓丸、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小温经汤等等全是啊,把他分出来,哪个是温性的去瘀强壮,或是以生地为主的强壮解热去瘀,把他分成门类来,研究东西是这样的,自己下手,由我讲这个啊,当然多少也不能说没点意义,但没有自己下手有利。
       所以像我说的你们自己下下手,把这个去瘀药把它集中了,那我保险总比那个王清任搞那个血证还要好,这是很有用的。我原先本打算呢写了,现在我老觉得时间不够,不是不够,他一天干不了多少,干着干着,不耐劳了,我这个事怕这个做不好了,你们可以搞,写一写。
       所以我们讲这些书时候啊,哪个咱们看这个过简,根据这个题目的,咱们集中了再写一写,久了是有用的,我自己现在就恨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啊,不爱发表东西,这也是一个毛病,光心里头有,手头没敢上去,一方面研究啊,一方面用这点功是最好了,不难的,这都在这书里头,《金匮要略》、《伤寒论》都有,再找些后世医家的东西也可以啊,你看咱们上面讲的柏叶汤,这孙思邈加阿胶,很有道理,他不加生地,为什么,因为这个是温性药啊,柏叶、干姜、艾叶都是温性药,他是虚寒的,虽然不到阴证,但是虚寒,可以搁阿胶,不能搁生地。所以孙思邈这个后世的方子也有好的,不是没有好的,把它都集中起来,写点东西,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作些笔记,就算也不给人家看也很好。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在《伤寒论》厥阴篇里头,有个厥利呕哕,内容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呕吐哕下利它是列到杂病里,所以《伤寒论》那个不也是治杂病嘛,怎么能是厥阴病的内容呢,而且论治也很相似,不过这一章他讲的比较详细。
       他说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不可治呕,所以这个能吐脓啊,就是他里头有痈啊,这个在生理方面啊,他愿意把这脓能排出,排出这个当然得从关口了,他这痈脓在上边,所以总是要由吐而出。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是治呕呢,那脓就搁里头了,依法应该要排脓。脓尽自愈,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
       那么这个排脓的药啊,咱们常用的,那么在这个肠痈那一篇里头有排脓散啊、排脓汤,以至于咱们用的大黄牡丹皮汤也都是排脓啊。那专门治那个排脓的药,咱们平时用的桔梗、贝母、生薏仁,这都是排痰、排脓的,咱们讲到痈疮的时候再详细谈。
       凡是呕家要见着有痈脓,你就是不可治呕,他这个呕啊正打算要排脓,那你就帮着这个机体排脓就好了,用药也应该这样了。脓排尽了,呕自愈。这一条跟《伤寒论》是一样的。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这个呕吐啊,伤人胃液。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那么胃中干、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也是要欲解。这是说饮家这种呕啊,是先胃有饮,他就呕,那个呕之后,饮去了,胃中干,他就渴,渴的时候,呕就要止,所以此为欲解。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那么我们一般治呕啊,常用那个降逆去水的办法,也就是能去胃中停水,这也是一种呕的原因了,这呕的原因很多了,后头都有啊。所以他说此属饮家,那么这一类的呕啊,都由于胃停水,就都属于饮家,饮家就是指的痰饮了,咱们头先讲过的。
       呕家本渴,凡是有水饮的这种呕,他要是把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来是应该要渴的。今反不渴者,那么这他呕完了,他不渴,这就是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这个支饮啊是从下往上,随吐随聚。咱们头先讲过这个支饮了,那么厉害了,这个水饮冲逆于肺,就要咳嗽、喘。这个支饮呐,在这个痰饮中是最重的,也是饮家了,支饮也是饮了,不过支饮是这种重证,它不像一般的这个有水饮,吐完了就渴,它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
       咱们讲这个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你看前头咱们讲这个痰饮里头有,那么就是有支饮的关系。他先吃这个苓甘五味姜辛汤,他说这个药是个热药,吃了应该渴,那么今反不渴者,有支饮也,跟这一段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书啊总要前后看一看。一般的水饮啊,他不至于这样,唯有这个支饮是这样,支饮这个饮是重的,也说明胃特别虚。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这是故做问答,说明这个胃虚寒而呕吐这种情况。他说病人脉数,数要是热啊,那么这个热呢是消谷消食。因为这个胃它喜温不喜寒,胃要是有热呢,咱们讲阳明病,在这个《伤寒论》里头有,中风者,能食,风就是热,说明这个胃热,那么依法应该消谷引食,应该是这样才对啊。
       而反吐者,何也,那么现在这个人也脉数,而反吐者这个是什么道理呢?那么他底下就是师曰,他就答复这个问题。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这是由于在表证这个阶段啊,发汗太过,发汗太过,这个表并不解。这个咱们讲桂枝汤里头就有了,发汗应该微似汗出才好,要是大汗淋漓,病必不除,这个就是发汗太过。他这个汗出太过令阳微,阳微这个咱们讲过很多了,这个「脉微,此无阳也」,同样这个阳微的阳就是阳气,就是津液。这由于发汗呐,丧失津液太多,所以这个阳已微。膈气虚,怎么搁个膈气虚呢?因为这个汗的来源它发生于胃的,咱们头先也讲过,这个汗者谷气也,它是由胃消化之后,它变成精气才出而为汗。那么这个汗出太多,丧失这个津液,这个津液丧失的主源还在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所以他说膈气虚,膈气虚就是胃气也虚了。
       脉乃数,这个不是认为是虚数的数,一开始人体就是有热,这个热是邪热,所以才发汗,这个发汗造成大汗出,因此这个热不除。那么他指的就是上边这个数,这个数啊是客热,不是胃有热。他由于这个发汗太过,这个热没退嘛,脉还是有数。这个数是一个客热,它不是胃热,它不能消谷。
       那么胃呢反倒由于汗出的太多而虚,虚极生冷,整个生冷啊。这个胃虚了,客气就趁机入胃,这指的是饮、水饮,水饮性寒嘛,胃中虚,冷凑之,所以他说胃中虚冷故也。那么胃虚有饮他就吐嘛,是这么个道理。底下还有一段详细的解释,挺好。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这个接着上边说的。这一节是个倒装句法,他先说结果,再说原因。那么医生看到病人不能消谷,按着的脉又数,以为是有宿食而用下法,可是呢病人本来脾胃就虚寒了,这个寒就是刚刚说的胃中虚冷,那么又被误下之后,这个脉由数转弦,表示里头胃更虚了,里头停水加重,所以响应到第一句「脉弦者虚也」。
       那么又是被吐又是被下,胃虚的很严重,所以说胃气无余,那么早上吃的东西,胃没办法消化,到了晚上就会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胃反。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脉是候脾胃的,脉浮但按之底下空,表示虚;涩也是不足之脉,表示津液不足,那么就是说这个脾胃受到损伤,不能进行消化的功能,所以早上吃的食后停在胃里头,没有消化,到了晚上就要吐出来;同样的晚上吃的,隔天早商就要吐出来,像这种情况叫做胃反,就是胃气逆的意思。古人认为胃气以降为顺,事实上也是如此,消化道的食物要是由上而下移动,人不会吐,要是相反,就会吐。
       事实上这个脾以现在来看它不是属于消化系统的。这个是古人认为人体都有一个脏配一个腑的,这个胃呐是个腑,它也得有个脏啊,古人就看这个脾挨着胃,所以胃是脾之腑。他这里关于消化上的这个脾啊是关系重要的一个内脏,所以脾伤了,它就不能消化水,不能消化饮食,这叫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啊,是它这个不能够这个消化饮食了,所以早晨吃的,晚上要吐,宿食不化嘛,停食,它不消化,到时候把它吐出来。那么晚上吃的呢,早晨吐,这就是宿谷不化,吃的东西啊它停到胃里头,它不消化。这就是脾胃俱虚的一个问题了,关于这种叫胃反。
       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反这种的病啊,如果脉紧,紧是邪实、邪盛,像太阳伤寒脉紧,这个紧都是实证。涩呢它是虚了,精血不足嘛。邪盛正虚,这种胃反是不好治了,其病难治。事实上什么病都这样,不只有胃反。
       这个胃反搁到现在是什么病呢?咱们在临床上也常遭遇这种病,像胃下垂就是这种病,胃下垂要是厉害点了,他几天要吐一回,他这个吃了东西啊在胃里头,就是现在说的消化不良了,它是胃筋弛纵,所以它下垂,这个胃的这个胃筋啊弛纵往下,也就是它这个运转的这个功能都不够。所以吃的东西呢都停着,停到一个相当程度,他就要吐了。那么这种古人叫做胃反,那么厉害的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也有几天吐。如果要是脉太紧,邪太盛而正虚,所以这个难治。那么后边就是治法。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这个欲吐并不是真吐了,就是将要吐、想要吐,一吐为快而不得吐,就像我们讲这个瓜蒂散说温温欲吐,复不能吐。那么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下,他欲吐者,表示这个病就有往上越出之机啊。那么这个治疗呢应该顺势利导嘛,用吐法就好了,千万不要下。
       对于这个吐啊,到这个地方,他是在这原则上讲了很多,发作的原因也略略说说,有这个水饮的,有胃虚寒的,也有胃反这一类的,这一类的重一点的呕吐,这个也是脾胃俱虚了。
       然后在这个临床治疗上,它提出几个要点。第一个有痈脓不可治呕,那就要排脓,脓尽自愈。那么最后呢,这个吐是要治呕的,假设这个病人欲吐者,那你不可治呕,你啊可以顺其势而吐之。这中医治病这个很重要啊,要顺势利导,就是适应这个生理的机能,古人根据这个辨证,留下的这种规律,这很好。
       我们在临床上不管哪一个病,所有的病都是这样,像咱们说表证,这个表证病人就要出汗,你不可下。底下他讲到哕了。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哕这个证啊就是干呕,不过它是其声连连。干呕就是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那么这个哕与干呕怎么分别啊?它就是干呕连连不断,不是一声,是连连不断的,古人叫做哕,干哕嘛。
       这个哕大概都是虚证多,但是也有实证,这个头一节就是说这个。哕而腹满,这个腹满指的是实满,他拒按。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那你看看他,前后就是指大小便,是大便不利啊,或者小便不利,都影响到这个哕,不往下通,他就往上逆。
       所以这个腹满不是一个虚满,尤其是大便不利这个腹满是要拒按的,那么要是小便不利,这个腹满当然在少腹了。这个他都没说详细,因为这些问题啊在《伤寒》提过了,这个《金匮》是讲在《伤寒》之后,以前这个《伤寒杂病论》在一个书里头,也是先伤寒后杂病,那么这个在伤寒里都讲了,来这里头就是略提,不那么详细说了。
       所以注家对于这些都认为这个不是错,就是简略;也有这么说的,其实它是故意的,因为那部分在《伤寒论》里头都讲了。那么其它的这个虚证的哕,他没提,后头这个具体治疗有。底下就讲这个呕、吐具体治疗了。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咱们头先讲那个桂枝治气上冲,那个是治气上冲,这个吴茱萸啊治水上冲,水往上冲逆,所以他呕嘛。这个水本来就停在胃里,水往上冲逆,就呕。那么一开始他是上腹满,要是这个水往上冲逆厉害,甚至于胸满,这个就是胸满了,就是呕而胸满。
       吴茱萸它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的作用,那么加上大量生姜,它更能治呕了。凡是这个胃停水,胃虚的多,所以他搁人参、大枣,就是补胃之虚了。那么这个方剂呢一方面治标,治其水气上冲这个呕,他用吴茱萸、生姜;一方面你胃老虚,还是会停水啊,所以从根本上恢复胃,他用人参、大枣。这个方应用很多,一会等底下咱们讲完再讲。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水气往上冲啊,吐涎沫这是主要的一个证候。头痛、头晕全是,尤其头晕最多见了,不过这个书上他没有。这个我在临床上通过经验了,很多的头晕是吴茱萸汤证,可是他得恶心,起码他得恶心,就算不吐,也得恶心,一动了他就要吐。
       我们讲过很多次了,这个主要就是胃停水,头晕、头眩、头冒,都水气的冲击这个大脑的问题。那么这个吴茱萸汤证啊,治这个水往上冲的最厉害了。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临床上的美尼尔氏证很多是吴茱萸汤证,这个临床上你们可以试验。这人啊头晕的厉害,不敢动,一动他就要吐。这个呕,是个要紧的症候,呕是吴茱萸汤的一个主证啊,那么如果再有头晕或者痛,他都可以用吴茱萸汤,吐涎沫这是他证候。
       所以这个方剂啊,不但治胃,胃痛它也治啊,吴茱萸汤治胃疼也挺好啊。但是它是个大温性药,这个吴茱萸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我们在临床上考虑这个人有热,尤其是实热,这个吴茱萸可要小心用了。胃虚寒的,无论是头痛、头晕,吐涎沫,以至于胃疼而且有呕的,都可以用,都好使。在临床上这个方子啊很常用了。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呕而肠鸣,表示这个水气啊它不是只在胃,在肠子也有,所以下面腹鸣、肠鸣,上面呕吐,这都是有水饮了,同时他还有心下痞。在这一个在半夏泻心汤里头啊,这心下痞有两层关系,一方面它是胃气虚,心下痞硬,是人参证,它有人参嘛;另一方面,是黄芩、黄连这个心下痞,是泻心汤证。那么这个半夏泻心汤它兼而有之,所以在《伤寒论》里头常说心下痞硬。这个痞硬啊也不是只是人参汤,凡是人参证它一定是心下痞硬的。同时它也存在着这个黄芩、黄连这个心下痞。
       那么这个方子不但治呕,它也治下利,黄芩、黄连是治下利的药啊。这苦药之中,唯独黄芩、黄连、黄柏是个燥药,它们是苦燥药,所以能够去水,能够止利。那么这个方剂啊寒热并用,一方面胃虚有饮,它用半夏、干姜去饮了;搁人参、甘草、大枣呢,补胃之虚;另外搁黄芩、黄连,解烦解痞。当然这个病有时候有烦躁啊。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心下痞、烦躁、呕吐、肠鸣和下利,这个药都治。但是他这个痞呢,不只是泻心汤这个痞,有时候是痞硬,痞硬就是人参证了,痞硬把这个痞包括在里头了。
       这个方子也常用的,那么甘草它是三两,我们再多搁呢就是甘草泻心汤,搁四两啊,多可以搁个五、六两,五、六两现在说就是五、六钱了。那么去干姜加生姜就是生姜泻心汤。这个在这个治疗差不多,全治呕而心下痞和下利。这个你们看看《伤寒论》把它对照一下就知道了,这甘草泻心汤前头也讲过,狐惑病中它治这个蚀于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它这个甘草加量,就能够治口疮,也挺有意思,你不加量就不行,咱们临床上这个也是常用的办法,但是治这个呕而肠鸣这是一致的。
       这个寒热错综,所以用药可以寒热错综来用,一点无误。所以现在的人呢一看到开这个方子,又有黄连、黄芩苦寒的药,又有干姜、半夏这个辛温燥药,他不明白。其实古人这个配伍啊,是因为他这个病就是这样,它是这个寒热错综。上边既有热,那么这个下边的确有寒,这个水气随肠鸣流走,它不就属于虚寒嘛。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本来这个黄芩汤啊它治太阳少阳合并这个下利,既有太阳病的这个发热、头疼,也有少阳病的这种口苦、咽干,它是治热利的啊。这个黄芩汤,就是黄芩、甘草、芍药、大枣就这个四味药,叫黄芩汤。
       那么这个黄芩汤它治下利,如果黄芩汤再同时有干呕,得加上半夏、生姜,它是这么一个方剂。那么这个干呕而利者,他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这个黄芩汤是个去热的解热剂,这个在下利也常用这个方子。
       这个芍药是对下利也起作用的,所以古人说它是收敛药,就是从这看出来的。其实它不是个收敛,它是解热,解热治腹痛。腹痛下利有热,可以用黄芩汤。同时它又有呕,可以加半夏、生姜。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诸呕吐,就是凡是呕吐,他里头有水饮,所以谷不得下,它胃里头有水,你吃不下东西去,那你硬吃下去也是吐出来。所以这一类的大概都是胃有停水的关系,他用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就是半夏、生姜两味药了。这两个药都是去水的,治呕。这个半夏下气去水,生姜呢?也是降逆治呕,也去水,同时它有些散寒作用,水性寒嘛。临床上小半夏汤单独用的时候少,我们这个一般临床上啊都搁到旁的方剂里头用,你看上边的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汤里头,也有小半夏汤,我们平时这个用的小柴胡汤里头也有小半夏汤,是吧。
       半夏、生姜啊它治呕,这个小半夏汤常常是与旁的方剂合着用的机会多,单独用的机会少。他这个书单独提出来,说治呕的药啊,那么有半夏、生姜这一类的药,这个专治水饮一类的呕,不是水饮的呕没效。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这段是治这个饮家的一种呕啊,挺有意思。他说呕吐而病在膈上,凡是呕吐它都是病在上头,都在膈以上,这是水往上走,上膈,水往上冲逆。这水本来在膈下啊,在胃里头的,他要呕就往上,上于膈他才呕吐。
       呕吐完了,思水者,解,这头先咱们讲了,呕吐,胃中这个停水都去了,同时胃中干,干就要渴,那么想喝水了,表示这个呕要止了。急与之,那么赶紧给点水喝。为什么?和其胃啊,少少与饮,以和其胃嘛。
       思水者,虽然急与之饮,还不解渴,还想水喝,这只给水喝可不行了,只给他喝,水停了他还是要吐的。猪苓散主之,这个好,这是一个根本解决的法子。那么这是这个渴,他要喝多了,就停水,停水还要呕,呕完了,水去了,还要渴,这就是属于恶性循环了,往复不已了,那怎么办呢?所以有一个治法用猪苓散。猪苓散它解渴去水,不让水停下,同时它能解渴,那么不怎么想喝了,他自然就是不至于再吐了。
       这个猪苓散也只是举个例子,这后边还要讲,像茯苓泽泻汤也是,全是这一个手段,又解渴,又去水、去饮,使这个呕不复发。猪苓散它是以猪苓为主药的。这个猪苓啊去水药之中,解渴是最突出了,有这个解渴的作用。那么这个方子呢,猪苓、茯苓、白朮全是利尿去水的,而且猪苓解渴,那么里头有点水它去了,不渴了你也不想喝了。
       这一个治疗的手段是最妙不过了,一般人想不到这个时候还利尿,其实这是最常用的手段,后头还有啊。这是一个例子,那么我们要知道了,假设遇到这个水饮这种呕吐,那么呢呕吐完了再渴,渴他要喝水,他这往返不好啊,往返复作,那么这时候你得想彻底的治疗,得止渴利水的法子,那么猪苓散它是一个例子,后头它这个茯苓泽泻汤也是,比这个方子更常用了。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这个呕啊,咱们头上讲很多了,全是水气往上来,往上来他才呕,所以是病在膈上嘛。这个水往上来,它不往下,小便不应该利,可是他小便反倒利,利就是频数。脉弱,又见厥,这是虚了,这是阴寒的一个证象了。那么身呢反有微热,这都是不好现象,这个身微热啊,正是这个虚阳,就是古人说的这个阴阳绝离之象,这个虚阳啊都往外跑,那么里头是真寒呐,所以脉弱,又见四肢厥冷。
       那么可见前头这人呕啊,不是一般的呕了,这个呕,是上呕吐,下溲数,是一个虚脱的样子,不是一般水饮的那个呕,所以他这个证候所现的也不一样。呕而小便复利,这是个虚脱的样子,所以他底下说的难治。
       这些证状啊它是起矛盾,要是一般水饮那种呕呢,他小便不应该利,那么要是真正虚寒,也不应该有热,这个有热都是围堵之证。虚寒内盛,那么有点阳气它浮于外,这是最不好了,所以是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
       这个四逆汤啊,它主要是温中,温中就是温胃,这个胃气啊恢复一点,这个人的生命还可以望其生,否则没有其它的办法。这个地方啊,在这个仲景的书说的都相当的好,这不是随便,咱们现在这个见着脉微、肢厥啊,就是用人参、独参汤,这害人透了,这个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这个人参是微寒呢,你哪能用呀。这个就得温中,恢复这个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你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的这个生机。
       那么吃这个药后,他这个脉弱、厥,恢复了,那个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否则是没有其它的法子,所以搁个难治,还搁个四逆汤主之。这个要用普通治呕的套方啊,那非死不可,那前头那小半夏汤这可不行的。
       这个四逆汤咱们讲很多了,就是附子、干姜、甘草,它是在甘草干姜汤里头加附子。凡是这个重证啊,这个阴寒重证啊,都是用生附子,生附子有力量。你像这个炮附子啊,治的力量都差了,所以古人都搁生的。现在我们用这个药啊,只能用川附子,生的他不给你,生的认为有毒,不过生的要是多用一点,那要是有毒的。这个情况用一枚这个熟附子没多大用,起码要搁个五钱六钱。它这一枚啊分成三付,那一付很轻了,所以非生附子不可。咱们要是现在用制附子呢,就是一副也得搁个五、六钱,四、五钱的样子。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是个解热剂,同时是个健胃止呕剂,我们方才说的小半夏汤就在小柴胡汤里头。那么小柴胡汤里头有人参、甘草、大枣,它有很多种健胃药,同时又有半夏、生姜治呕,加上柴胡、黄芩,所以它也是个解热剂。因此呕而发热,是柴胡证剂啊,当然要用柴胡汤。
       这个呕在临床上是多种多样的,也有这个半表半里有热,心烦喜呕的这种。这个他绝对有烦、热烦,他是这种的呕。那么四逆汤的那个呕呢,是阴寒内盛,说是咱们说的里阴寒证,就是上吐下泻,不是大便泻,他是小便数溲,这是机能陈衰,那也不是一般的呕。那么也有水饮的呕,头先讲的几个都是的。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反他是要呕吐的,但是他并不是随时呕吐。假设这个胃反呕吐甚者,可以用大半夏汤。这个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就不一样了,它这个不但用半夏下气止呕,同时他是胃虚了,这个胃反主要就是个胃虚,脉浮而涩嘛,浮则为虚,涩则伤脾,他脾胃虚。脾胃虚得用甘药来补脾胃,主要就是补胃了,所以它用人参和蜜。
       它这个甘药不用甘草、大枣,它搁个蜜很有道理。这个蜜啊不像甘草、大枣是壅腻,而且他呕,呕不用甘药,是吧?所以不可吃建中汤嘛,那么这个脾胃虚不用甘药也不行,所以用蜜。这个蜜虽然是甘药,但有些个润,它不是往上壅。这个用药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假设是需要用甘药来安中补胃而且他又有呕吐的,配合人参的,你不要配些甘壅的药,像甘草、大枣,饴糖更是不行了,那蜜是可以的。所以他这个就用这个人参、白蜜和半夏,这个胃反主要就是由于这个中虚而呕吐的。
       他是这么样的煎法,以水一斗二升,他这白蜜是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这倒是无所谓,就把它搅和匀就行了,在水里头,把这个蜜和水啊搅和匀。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温再服,这也是一煎三付。
       他是胃反,如果呕吐挺厉害,而且有胃虚的情形,可以用这个法子,但这个大半夏汤并不是专治胃反的法子,底下还有其它治胃反呕吐的法子。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临床上也有这个谷道不通,就是大肠不通,那么热壅于上而呕吐的。他不吃不吐,吃完了就吐。他这个是不通于下,谷道不通,大便不通,而且有热,热往上壅,所以吃东西啊,因为这个热往上壅,他吃完了就吐。那么这个用大黄甘草汤主之。
       这甘草缓其急迫,这个吐也是很急迫的,吃了就吐嘛,那么大黄呢它是一个通便下热的作用。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这个也是治胃反的一个常用的方子。这个前头有吐而渴,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和这个一样,所以这个前后来看就知道了。这个胃反,到时候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饮水,那么你要任着他饮呢,饮到一定的时间他还是要吐,所以这个好不了的。这个跟猪苓散是一样,不过这个比猪苓散厉害,他这个吐的也不像那个那么轻,这个较重,所以这个药也较重。
       这个胃反呐,表示他这个胃的消化不良,他里头积有这个液体的东西,你看咱们吃的东西到胃里头,都变成一个粥糜状态了,都是这么一个东西了,他不住下走,在胃里头蓄积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吐出来。那么治这个病啊,在西医来讲都是洗胃,把这东西啊洗出来,可是虽然洗出来,但是胃它没有恢复啊,完了他还是要停蓄的,所以古人对治这个的法子啊很有意思,他一方面去水,用茯苓、泽泻这些去水的药,同时呢他也用些健胃的药,像白朮、甘草、生姜都是温中健胃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搁人参。要是这个胃恢复了,他就不会再停水,所以既讲治标又讲治本。
       我们也常用茯苓饮这类的方子来治胃反,都挺好的,也就是对那个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这个胃弛缓、胃扩张啊这种隔些时候就要吐的病,用这个都好。这个茯苓泽泻汤呢它主要治胃反,到他吐之后他渴,这个渴呢,就非得让他不渴,他这个用的药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朮、泽泻、茯苓,虽然没有猪苓,但五苓散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等他不渴了,把这个水也去了,他就不再继续停水了,当然就好了。同时这个胃停水就是因为胃不好,他又搁些温中健胃的药,搁白朮、甘草、生姜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方子啊也是常用的方子,我们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他呕而渴,这个方子也可以用。同时你看这个方子的药物,它也治头晕,有大量的泽泻、茯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5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