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 发表于 2016-5-10 12:18:41

44《方剂学》当归补血汤(续及临证加减)、归脾汤及临证...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gxODc0NA==/v.swf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我们开始上课。上一次讨论到当归补血汤,这个方它治疗血虚阳浮的发热。这个这个方历来也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所以也有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一个代表方,但是比较起来,补中益气汤是正式作为一种代表方的。我们上午提到了血虚为什么发热?了解这个机制,它在于这个方的一个构成,这个方的一种治法,那才能够理解。血虚涉及到气血的一个相互关系,血虚到一定程度,慢性有些消耗性的、或者一次出血量较多的,造成了气血之间阴阳相互维系的关系,这个平衡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气要摄血,血要载气,所以我们常说的“气为血帅”,是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那血液能在脉道里边正常的运行,靠气的裹摄。那血虚之后,一般这个方治疗的几类。一类慢性病引起阴血消耗;或者产后失血;或者疮疡时间长,像脓水流漓这类,它引起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到一定时期,当然也有月经这种情况,像经血过多也可以,造成的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体表,形成一个发热。这个气血关系就有点像,我有个比喻像汽车和司机的关系一样,汽车运行要靠司机开车,气要行血,而司机必须是坐在车上开,又使血要载气。一旦血丧失了,阴血亏虚了,那就气无所附,这个出血,(汽车)翻出去了,司机也就没有地方坐了,由于浮越于外,所以像这类产生症状主要是一个发热,他有一种阴血消耗,或者阴血亏虚的一个病史。从症状来看,古人说它证像白虎,有的说证同白虎。就是说它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候类似于白虎汤证,但不是白虎汤证。它可以有发热,甚至有的还很高,可以有出汗,阳气外浮,可以有发热、出汗,可以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呢,一般是喜欢喝温热的。脉,作为白虎证的脉洪大;那当归补血证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脉按之无力的,洪大而虚,按之无力。所以从现象上看,类似于白虎证。从本质和四诊的体查,它有很大区别。特别这个发热,从我自己就是几十年用当归补血汤例子当中,真正像白虎汤那么高热,我觉得只有一例,所以多数热象并不高,报道里高热这类病例是有的,但是这类的体会当然不是很深。
       这个方里边重用黄芪,在这里为什么重用黄芪?首先血虚证,它有血虚失去濡养这种基本病机,跟当归补血汤证病机不同的。当归补血汤证病机呢?它是血虚以后,血不载气。血失濡养和血不载气在病机上是两个概念,它主要倾向这个方面。那这个方面我们在补充阴血,像当归补血,黄芪固摄浮阳,而且它也能摄血,也能生血,所以黄芪在这个方里作用,它既能补气生血,又能补气摄血,因为它有出血,同时它是固摄浮阳,所以要用它的固摄力量,因此用量较大。原方五倍于当归,它用黄芪多的主要目的是固摄浮阳,同时还有益气摄血这个作用,并不单是生血。你要像后面要讲归脾汤里黄芪,那主要是补气,气血双补,补气以生血,它有这个作用,这两个作用重点不同。所以在当归补血汤方义分析讨论,由此引起了谁作君药?多数认为当然从益气摄血、固摄浮阳角度,应该是以大剂量的黄芪作君药,但是这些年来有些用当归补血汤,黄芪量不是很大,减少黄芪用量,它也说当归补血汤。黄芪量减少这个方不叫当归补血汤,黄芪量减少了的话,那这个方以补气,黄芪补气生血,当归本身是养血的,那这样的结构就应该是当归为君药,补血为主,而不是固摄浮阳为主,所以对这个方还有一个量的一个决定性。这是血虚证为什么重用黄芪?
       至于补气在这个方用黄芪不用人参的意思呢?本身是用黄芪在这里不仅仅补气,固摄,这种固摄力量来讲,黄芪是很突出的。所以从历来用黄芪,它除了补气固摄,过去还认为有活血作用,包括像我们说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这类治血痹,特别唐以前,除了补虚治虚劳,很多利用它活血方面作用。像外科的专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里边十多个地方都用黄芪,一共(用)一百几十个方,用的比例就很高,用在外科疮疡这些里头,除了补气,托里排脓,它很多涉及到一个畅通血脉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里,它(是)双向的,既能固摄,又能整个方和当归同配以后,它可以补而不滞。当然有的说这个方,黄芪偏温,甘温,温燥,在临床使用当中,当然光这两味药,实际我们用还有个配伍,制它的一定的温燥。因为它用量大了以后,容易助热,就像那个十全大补里面配,这类如果吃久了,它会助热。这个方在临床使用呢,这种退这个虚热,有时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出血引起这种阳气外浮的发热,我们过去有一例病人,因为遇到类似这样情况的呢,比较典型发高烧的一例,这例印象很深。当时还是给函授大学的同学上课。函授大学里边有一个班,他夫妇两个都是在卫生系统工作,一个卫生局工作,一个卫校工作,年青人,也是函大的一个班长,这个女学生坚持读书,同时又工作,怀孕以后呢,开始时候(说是)双胞胎,后来是发现三胞胎,所以到成都的第一妇产医院生孩子在那里,当时三胞胎也比较少见了,所以记者也采访,说医院检查一个三胞胎的产妇,医院就动员起来怎么做好这个工作吧!那个记者嘛,当然也打了电话给医院的,每天问情况,因报上已经登了,《成都晚报》登了这个。后来还没到一周的时候,按照常规记者就电话问,你们是不是产妇一周以内都会出院啊,医生说一般都能出院,所以刚到一周,他就没到医院了解,就登了个消息,问那个小孩子顺利不顺利?那有的告诉他是比较顺利,他就登了个“三胞胎平安出院”。说那个三胞胎平安出院呢,其实出不了院,哎,结果那天医院一看,下午晚报一看就说没有出院,你怎么(说)平安出院呢?就跑到医院一了解,产妇发高烧,产后感染。产后感染当然你这新闻登出去怎么办呢?动员家里面,小孩子都很好,很平安,(把)小孩子接回去。你不是说三胞胎平安出院吗?没有写产妇平安出院啊。哦,这就回去了。当然她这个先生就两头忙,那边有小孩子,当时那卫校、卫生局大家都帮着来养这小孩,年青人怎么养呢?也要补助救济,分别的带。这边呢,就在医院里,产妇高烧,情况又不好,所以中西医会诊,那医院有中医科,所以开那个,像由于发烧,一下就到三十九度,三十九度五,这个很高啊,银翘、白虎这一类就用,出汗也多,发烧较高,心烦,面红。但是用了这些清热泻火,同时也考虑一些清热凉血的,我们看那方的话。热呢?热势起伏,下来一些又上去,这样子到一周时候,小孩子走了,她(还)出不了。所以就到学校,至于函授,因为同学嘛,大家就出主意,是不是请学校老师看一看?我们去看的时候,就跟他们中医商量,实际上他们中医科中医也是我们学校过去(的)学生,哎,所以当时想了想,这种里边是不是要结合益气摄血、固摄浮阳这个问题。于是就开了一个方,还是用石膏、丹皮这些,但是和黄芪、当归合用,黄芪量相对多一点,倒还没有到这个五倍。所以当时在这个方里,用黄芪,同时呢也用了芍药这一类的,就像有一点阴柔的啦,黄芪用到二十克,没有敢用到当归的那么多倍。他们医生一看以后呢,因为按医院的规矩,要当地医院医生签字,那里(医生)就说,哎哟,黄芪这么大量,她发烧这么高,这怎么行呢?我们说我们看法呢,她一个血虚阳浮,阳浮火旺,你要清热泻火和益气固摄浮阳相结合,双向调节。有很多病机是对立状况、同时出现,所以后来他们还是不敢签字,我们就走了。结果后来学生呢?他们就自己再拿这个方,因为他们中医科开的方,他们到药房去抓了以后,因为西医的妇产医院,没有专门熬药的,自己熬了送来,所以最后吃的药还是我们开的那个方。吃了药以后,逐渐烧就开始退下来,而且出很多汗,也逐渐控制了。当然这个条件我们观察还是跟中西结合,或者补液了,补液它能一定程度维持你这个温燥药,这个前提要维持营养平衡了。再后来她又一周左右,就出院了,这热势整个控制了以后,休息几天出院了。这个例子,后来他们家属就跟医生说,我们吃的有黄芪的那个方,这个妇产医院它那个中医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所以他们觉得要叫我们怎么都不会(用黄芪),发烧这样高,开这么大量的黄芪。但从那个例子呢,当时因为看这类病也是一些教研室年青老师带教,可能一起在商量看,因为那个年代,我也五十岁不到。所以大家体会临床上这个证,证像白虎,这种特点是有的,但真正遇到这类的情况不多。所以从这个例子,(就)体现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还是存在的。
       这张方李东垣的,在血虚阳浮当中,通过大剂量的补气固摄扶阳,也是一种在甘温除热前提下一种创造,所以这个方病机是血虚阳浮。主症来讲,发热是它的一个主症,发热是个主症。证像白虎,类似于白虎的意思。所以从我们刚才讲到的,它的发热特点一般来说没有白虎汤高,应该是没有白虎汤证那么高。口渴来说,不喜冷饮,口渴喝水量不多,咽干口燥,喝水量不多,但是这个和温、热这一类,这是从原著记载这些都是这个特点了。脉呢?看起来脉大,按之乏力,有这个特点。所以从病机自血虚以后,阴不能维阳,阳无所附,阳气浮越于体表造成的。
       这个方临床上用于像中医外科痈疡肿毒,特别是在化脓时间长,脓水流漓,这时候发生的热,虽不高,但是有很多带有血虚阳浮的这种特点。这个表是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的一种比较,这个当归补血汤证,有的是有汗,有的是无汗,阳气浮越于表,不能固摄,加上热势,这种虚热热势蒸迫,临床可以有汗的,可以有汗,这是我们当时也是在讨论当中一个疑点。
       发热,一方面劳倦内伤,慢性消耗,这种无形消耗可以引起,历来也包括这种无形的消耗,劳倦内伤,引起阴血不足;一类急性大出血,气无所附,可以导致阳气外越,造成发热。这是具体的像脉洪大,脉虚,按之无力,产生的一个机理。所以这里多数伴有汗出,在阳气外浮,机表失固以后,津液外泄造成。
       这个方里的黄芪的作用,历来看法,除了固摄浮阳之外,益气摄血,益气生血,但是主要的是固摄浮阳。如果用来益气生血的话,用不了那么大的量。这两味药如果作为益气生血出发的话,和当归在一起,那一般认为应该当归作为君药。它这个失血用补气方法来是强调,仍然强调固摄,“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有的叫不能自生,或者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从这个角度它也有摄血的作用,益气可以摄血。这是黄芪的作用。
       这个方用量特点,原著要求是黄芪比当归,五比一 。在一些补血的方里,黄芪也可以大于当归,但是大于少一些。当然有很多方里,当归和黄芪用量呢,在它常用量当中都是中等用量,用来补血。因为整个黄芪、当归习惯用量,当归是自身用量范围比较小,当归在临床上,像我们一般作为臣药、佐药这些都是六克以内,所以用量当归是不宜过大的。
       在辨证要点呢?肌热。肌热就是说发热,但不强调这个热非常高。口渴喜温饮,面赤。面赤这一点遇到的病例很突出,面赤。脉大而虚,重按无力。脉可以洪大,重按起来偏虚,无力的。
       因为这类血虚阳浮,妇女经期月经过多,或者产后兼一些外感的发热,头痛,产后本来有血虚,兼外感,那两个因素结合,那更加容易形成头痛发热了。还可以加一些疏散,比较温和,疏散表邪的。在外科疮疡久溃不愈,难以收口,气血两虚又有余毒的,那这个时候加一些清热解毒的,那这时候的黄芪不仅可以治疗这类发热,而且它还有帮助生肌的作用,可以(有)托毒排脓的作用。在遇到出血,在用它来益气摄血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比如收涩的药,龙骨、山茱萸、阿胶这类善于止血的药。
       这种虚热要和阴虚发热,在发热的一些特点、脉象、兼挟证这些方面进行区别。
       这是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代表了一种治法,一类治法,治疗这种血虚发热的,是Ⅰ类方。
       归脾汤
       补血剂当中的第三个方,归脾汤。归脾汤这个方的分类,各个教材和参考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把它放在补血剂,也有放在气血双补里边。因为它实际上脾气虚、心血虚,而脾气虚能够不生血。所以从关键的这个方的一个立足点心脾两虚,补脾为主,加上它还能够益气摄血,治疗脾不统血常用,所以这个放在补血,通过益气来生血代表这种治法方面,补血力量多一些。像过去五版教材,现在这个教材很多都放在(补血剂),上一版之后出来的高级丛书它是放在气血双补的,也有道理。所以历来教材、参考书呢,放在血虚还是气血两虚里并不统一。这个方所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具体来讲是脾气虚和心血虚。脾气虚这是为主的,心血虚主要反映在不能涵养心神,所以心脾两虚它体现治法里边是心脾兼顾,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兼顾,是这个特点,这是主治的第一条。因此在临床表现里边它会有一组基本的脾气不足的表现,比如食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或萎白,舌质淡,这个反映出气虚的特点。那作为心血不足呢,有这种心血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不能涵养心神可以失眠,健忘,这个方是治疗虚性失眠常用的方;作为不能涵养心体可以心悸怔忡,这是心脾两部分最基本的表现。结合起来反映了一种气血两虚,心脾两虚。至于出血证来讲,理论上各种气虚不摄血,以脾气虚为主的这类不摄血都可以使用。但在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所以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类作为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的,可以使用。所以往往出血,血质比较清稀,血色比较暗淡,反复发作,虽然来势不猛,慢性病中间拖时间可以挺长,而且这个方也能用于这种皮下出血紫癜,这类也可以使用。所以在内科、妇科方面这个血证也是经常使用的,它的机理就是通过益气为主,益气来固摄,益气摄血,脾不统血,这是归脾汤证两个主治。这两个主治实际上核心气虚还是个比较突出的,整个这个方补气力量较大,相对养血力量是第二位的,它是通过益气来达到生血的,那气虚以后不固摄才出血,气虚生血不足才血不养心,关系是这样的。所以总体是脾胃气虚,脾气虚,脾失健运,不能化生血液,心血不足,那就造成心神失养、心体失养。脾胃气虚以后呢,脾不统血造成这类出血。
       这个方用药它是益气补血兼顾,应该说益气为主的,用药来说。健脾养心,心脾同治,是健脾比较突出的,所以后来用这个方改造,比如用于脾不统血这一类,可以把这类养心安神的就不用,然后增加一些止血的药物,也体现出这灵活运用当中这个方自身还是以补气为主的。这张方仍然是用那个四君子汤为基础,用来补气加黄芪。加黄芪,人参、黄芪同用,补脾肺之气,增加补气生血的力量,也是四君子汤加黄芪是以往配方当中,补脾肺之气一个常用的组合了。这里茯苓可以改为茯神。后来有些书里载的归脾汤本身用的茯神,原方用的是茯苓。在臣药方面可以看作两组,龙眼肉、当归是补血为主,龙眼肉也能养心;酸枣仁和远志都有酸收,有安神定志的作用,酸枣仁也能养血,养肝血,和远志合用是常用的安神定志,这个组合。所以臣药方面,体现了养血安神为主的。木香这味药,有些方论里谈,认为木香可以去掉,认为木香行气力量较强,一般这个方里少用,用要用;有些认为配木香尤妙,尤其好,是由于全方,像这类方发挥作用呢,应该说疗程比较长,作用慢性疾病,所以用人参、黄芪、白术这类,当归是用时间长,可以有温燥的特点,或者壅滞的特点。所以这个方里用点少量木香来疏通气机,并不是要它来行气止痛。疏通气机主要是全方可以补而不滞,带有通补的特点。生姜、大枣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甘草调和药性,又能帮助人参、黄芪、白术益气补脾。所以这个方体现一种时方了,照顾的面很宽,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了,成为一个常用方了。临床上很多治慢性疾患都用丸剂,所以归脾丸,人参归脾丸,历来这几十年过去药厂传统都生产这个药。
       在配伍方面,体现了一个心脾同治,重点补脾。气血兼顾,我们前面讲了重点补气。心脾同治,治脾为主;气血并补是补气为主。这配伍特点第三个,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使全方补而不滞,这是这个方配伍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运用方面,它心悸失眠,体倦食少,用这两个来反映心脾两虚,心脾同病,气血不足;便血、崩漏是反映的出血,气虚不摄血的出血;舌淡,脉细弱是反映出一般的气血不足的佐证。
       临床运用,这里提供了一些关于血证的一个常用的配伍药物。因为崩漏偏寒的,气虚基础上阳气不足偏寒证,那就要增加温涩的力量,所以炮姜炭、艾叶炭,都偏温,有温涩,增加这种温涩止血的作用。偏热的,要用寒凉凉涩的方法,加生地炭、棕榈炭以及阿胶珠是既能养血,又能止血的,用阿胶。阿胶这个炒珠,它可以少滋腻。至于像血小板减少这种紫癜、皮下出血,可以加紫草、仙鹤草一类,这类既能够凉血,或者收涩止血,又不留瘀。民间的,或者想办法,大枣、花生衣也是常用来止血的。至于再障很多都涉及到肾,要用除了阿胶可以滋肾,同时能止血,肉苁蓉、补骨脂这类都涉及到,往往用来温肾,增加温肾补精的作用。
       这里谈到出血,当然归脾汤仅仅是中医常用治疗失血,治疗心脾两虚,治疗血虚证的一个方,只能说是治疗血虚证一个方面。所以从血液的生化来讲,应该说是涉及到多个方面,临床上不能够遇到血虚(就用它),归脾汤是用得多,也不能说是绝大多数都去用它。你看,整个血虚的治法来讲,涉及到血的,中医对血的生化的认识。除了我们前面直接补血,以四物汤为主的这类并不是典型的补血方法,像归脾汤这类益气补血的是用得比较广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补肾的、填精补髓的方法也是用得较多的,而且针对的这类血虚证呢,在临床相对难治一些,像再障一类的,那更复杂。这一类在《内经》里,它已经讲到一些,这个精,肾精肝血转化,精血同源,它认为一个血液的完整生化过程,五脏都涉及到;认为脾肺是生血的一种基础物质,形成一个基础物质。如果脾肺气虚,气不生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受气取汁,脾肺这生化来源了,那这个不足,当然会血虚,那这类用健脾益气生血方法。另外它认为还一个,这些材料是在哪里变成血的?“奉心化赤”。这个心是哪里的心?所以过去实际上按照《内经》的有个描述,“血者神气也”。而且这一基础物质运行要经过从大的经脉到络脉到孙脉,通过节之交,气血论里边说通过节之交,通过气穴,穴位都是在关节交会地方很多,它就是节之交,进入骨髓。骨髓里边呢,它把先后天的东西结合起来,“五谷之津液”,那是后天脾肺产生的基础物质,“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下流于阴股反映出在肾。那就是说最后有个肾藏的精和脾肺的以五谷津液提法这个代表结合在一起,“内渗(入)于骨空”。所以像《内经》里谈这个过程,就是说以这对基本物质,应该说是脾肺肾,先后天生化系统提供的。而这火呢?很多医家认为“奉心化(赤)”,是心,这火是命门之火,热力来源。由此产生了治疗血虚,特别像再障一类比较困难的,要涉及到温肾阳的方法,要涉及到填精补髓的方法,要涉及到疏通肝血,肝藏血,肝调节系统,这些材料不能正常运输,也就不能够奉心化赤,所以涉及到活血以生血,活血化瘀,这样的生血方法。那都是近几十年来研究再障治法里对治法的功效扩展,就形成了一些治法类型。所以实际上这个,我看那个很多文章没有整理过《内经》,里边还有一种血液生化的一个比较复杂的机理,涉及到各脏,如果针对这一环节可以开拓一些新的综合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个意思说明这归脾汤能够治疗血虚,治疗的一类就是说,它本身按治疗的一类血虚产生的物质基础不足,治疗以脾胃为中心,这个方法。至于用归脾汤治疗的脾不统血呢,我们在运用这类方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就是说脾不统血和肝不藏血之间的一个辩证关系。有些顽固病人,你光是用这个脾不统血角度去还不见得(好),好好坏坏不能彻底收工,所以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灵感,或者不得已而为之才采取的这个,它针对脾不统血的治法和针对肝不藏血的治法结合起来。所以有过这样的病例,一个高中,女生,不断地牙龈出血六年,家里也说不清哪天开始?就说那段时间老感冒,老感冒,后来就牙龈出血。牙龈出血量挺多,因为白天顺着流就咽下去,晚上睡觉就流出来,和口水流出来形成那个,被头上就淡红的一片,就到处找医生看,好一些,但是经常流,还是流,量少了,颜色淡,当然因为有很多口水和在一起,所以每次看,他们也有很多处方看过了,所以当时请下面他们问那个实习医院的医生分一下,以那些处方,当地的、地区的、省里的,有哪些?一般都是当时开的处方,像归脾(汤)这类用得很多,归脾汤,完整的归脾汤,或者结合归脾丸,很多,黄土汤还少,凉血方面的,连十灰散这类都用过。所以对于像那个清热凉血一类的是考虑的肝不藏血,像归脾汤、黄土汤一类的是考虑的脾不统血,两个看起来用药一个温,一个凉。从作用的治法机理相差很大,但是看那方堆在那一起,就这两大用法,中间加一些收涩止血,兼一些收涩止血。所以像这类病人,当然长期由于失血,经常头昏,记忆力各方面都受影响,面色、口唇、舌质颜色都偏淡了。那一看这个,首先考虑肯定是归脾汤,但是大家坐下来想,因为当时病案有些当面要讨论了。我说你们用了那么多归脾汤了,好好坏坏解决不了,我再开个归脾汤,我可能就有效,也不会持久,还是走老路。那就想什么?要想个新路子,想个新路子就考虑这个,但自己脑子里在想了,考虑这个脾不统血基础上,可不可能包括肝不藏血的这个继发病机。脾不统血,长期的失血,阴血不足,肝藏血也会不足,肝藏血不足,那它的阴阳失去平衡,肝这个脏特别强调阴阳平衡,那失去平衡就会造成肝旺,那这个时候,疏泄太过,整体的脾不统血基础上产生内含有继发肝不藏血的因素。所以当时我就想,我就随便说,我说把这两类方结合起来行不行?讲了这个以后,就是讨论到这两个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关系。那要弄一个涉及到凉血止血方的话呢,应该怎么想呢?我过去很喜欢用这个像治便血的槐花散这类配伍,配得相当好,不是单纯的凉血,在止血方面,又结合到像调气,结合到这种疏风实际上疏肝的意思,这样子,荆芥。所以后来我就说,这样子,我也不说用什么方?我说几个药,前面开归脾汤,龙眼肉、枣仁这类可以不要,换几个药,养心安神不要,就加什么呢?白茅根、侧柏叶、荆芥、枳壳,他一听,有点像这个,我说先写上,凑的方,不是个方,为什么?如果说他们一看告诉她槐花散里把那个,当然不是槐花散加减方了,是另组新方了,但思路是用的槐花散里边的槐花换成白茅根,适合于治上,小量的枳壳,它有一些降气作用,你上部在出血,你降气,也可以向下引血下行。哎,那不教他们说,为了我怕你们说这是槐花散结构,按那个学生的家长,他们说这治便血用来治这个,本来牙龈出血,怎么用治便血的药呢?结果用这个方,后来都是当地医院的医生观察了。因为我们在那里一两个礼拜,吃了后来比较好,她能够达到还有出血现象,但是就是不天天有了,早上起来有的时候被子比较干净了,明显比那个少,而且有时候看起来,牙龈那里出来淡红色有一层,流出来明显少,就继续用这个,后来当然阿胶,什么也都加进去了,以后一共用了半年多,基本上控制,体质差一些,最终大概是一年,最后来平时调理还是归脾丸这一类,但控制的那一段是配了凉血止血的。所以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两者应该说中医的很多基础病机,看起来对立的,它可以彼此有继发,就要用前面讲的对月经机制里边闭藏疏泄的关系,像滑胎治法里你是抓闭藏问题,还是抓它是疏泄太过的问题呢?这也就是说不能把这一最基础病机看作病人得的,都是单打一这样来治疗,有些是比较复杂的。后面涉及到像这一类的双向调节的方法来说,很多方里都体现到的。但这个学生后来是怎么知道她一直比较好了呢?那是大概一年后,写信来,说现在读书也正常,生活也正常,基本不出血,很感谢,而且由此喜欢中医,因为那时候高中要毕业,还有一年高中毕业,她说我想考中医学院,能不能跟着学中医,当然后来我们回了信,现在都是要高考统一的,你分数只要够了呢,那绝对可以,也收你了,分数不够,我们也不能跟师学徒带徒弟,回答了,后来,因为那个县里有我们的教学医院,她经常要去开药了,就听说考试没考上,那当然后来就中断联系了。因为这类方法呢,医院后来凉血止血和益气摄血组成一个协定处方的观察,以这种益气摄血为主,凉血止血、收摄止血为辅,构成一个方,用于出血日久,反复不愈的,这个他们一直有些就在用这个方法了。
       归脾汤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休息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44《方剂学》当归补血汤(续及临证加减)、归脾汤及临证...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