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 发表于 2016-5-10 12:22:32

50《方剂学》第四节:涩精止遗,桑螵蛸散;第五节:固崩...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k3OTc2NA==/v.swf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我们开始上课。固涩剂前面讨论到第三节了,第三节涩肠固脱。
       第四节 涩精止遗
       第四节是涩精止遗。适用病证它是属于肾虚失固,精关不固的遗精滑泄,所以涩精止遗。那从病位呢,以肾为中心,包括了精关不固和膀胱失约两个方面,都直接属肾气的主司了。
       桑螵蛸散
       我们选用的方在这里是以桑螵蛸散这个Ⅱ类方作代表。桑螵蛸散从它主治证候的病机来看,是心肾两虚。所以它从肾的精气不足来讲,是个本,涉及到心肾不交,心肾两虚,从肾来讲,反映精气不足,肾精不足以后肾气的化生必然受影响。肾气虚了以后,可以膀胱失约,肾气要司关门开合,所以产生小便频数。膀胱气化不利,清浊可以不分,尿如米泔。膀胱失约可以遗尿。作为肾气不足,对肾精失去封藏,也可有遗精、滑泄了,这作为肾方面。作为心来讲,主要反映心气的虚弱。那作为一组症里边,心神恍惚、健忘,那这也反映了一种心气不足的表现。那心肾两者是水火之脏。正常情况下,水火应当既济,心肾相交,具体反映在心神要控制肾精,神要驭精,肾精又是心神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精要养神。现在心肾两虚,心肾不交,两者相互的一种滋生促进控制作用,这个平衡打破,就构成精不养神,神不驭精,这样一种相互形成恶性循环的机制。越是这种遗尿、遗精的发生,本身也使心的神气更加虚弱。心的神气虚弱,更不能控制下元的肾精。古人说“心动则神摇,神摇则精泄”,说明心神、肾精之间的正常的一个联系了,这种联系打破了,就形成这类的心肾两虚的心肾不交证。
       那针对这种情况呢,治疗方法要调补心肾,既要分别的针对心神、肾精的治疗,同时要恢复它交通心肾,恢复它两者正常的协调平衡。桑螵蛸是作为君药,历来是一种补肾固肾止遗的一个常用药。桑螵蛸、龙骨、龟甲相配,君药、臣药相配,构成了一个常用的涩精止遗的一种结构。龙骨擅长于收涩,它既能收摄肾精,也能收摄心气;龟甲能够滋阴补肾,也有收涩潜阳这种作用。用人参、茯苓、当归,人参说它能够补五脏了,它擅长于安神定志,茯苓自身也有安神作用。当然在这个方里边,如果不是用于像清浊不分,用于涩精这一类,可以用茯神,当归配合人参益气养血补虚。菖蒲、远志这一组是中医常用来交通心肾,常用的一种组合,交通心肾常用的组合。所以这样一个桑螵蛸散的结构就反映出它是以这种收涩为主,结合了调补心肾,这是临床治疗这种遗精、遗尿一个常用方了。
       在临床运用方面,辨证要点,它主治当(中)主要是尿频,或者遗尿、遗精。用这个方,它伴随一组神不驭精,心神不足这个表现,心神恍惚,有些引起心气血不足,还可以有心悸怔忡,或者是一般面色偏淡,面白无华,他舌象舌淡苔白,脉细弱,也反映了一种气血不足。在临床运用方面,这个方增加一些温肾,常用来温肾缩泉的一些药,可以增加固摄作用。像益智仁可以温肾也能固摄,覆盆子也常用于涩精止遗的一个常用药。如果心气虚,心神不安,可以加枣仁、五味子,收敛心气,养心安神。侧重于遗精呢?增加涩精的药,山茱萸和沙苑(子)、枳实,在涩精止遗这个常用的。但作为这种尿频,或者遗尿不固,可以有下焦湿热,或者相火妄动这类可以遗精,如果造成是下焦湿热,或者有虚火的这个方不能用。
       第五节 固崩止带
       下一节是固崩止带。这一章的方Ⅱ类方偏多,小方、Ⅱ类方偏多。固崩止带里,它有些Ⅰ类方,有一些比较有名,临床确(切)疗效的方。从选方来看,从六版以后,六版到现在七版,比过去相对重点方多一些。这类方适用病证是妇女的血崩暴注,漏下不止,那包括了一些现在像功能性子宫出血啊,月经过多,月经量很多。止带,包括赤白带下。
       固冲汤
       下面有个Ⅰ类方,固冲汤。固冲汤这个方,是临床一个疗效较好常用方。这个方主治的冲脉不固,血崩,月经过多,漏下不止,这类涉及到脾肾两虚。肾虚反映出肾精不足,这样肾气不固,肾气化生肾精了,所以反映出有一组肾虚表现。肾精不足,腰膝酸软。肾精不能濡养头面,肾精、肝血都是正常情况下靠肝气的疏泄,上于头面,那他可以头晕肢冷,发生肾气不足可以有肢冷。脾胃气虚呢,不固摄,有一组脾虚表现,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脉微弱。脾肾失去固摄,肾气不固,脾虚不固,就可以加重这种冲脉不固的崩漏,因为冲为血海。那作为妇科这类病,往往涉及到冲任的比较多,我侧重提法上提冲任,实际上也就说一种肝不藏血,脾虚不固摄,肝不藏血,肝为血海,冲也为血海。所以实际上按五脏来说,脾虚不摄,本质上脾虚不摄,加上由于像月经,或者是妇科这个方面都和下焦的肝肾有关,所以这里和肾虚不固也有密切联系,是脾肾的同病。特别是像这里还涉及到一些学术思想问题,这个方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他在治疗这类病证当中,他喜欢从肝肾入手,这类如果说是虚证不固摄,在他以前过去更侧重是补脾来摄血为主,他认为要结合补肾,他特别擅长大剂量用山茱萸,这是他一个特点。所以有一些比较疗效好有名的方,当然我们传统中医的一般理论的解释之外,你还要结合这个医家他擅长用药的一些特点。
       他把这个像山茱萸和一些比如龙骨、牡蛎这三个,你要看他使用,他经常这个结合使用,用在出血上,他喜欢擅长用较大剂量的这三味药,结合运用。所以所谓固冲,从冲为血海这个角度来的。本质上来讲,应该说这个证候脾虚不固,肾虚不固,这两个脾肾不足,这是病机的本质。所以山萸肉是作为君药,因为这个药有个特点了,它既是补养肝肾,有补养精血的作用,对于这种血崩、崩漏这类,它有扶正的作用,同时,山茱萸它酸温的,酸能收,所以体现了一个收敛的作用,既能够补肝肾,又能够收敛。所以在这里他大剂量运用实际上是两方面兼顾了,对出血的这个止,和他失血的这个补,两方面兼顾,尤其他在这个组合配伍技巧上,他阐述他摸索了龙骨、牡蛎配了之后,止血力量很大,龙骨、牡蛎本身能够收涩。黄芪和白术呢?这在补脾健脾,使脾气充足了以后,加强固摄作用。所以实际上黄芪、白术、山茱萸这个同用,体现了脾肾同治了,既考虑固肾,又考虑益气健脾来摄血,通过脾来固摄。后面这五味药,当然芍药它可以照顾到阴血损伤,阴血不足,可以益阴养血,也有酸收特点。棕榈炭、五倍子呢?又是一个专门的收涩药。这个方收涩力量很大,所以通过固涩来止血。海螵蛸、茜草,本身也常用于出血证,但是它们一个特点呢?止血不留瘀,还有一定的化瘀作用。虽然全方反映出一种脾肾兼顾的,而且固涩和补益相结合的,固涩力量很强,而且在固涩止血的同时,又是止血不留瘀血。摄血,固涩摄血和化瘀相结合,所以选用药物上面有这个特点。
       这个方的配伍特点,两个:一个以众多的收涩药,固涩滑脱为主,配伍补气药助固摄为辅,这个意在急则治标,这个方实际上意在急则治标的;第二个呢,固冲汤是用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了少量的有化瘀止血作用的药物,使全方起到血止而不留瘀这个特点,这是这个方配伍的一个用药的一个特点。
       由于脾肾两虚,这种失于固摄这一类出血,它总体属于虚证。这个虚证,出血量较多,色淡质稀,伴随有肾虚、脾虚的基本特点。当然辨证要点有的不一定都全,但是实际上辨证要点抓它的主症以后,再抓证候的基本特点。肾虚的像腰膝酸软,脾虚的这种面白、气短、纳差,这一类结合起来。
       在随证加减方面,它就会有侧重了。比如说阳虚,它其中如果阳虚比较突出,不仅气虚,不仅脾气虚,还脾肾阳气不足,那反映在畏寒更重,畏寒肢冷,脉微,可以重用黄芪和参附汤,因为这种血崩下脱,如果再发展,那就要回阳救脱了。当然这类失血应该说和血热妄行的并不难区别了,血热妄行不能用了。所以在下一个方就是一种固经丸为代表的,那有偏于血热的。
       固经丸
       固经丸也是一个Ⅱ类方了。这个方在过去从二版到五版这段时间那个教材都是以固经丸为主,这是《丹溪心法》上一个方,这张方所反映出来的崩漏证临床很多,它是一种阴虚血热型。阴虚血热型它从本质来讲是个阴虚,当然临床上像这类病人开始可能最早发生,他往往反复发作了,最早发生可以是血热,肝郁,郁到一定时候化火,化火造成肝不藏血,那就出血血色鲜红,也可以量多,或者血色粘稠有块,脉可以弦数,那像这类就是偏重于肝热、血热这个类型。但随着这种血热的出血,伤耗阴血,反过来阴不足就要阴虚火旺,那加重这个热。所以从这个表上看,就是肝肾阴虚引起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这个虚火反过来又加重这个出血。加重出血这个因素,就是说血热、阴虚、出血这三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血热导致出血,出血导致伤阴,进一步阴血不足,阴血不足不能制阳,又加重虚火。所以在这个证候中间,就三个环节了。从它本质上来讲,在中间一个环节它是个阴伤,出血引起阴伤,阴伤加重这种热迫血妄行,加重血热,那血热又导致出血,所以三个环节都要兼顾。那如果说阴血补充有助于阳不亢,阳不亢可以减轻血热,减轻血热可以有助于解除出血,这是回过来这个生理的良性循环了。从表现出来的症状,血色一般有热是深红的,或者紫黑,质地粘稠。像崩漏、月经过多这个出血里,从辨证血色深红,或紫黑,粘稠。
       在治疗方法上,要采取三方面,刚才说针对的三方面的一个结合。《内经》上讲“阴虚阳搏谓之崩”,就反映了就是说阴血不足以后,阳热太过。阴不足阳亢,那是造成血热崩漏的一个基本的机理,所以针对这个,阴虚为本,血热为因,出血为标,这三者造成恶性循环。临床上有些功能性子宫出血比较难治,特别有时控制可以,根治比较难,就这几个方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那这个方体现了固本、澄源、塞流三法并举。历来对这个方的一个分析,认为它考虑了几个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固本是考虑了阴血的损伤,阴血不足是本。这个方义分析图画错了,黄芩跟黄柏在一起,作为臣药了,龟板、芍药是君药,固本是根本的,用龟板和芍药,能够益阴养血,这里很多要炒当然有助于止血,能够益阴养血是治本。黄芩、黄柏,能够清热泻火,炒以后也可以入血分,所以它是澄源。所谓澄源呢?就说出血的原因是血热造成,所以清血分热,它可以使出血原因得到消除。当然这个方里,椿根皮是收涩的,是塞流,塞流就是收敛止血,针对标。这体现了固本、澄源、塞流三法并举。香附在这个方里配伍,一考虑到这个方里基本上都是偏寒性,凉血这类药物,加上收涩的,容易使气机郁滞,而且最好止血不留瘀血,用少量香附,使全方凉而不郁,而且疏通气机,整个使凉而不郁,是这样的配伍。从这个方主要反映出来了一个治疗血热、出血,又是阴伤的这一类的崩漏,总的治法要固本、澄源、塞流,这是比较代表性的这个治法。
       使用的基本依据用于血热证,出血这个血热证了。血色深红,甚至紫黑粘稠,舌红,脉弦数。但实际上临床上要用这个方,还有一些区别。阴血不足啊,这种血热造成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这种虚热程度和肝郁化火,肝郁化火造成血热,都可以导致血热这种结果了,都可以引起出血,到后来,往往两种因素都有。所以在运用方面,清肝泻火的和凉血止血这些药要根据它病程的长短,经常发作到后来实际上可以开始肝火,纯实肝火较少了,所以这个方里一般还增强凉血的药物,当然病程长了以后呢,可以增加收涩了。龙骨、牡蛎、乌贼骨、茜草炭,都增加收涩止血的这个作用。
       固经丸和固冲汤都是治疗临床用于崩漏,月经过多,这个是常用方。首先固冲汤它以虚证为主,而且脾肾不能固摄,这个失固造成,所以漏下的这个血的质地往往清稀,也是可以量多,清稀,伴随有一组脾肾不足的兼证,脾气虚,肾精不足,有这组兼证。固经丸,它是由于血热伤阴,而且血热伤阴以后反过来又加重血热,这样血热迫血妄行产生出血,所以它是一种阴虚、血热、出血这三方面相互影响。所以用药当中,固经丸采取固本、澄源、塞流三法并用。固冲汤呢?它是补脾肾,加强固摄,和收涩止血相结合,而且以收涩为主的,收涩力量很强。这是这两个方它的区别。
       易黄汤
       我们教材里边最后一个固涩剂的方子,易黄汤。易黄汤和前面的完带汤是一对,都是《傅青主女科》里的名方。这个方也反映了傅青主的一些他自己学术理论。实际上简单地看,这个方就是一个既有肾虚,又有湿热下注。在易黄汤里,从傅青主自己书里讲,他认为涉及到任脉,带下是跟带脉有关,但带脉是联络很多方面的脉,就是说横向环绕,纵向经脉它都维系,那和任脉关系密切。带下量多,他认为不管是哪类带下了?都和任脉有关。那任脉是正面纵向的,也出于胞宫,到上面,上达于口了,那就像做气功的了,他要练到小周天是什么,督脉从后向上,环绕到头顶,和任脉,在前面走,交会,口舔上颌,口舔上颌,督脉、任脉相通。傅青主人们传说也是个武术家了,所以对武术、气功这类很通,他就说正常情况下,任脉向上,口中产生很多津液。过去道家们把这个津液看作是华池之水,特别练功时候化生口水会很多,所以像《内经》里讲,小口小口的咽啊,他是指的气功状况下,气功态情况下,所以认为这个津液从任脉向下本身可以精华物质,任脉不是走水的,走气血,特别血的,那这个津液可以化生为血,成为精血的来源,是这样看。那如果任脉亏虚了,湿邪可以下流,在下焦可以郁而化热,或者下焦有火,他说,那湿邪下注直接成为湿热,所以他认为这种湿热不是光湿热带下。易黄汤主要治疗湿热带下,不能光清热利湿止带,还要补任脉。这是他自身理论的特点。当然从临床症状来讲,肾虚主要反应在失固;湿热带下粘稠色黄,其气腥秽,这是带下的特点。而且用易黄汤还是量比较多,是由于肾虚失固,他认为这里反应的肾虚主要是肾虚失固了,对下焦。
       所以理解肾虚是指的失固。对带下这个看法呢,我们这里附了一段《傅青主女科》上的看法。他描述“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他不管是白带、黄带,都和任脉有关,这是他《傅青主女科》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些他主治方剂要跟那个医家他自身理论的特点有关。“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安得而入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口内这个唇齿。这种尽管中医学任脉的运行有这个部位特点,但是这点是过去道家它作为一个,练气功的时候,口舔上颌,不主张吐掉那个唾液,要随着呼吸调息,小小一口口规律性的咽,认为是华池之水天上来,肾精所化,非常有营养的,以往传统都这样看。所以他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这个是化津液本身是一种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啊,“使任脉无热气之绕”,这样“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入于肾矣”,是和气功家们这个说法是一致的。“唯有”,如果下焦有热的话,这个津液向下和热相结就成为湿热了。“唯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而反化湿也”。他说这是不是正常的,不是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那是不是有用的津液,而成没用的水湿。“单治脾何能痊乎”!以往对湿热,脾蕴湿的要清热利湿、清热化湿,往往涉及到对下是个利了,对脾胃有个化,他说“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他这个指导思想来主治这个方,“则庶几”就是有希望了,“方用易黄汤”。这是《傅青主女科》里边有这个方了。
       由这一段话,来说明他这个理论基础。那这个方从用药,对一些药物的功能他有特殊看法。整个固肾止带,清热祛湿。对于清热利湿来讲,燥湿利湿一看很好理解。他用山药,用芡实。对山药来说补脾,润肺补脾固肾。固肾,傅青主还认为提出来它还有其他医案提过,山药擅长于补和涩,收涩,能够补,补脾固肾,又能够收涩。说它特别能够用于补任脉,除了他讲这个,我们就在很多本草书里不是这样提了,后来包括张山雷这些也提到山药对任脉的一个作用,这是他个人一个经验了,一个体会了。因为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所以从这个理论和山药常在固肾起这方面的治疗作用,他就说它能够补任脉。山药和芡实都有补脾作用,都有固涩特点,山药比芡实补性多,收摄固涩小;芡实比山药固涩力量强,补益力量小。但认为这两个相配是常用于补任脉,能够收涩止带,收涩止带,这是他用药的一个经验。配了白果,白果这个药,像李时珍他擅长于用白果治带下,李时珍经常用白果来作为一个治带下组合当中很重要的,认为它能固涩止带。黄柏、车前子,车前子盐水炒,入肾,可以清热燥湿和利湿,那针对湿热带下。所以这个方体现了一个这种补益了,补肾固肾,收涩,所以补涩兼顾,补和涩兼顾。补涩、清利说它四法具备了。从补涩来看,是以涩为主了。那清利、补涩相结合,又是补涩为主了。这是易黄汤,虽然药味少,就成为了治疗湿热带下一个常用方。临床效果这个很好的,当然从傅青主自己讲,他说这个方不管黄带、白带,他都能用,他这样讲,都能用,教你调整加味。但相比完带汤来讲呢,应该说这个方主要用于湿热带下。像这类方,我体会就从它的一个药味来说,起到一种固涩补益、清利结合,你不一定完全抠它那个跟任脉的关系。所以过去易黄汤,过去收完带汤,易黄汤作个附方,不太作正方了。但临床运用的时候,在妇科易黄汤的地位临床运用上不亚于完带汤,而且两个体现出一个是偏湿热的,一个有脾虚结合肝郁的,两个类型不同。那这个运用实际上涉及到固肾了,从带下性质有湿热的,所以这两个应该都有,但是要是从产生这个方本身的理论来看,他那段基于补任脉这个观点,有时候不太好讲,就是说我们中医脏象学说讲的这些理论当中,包括经络学说的,已经没有用这一部分像过去道家的,用到气功理论方面的一些东西。实际上这是在最早的时候《内经》,中医和气功是一家,后来从西汉以后,有些独立出来。所以后来的方书逐渐把那个气功的理论在医书后面,都附在后面,不是作为前头的了。在《内经》时代,可以说气功理论和实践写得很多,所以当时针灸和气功不分的,《灵枢经》很多讲针灸,有说“针经”,里面谈了很多结合到气功的特点,经气循行这一感受很多从气功来的。《素问》里边的提到知人,圣人,贤人,气功态的不同,不同等级的反映,它是这个,后来逐渐地医家们把这个就写在医籍的后面,有些医籍就不写了,到我们近代以来的更少了。而像傅青主这样的医家,他本身在那方面是很熟悉的,所以他结合在医学里头呢,他的书里写到不少这一类的。有很多医家你要看他的这个小生产式,他受影响较多的理论根源,那你要看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他就是宋明理学的,理学就是道学和儒学的结合,所以他讲《内经》的话,他产生一些治法这类,跟过去也有些变化不同了的。所以看到这个都受一些哲学思想影响。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本身受道家影响很深,年青时当了一些年的道士,有老师,有老道士生病了,下山去找医生,可能慢性病,一边治自己也学,最后形成了一代宗师。历史上太多了,就金元四大家为什么说刘河间叫刘守真啊?守真是道家的名称,受道家思想很浓,所以你看他那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原病式》这些书里头,不但有道家理论,还有很多图啊,很多都涉及到这个方面,有人统计过历代的医家了,受哲学思想影响很重。过去说到华佗,那是现在认为有据可查,有这么个人,著作没有了,那是一说他都仙风道骨,他当时五禽戏就受古代那个导引,古代那些那个方士传下来那个影响。葛洪本身是道家的,后来又成为道士,又成为道教创始人。孙思邈叫孙真人,王冰叫启玄子,启玄子道家名称,这类痕迹太多了,一直到上世纪第一年,也算前世纪最后一年,1900年,有人出了一本书,不厚,很不错的,《读医随笔》,周学海的。一打开它,第一篇叫气血精神论。我一打开第一段话叫什么?哎,道家称精气神为三宝,医者从之,他强调整本书第一,“道者,医之流也”。那就是说医源于道,医理源于道。傅青主的很多著作,反映了明显的道家色彩。所以你,他给讲到上面的华池之水啊,可以怎么化生津啊,他怎么来补任脉?你看别的人书里一看就不一样,所以这类书要知道他用药的一些特点。他自己,这些病的治疗跟前人的治法不同,那取其长了。这是易黄汤。我们休息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50《方剂学》第四节:涩精止遗,桑螵蛸散;第五节:固崩...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