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 发表于 2016-5-15 16:47:35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视频全集22【174-178条、太阳篇小结上】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45134/Ob/0/sid/XMTU3MDA2NjYyNA==/v.swf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讲稿字幕如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4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之。若其人在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也为在表之证,此病开始也类似伤寒无汗,到八九日的时候,风湿相搏的证侯才明显发作,所谓风湿,是病人平时多湿,感冒风湿,两者相合就得风湿证,即风湿关节炎,此不象太阳伤寒那样疼,此疼的相当的重,故说身体疼烦,疼且烦,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一动就疼。一般急性风湿关节炎是这样的。不呕,说明里面无停饮,不渴,说明里无热即是无少阳及阳明证,这里说明伤寒八九日没有传入少阳病,也没传里。脉浮虚而涩,虽浮,但按之无力,谓之虚,应手有力谓之实,涩,是与滑相对的,脉内血行不流利为涩,如果上下流动滑利为滑,涩主血少,又虚,血又少,故虽是有证,但陷于阴虚证(此阴虚证是为虚证与阴证),所以不只用桂枝汤,而用桂枝附子汤,就是前面讲的桂枝芍药汤加附子。附子这个药已讲过,起亢奋作用,凡机能陈衰即可用此药恢复机能,其次附子是温热药,去寒湿,《本经》说:治结痹,治风湿拘挛,不得曲伸。所以治风湿痛,不用附子的机会少,当然阳性证不用它,阴性证必用。此方桂枝附子都加重。桂枝可通利关节,表证身疼痛都有桂枝的作用。关节疼呢,当然以桂枝汤为主,由于阴虚去寒性的芍药,加附子治关节疼。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如果此人因小便不利丧失津液,脉浮虚,血虚津液也虚,大便应硬,这个为实证。此书小便自利,就小便频数,由于小便频数而造成大便硬,这不能发汗,不能用桂枝汤,所以用上方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津液虚为什么加白术利尿呢?白术现在用苍术,古人不分,术与茯苓这类药,既可治小便不利,也可治小便利,频数,小便自利也治,尤其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用附子配苓术这类药,如真武汤等有效,金匮肾气丸等,由于机能陈衰,膀胱括约肌松弛,致尿频。因小便多而致大便,这时不能发汗。在金匮有唯小便数,大便泻皆不可发汗。以发汗最丧失人的津液。小便数津液亡失致大便硬,非治小便不可,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使小便不自利,大便也不硬了。同时附子术二味配合可治湿解痹的,桂枝附子是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本来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枸,现又另立方名,是分量不一样,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由于治痹痛,桂枝附子需重用。附子在此就除湿解痹解疼,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即上方把桂枝去了,其它都一样,另加白术四两。看看方后,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一日把三付药都吃了,古人一回煮三付药,其人如冒状,即感觉头沉,勿怪,即不要怕,是以附子术并走皮内助水气未得出,故使然。这由于附子术二药并走皮内,助水气,而水气没出,攻冲头脑,感觉头冒。水气一除就没有此情形了,法当加桂四两,依法应加桂,因风湿在表,此本一方二法,此去桂是根据病情不同了,这是一个方子,二个方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桂枝不但发汗也治小便不利,治气上冲。利小便的药都有桂枝,没桂以的很少,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很多,桂枝治气上冲,凡气上冲,都诱导小便向上,不下行。所以用桂枝使小便往下走。所以桂枝必去,又因桂枝解表发汗,所以必去。此时主要的一方面去湿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恢复大便硬。白术不但利小便,还能治小便不利,如用酸枣仁也治失,也治多眠。有人说生枣仁治多眠,熟枣仁治失眠,其实不是那事,我用生枣仁也治失眠,也治多眠,只是病人因为虚而造成的用之皆可。术与苓也是一样的,看你如何配伍,如配桂枝则利尿,配附子也利尿,但机能的陈衰,也影响到小便自利,故亦治小便利,如肾气丸在金匮里面就有,所以女人有肾下垂使输尿管扭转或拆叠,尿入膀胱受障碍,可致小便不利,用八味肾气丸可以治就是附子的作用,能恢复肌张力,使下垂的脏器恢复正常的位置上来,所以输尿管正常,小便必利。所以中医辨证必须辨寒热虚实,真正虚证的小便不利,用它行,否则有害无益。所以不能说拿哪个方治小便不利,哪个治自利等,要辨虚实,与脉与证皆有关。在此脉浮虚而数,他是一个阴证的虚证。我在用此方的时候有变化,桂枝汤治这种病是非常好的,我就把这二个方混合用,就是用整个桂枝汤就是。不是这样的虚衰,桂枝汤整个用是可以的,然后加附术。这个治一般的关节炎相当好使,我经常这样用,就是桂枝汤原方加附子苍术,这里说其人如冒状,这这个附子这个药有个反应,要大量用就有眩冒的,不断冒而且晕,甚至象喝醉酒样,还想吐,这都是过量了,我们用此药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加量没事的,开始用三四钱、四五钱都没问题的。附子中毒得用到几两,大概七两,可药死人。少用没关系的。桂枝也可以加量,疼的厉害,也可给四两。这个在风湿、类风湿都有用的机会,以至于骨刺类的病,即骨质增生,脊椎,颈椎等,但如果是偏侧痛,尤其骨质增生的有压迫神经,不是整个疼,哪一方着重,哪一方就疼的厉害,这时要加大黄,后来要学的大黄附子泻心汤治疗一侧痛。古人通过临床所下的结论,每每都有效。大概骨质增生这类病,都是一侧痛的多,加大黄不要太多,一般六克即可,最多加十克。这个很好使。骨刺我也治多了。就用桂枝汤加术附加大黄。当然痹也不只是这个方子,但以这为多。有一次开会用桂枝汤加术附做一个定方治关节痛,很有效。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5条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个比上面那个痛还厉害,骨节疼烦,掣痛,是一种牵引痛,疼的厉害,且不能曲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自汗出,短气里边有停饮,里有停饮压迫胃就短气,这是金匮说的,心下有停水,厉害了心悸,微者短气,短气都是胃有水,小便不利,胃?就有小便不利,水不下行。此不但外面有湿,里面也有停饮,所以非用桂枝不可,气冲的厉害,往上,故水也不往下走。恶风,不欲去衣,前者讲了虽外有热,不欲去衣,此寒在骨也。此正是阴虚证,阴证则恶寒的厉害,这些都是属少阴病类的。有表证,也有桂枝甘草,由于如此恶寒恶风,故加附子。甘草附子汤主之,就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汤加附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去芍芍加附术,这些都在治关节痛进常用的疼的厉害,气冲的明显,用这个方子,桂枝甘草汤前面讲过了,也解表,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因有桂枝是要发汗的,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能食,也不出汗了,还烦,再吃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开始的时候用一升太重,可服六七合,逐渐增加。这个方子也比较常用。如果临床风湿,且气冲的厉害,小便不利,用此方比较好。以上三段都是讲的风湿类的病,古人叫风湿相搏,又有外感,同时又有湿痹,古人叫它风湿相搏证。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6条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这段很存问题,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如果太阳伤寒的症状,而脉浮滑,此表里俱热,可用白虎汤。但此证侯决不是表有热,里有寒。里有寒怎么用白虎汤呢?注家说法不一,有说是表有寒,里有热,也不对,表寒也不能用石膏,且与脉也不对。寒多指邪说的,表有邪里有邪,表有邪,里有热,总而言之,这段成问题的。从方后的说明就知道了,陈忆等谨按前篇去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牙汤主之,前几段我们讲了,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这些话,说白虎汤证,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用白虎汤。为解释这一段,没说白虎加人参,其实那是白虎加人参。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因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自差矣,这是林忆他们的按语。他说这一定是表寒里热,是表里二字弄反了。应该表有寒,里有热。又阳明一证云,在阳明篇有这么一条:伤寒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如果是表有热里有寒,决不能用石膏,用白虎,应用四逆汤。由此证明,这绝不是表有热里有寒。……他说的这个千金翼说,白通汤主之,认为林忆说的不对,此条与阳明病那节,交互有错误,说白通汤那个脉应该浮迟,浮为在里,迟为里寒,说是表热里寒是对的。那个用四逆汤不如用白通汤。可能是白通汤,白通那个药,是干姜、附子、葱门,葱门配合干姜附子,前者解表后二者温里,既治表邪又治里寒,四逆汤只温里不解表。此段脉浮滑,滑定是白虎汤脉,但证没明白。后面有“千金无是语,以为玉函经之误”,林忆举这个说是千金翼,是这样说的,不对,在玉函经是这样的,玉函经是这样说的,他说这段应是白通汤,看看64        条的注解,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这,旧云白通汤,翼云白虎者恐非。翼去是王叔和的注。玉函经这条说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应该用白通汤主之,但是这也是错的,白通汤脉不应该浮滑,应该是迟了,白通汤脉浮滑呢,又不应有表热里寒,证不对,所以这个是前后串,四逆汤那条就是后面讲阳明篇,应该是白通汤,那人是脉浮迟,表热里寒者的白通汤主之,这条条脉浮滑,应为表里具热,把这一段互相穿插错误了,把这二段弄串了,弄得白虎汤与白通汤,二个都不对。白虎汤那个表热里寒是不对的,白通汤是四逆汤那个不对的,甚至在白通汤,我们在少阴病将讲,少阴病下利与白通汤那节也错了。
       这一段要这样体会,表里俱热,所以脉浮而滑,浮为表热,滑是里热,白虎汤不渴,这段也没说渴,渴就加人参。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7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个脉结代脉不一定要用炙甘草汤,但是心动悸,血不足以养心,则心动悸真正的由于
       虚,现在由于阴虚了,可以用炙甘草汤。有些结代脉,如前面的抵当汤,脉沉结,沉脉中见结,沉脉有时停下下。所以实证里头有很多是瘀血证,反倒用下剂,可是实证没有心动悸,如果心动悸相当厉害,动悸是惊恐的意思,玉函经是“惊悸”,这时炙甘草汤是有作用的。
       此方是桂枝汤去芍药,里面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另加些滋阴药啊胶、麦冬、麻仁、地黄。同时加人参健胃。所以生血生津液,胃要是坏了是不行的。而且方名也给我们个启示,生地用1斤,麦冬半升都是大量,不说生地麦冬汤而说炙甘草汤,炙草不过四两,为什么?甘能养脾,古人认为是甘药都是健胃的,这里滋阴药皆为甘药,尤其麦冬,麦冬汤解释有健胃作用,这方主药是健其胃气为本的,尤其阴分太虚了,当然也给滋阴药,桂枝外调营卫,此方主要内滋阴津液,然后健其胃气,这是一种治血虚,脉结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所以遇到血虚津液虚,大滋阴把胃弄坏了,是恢复不了的。后又称复脉汤是错的。真正脉要是绝,那只能用通脉四逆汤,此方复不了脉。这都是千金搞的。此方是治结代,出现间歇,复间歇可以,不是没有了。真正到了心脏衰了,此方寒性药用不得。后面讲的通脉四逆汤就是,那只能救胃,所谓救胃扶阳,胃气保住一分,人生命可挽回一分,如果胃气全完了,人就好不了,故那必配四肢厥冷,血液达不到四末,基础在胃,胃为水谷之海。胃一点消化作用也没有,到那时吃这药不行,一点寒性药也不能用。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8条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这里解释结脉,结阴,代阴,这几种脉。结是脉来之缓,缓不是慢,不是迟。迟而一止谓之结,故而一止谓之促,是错了。脉按之没力量为缓,即是太阳中风之脉,弱,脉绷的不那么紧,脉道弛张,为缓脉,时一止复来,有时一止,马上又来,为结。结脉,结者,绳子有结,虽有疙瘩,但前后有联系,疙瘩过去还是绳子,结脉问题的,正常人也可以有的,不管快慢,数中一止也叫结。又脉来动而中止,脉来不是缓而是摇动,即动脉,跳动而摇摆,为动脉,脉来不平静,而中止,不是时一止而复来,而是终止了,中间没有了,然后更来,但小数,脉细小而快,这个脉是最坏的,是极不整的脉,一摸脉有跳动的怀表,然后没了,再来非常小,且疾数无度,中有还者反动,也不是整个是终止也有时停一下也来,但来了,还是动,还是摇摇摆摆的,一阵快一阵慢,或一时摇摆,一时不摇摆,这个坏的很,所以说名曰结阴,这个在一般的脉书里面不提的。是最虚了。脉来动而中止,同前面一样没了,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比较长的时间,脉又动,名曰代阴,就这个脉没了,而另外一种脉代替它来了,叫代阴。也是极不好的脉。现在临床上,时一止而来为结,中止良久再来叫代,如果脉来的快慢不均,脉身跳动不已,这是怪脉,此为结阴或代阴之类的脉。结脉比较轻,代脉比较重。(47:48)……''那么到这呀,我们把太阳篇就讲完了。讲完了,我们回头看一看,咱们作个总结。仲景这个书啊,他在头一章,太阳病篇笔墨费得相当地多,全书共计112方,咱们讲过的方大概是74个,我数一数,可见在全书一半还多了呢!112方吗,这就占了74方。那么这个书,他对太阳病怎么说的,我们根据这个书来略略地谈一谈。
       我们看这个题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看出来了,古人啊对这个病,或者是辨,或者是治,都根据脉和证。这个证是症状的“症”,不是辨证的“证”。根据脉的形象,和全身的症状,而来辨证施治。题目的含义,我们看出这些来。
       那么太阳病是怎么一个证侯,怎么一个脉象呢?他开始就说了,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啊脉是浮的,同时呢有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一系列的证侯,就叫做太阳病,所以有给注解说是太阳病的提纲。提纲这个意思就是,凡是太阳病啊,它提纲挈领吗,提纲挈领上来说它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根据这提纲的意义,那么也就是我们辨证的一个症
       候,可以说太阳病的特征。那么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怎么认识太阳病呢?这个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我们就可以确断它是太阳病。开始这一段说的是太阳病的形象,中医只是这么来看病啊,什么道理,我们讲完了再解释啊,根据这个书上,咱们现在这么说。
       那么这个太阳病还有两个类型,就是说大概研究有两个大的类型,一个是太阳病(这个太阳病就概括了上面说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说这类的太阳病,另外要有脉缓,这个脉缓呐,它就有那个脉浮了,脉浮缓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这是中风的一种证侯。他说太阳病有两大类型,一个就是中风。中风我们认识,也离不开脉和证侯。他说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么太阳病那个证侯具备,再有这个情形,这就叫做太阳中风。那么另一个呢?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与中风不一样,中风一开始就发热,这个伤寒啊它也必发热,但是不是开始就一定发热,所以他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他说这个类型啊叫做太阳伤寒。两个大类型,他说太阳病有这么两个类型,这我们在临床上都是经常遇到的。
       他说还有一种病,你不要拿它当作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太阳病啊必须要恶寒。这一种温病,温病就是表里俱热了,这个你千万不要当太阳病来治疗,所以底下接着说温病发汗后就变成风温了。里虽热,它不实啊,下之也不行,用火攻更不行,把人治死拉倒。他这个主要不是讲治温病,那个他将其搁到阳明病里头了。那么在这他讲的是太阳病,所以他是特别提出来两个类型,所以温病现在叫做“病”,同太阳病是同等对待的。它不像中风、伤寒,中风、伤寒不叫做“病”,叫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这个温病呢,形似太阳病,而不是太阳病,所以叫温病,与太阳病是不同对待的。这个很重要啊,所以这个温病看着象表证,其实不是纯表证。
       那么另外,这个太阳病什么时候发生呢?就是病之初作,一般热性病的初作大概都是发生太阳病,所以开始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那么病之初作,它是这个表证,就是表证。但表证不光是太阳病啊,还有一种少阴病。所以他有那么一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就是发热恶寒啊;“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那么咱们在临床上也是,遇到这么一个无热而恶寒,这种表证,它是少阴证。这是讲的太阳病和少阴病,解释一下,就撂在这了。那个少阴病,我们之后讲少阴病时再说了。可在这我们可以看出来,表证里头有阴、阳两种啊,阳病者就是太阳病,阴性病者就是少阴病。那么他是明明白白在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啊,就是太阳病就是表阳证,又是表证,又是阳证,是不是,这不是很清楚了吗。
       然后我们再来往下看,这个太阳病的发作呀,是病的起始,这个病呀它要转变的。所以他也说,这个太阳病,尤其我们前后看,在四五天、五六天的时候,常常由表传半表半里而发生少阳病,咱们讲的柴胡剂全是。你看看这个书都是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这是一般。也有特殊的,十多天它才传少阳也有,两三天就传少阳也有。但是以最常见在四五天、五六天.
       它不但传半表半里,也直接传里,那都在六七天、七八天的时候。这也是一般,它由表直接传里而发生阳明病。这他说明什么问题呢?说这个太阳病啊,由表往里传,表里相传了,它或者传半表半里,或者传里。这与《内经》的六经就不一样了。他的书也引用那些话,(但)很少。但是我们这个太阳病讲完了,总结看到意思还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有少阳病传阳明,没有看到阳明病传少阳。他用那小柴胡汤不行,服柴胡汤渴者,是属阳明也,它转属阳明了,它由少阳病可以转属阳明。在阳明,它没有转属少阳,在这个太阳篇里也没有。那么它是表里相传,太阳病由表可以传里,也可以传半表半里。这是咱们讲这个太阳病,这都是根据这个书啊。
       那么他还说什么呢?说这个病啊有并病。什么叫做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太阳病没完,那个里或半表半里病发生了。这两个病,先得的病并于后面这个病同
       时发病了,这叫做并病。太阳病未罢,这个书(上)有的是,那么它发病,这叫做并病。这也是太阳病里提出来的。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其他也有并病啊,少阳阳明也并病,它由少阳传阳明。那么三阴病有没有呢?也有啊,咱们没讲三阴,先不谈三阴。
       在这里头还有一种合病,也在太阳篇里讲了。说的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就是。这个合病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病的发作又有太阳病症,又有阳明病症,就叫做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同时发作的,一开始得病就这样的。这个不像病传那个并病,那个是先发生这个,后发生那个,但是这个也没完,那个还发作呢,叫做并病。合病呢,同时,一开始来病就这样的,这在临床上也很多,这叫做合病,咱们这个书上说的。我们讲这个都照形象讲的,形象变化,太阳病的形象和太阳病的变化,就是上边说这些。另外呢,他讲治疗。治疗也是一个咱们讲辨证施治了,当然得先辨太阳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外国朋友前一段(时间)恶寒,根据这种的脉和证,我们就辨他是太阳病,他的初的意思就这个。太阳病了,你还得辨什么?还得辨它是中风型啊,或者是伤寒型,也根据脉证。那么这里面啊他常提到寒热虚实,那么可见在这个太阳病的基础上,他还要(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视频全集22【174-178条、太阳篇小结上】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