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方剂学》桂枝汤(续),麻黄汤与桂枝汤比较和临证加...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Q2OTc4MA==/v.swf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次谈到了桂枝汤的主治证候分析和桂枝汤的功用以及方解,也谈到了桂枝汤证这种产生的病汗,和服桂枝汤以后,通过这个药汗祛邪调正这个机理,和病汗、药汗的临床区别。
下面我们再讨论桂枝汤,我们谈到它典型意义的时候,曾经谈到过它是一种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这种基本结构的代表方剂,所以徐彬曾经讲过外证得之,它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够化气调阴阳。这个体现在哪些方面?因为理解了这一方面,才能理解它群方之冠,它调正,双向调节这些道理。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个方面呢,从张仲景对桂枝汤治疗这种自汗的不同应用来体会,我们说桂枝汤是一种伤寒中风,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是以伤风邪为主,风寒当中以伤风为主的,外感病兼有营卫不和的这种自汗,这种自汗用桂枝汤来治。张仲景应用它治疗发热、自汗,在内科杂病中间出现的,它是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营卫不和也,是卫气不和了,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段话,仲景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病人脏无它病,没有其他方面的病,就是出汗和发热,时发热,自汗出,它是定时,每天在一定时间一阵子热,又出汗,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说明可以有好几天,形成一种规律性。他说原因是卫气不和,卫气不和营气相和,不能固护营阴,这样子。他说先其时发汗则愈,先其时就是说,本来这个时候,每天在这个时间有一阵热,出汗,那提前一个时辰,我们现在说是两小时左右,提前时辰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可以用桂枝汤。这个呢,过去我们在临床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了,我们教研室有个年轻老师,现在本人也在北京了,他一个舅舅得了胃肠炎,一般西医治疗,年龄六十左右要补液了,补液以后胃肠炎改善,逐渐在好,住了几天医院,结果产生了一个时发热自出汗而不愈者,每天下午四点钟前后一阵子出汗,发烧并不高,燥热,出汗,第二天又来了。由于出汗量还比较多,那又要给他补液,又要给他补液呢,他第二天下午还出(汗)。连续到第三天了,加上前面这胃肠炎快一周了,我们那个年轻老师去看了以后就跟医生说,医生说你(是)中医学院的,请你们老师看看好了。省医院和我们学校比较近,相互关系也比较好,经常有会诊。去看以后呢,我跟他说这个人倒是有点照书上得病了,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就用桂枝汤。用桂枝汤前后总共两剂,不出(汗)了,也就出院了。所以这个用法它没有表证啊,不是治疗表证的,是调和内在的气血阴阳,也包括体表的营卫,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阳可以固护阴啊。
但张仲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这一段呢,它是讲的病人脏无它病,前面我们讲了一条是时发热自汗出,这个发热都不发,就是自汗,既无表,也无其他内证,就是自汗,这个自汗是营卫不和,我再发汗,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还是用桂枝汤。说明他用桂枝汤不一定解表,不一定有表证。从仲景用的这个方面来看,从这点归纳,前面《伤寒》诸家从这点归纳,说它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从第二个方面来讲,桂枝汤,桂枝、芍药这种基本结构体现在外调和营卫,对内调和阴阳,体现在仲景方子里头,五脏的、各经的阴阳并调方子。你比如我们后面涉及到小建中汤,脾胃阴阳不和,还是一个桂枝汤桂枝、芍药基本结构。又比如说炙甘草汤,心的阴阳两虚、气血两虚,它思路上还是桂枝汤结构,由于心,心胸问题,所以芍药虽然说不太适宜,它用的两组药仍然是阴阳双向调节,仍然是阴阳双向调节,这个方仍然是用桂枝汤基本架构在内,尽管像阿胶、麦冬、地黄,这个来代替芍药来调和,因为它作为脉结代、心动悸,心胸(用)芍药酸收不宜,胸满不是要去芍药嘛,仲景加减里面。但是总体阴阳双向调节还是这个架构,包括当归四逆汤,寒伤厥阴可以用,包括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涉及到心。所以它用桂枝汤作为阴阳双向调节方法,五脏阴阳都能调,所以说它这个方,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是指的桂枝汤产生的平衡阴阳两方面这种思想。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这种思想广泛用于内科杂病中,它不仅仅是在解表,因此有些人把桂枝汤放在和法。放在和法里头,和法含义就广,调和营卫,不仅仅是在解表。这是我们谈到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也是在学习当中要理解的一个,对这个方全面理解的一个重点,但初学时候也是个疑点。
下面类方比较,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它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个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他的还有,像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证,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这是在这两个方比较方面应该掌握的这个提纲,掌握的这个主要思路。
在随证加减方面,它是个风寒,还是风寒范围,但是作为寒来说,并不重,以中风,风邪为主,所以如果寒重如何。它既然有表虚,如果体质虚很明显,怎么样?它这个兼证主要反映在自汗。如果兼有咳嗽怎么样,所以在基本的桂枝汤证基础上加减,这几个方面是经常考虑的。风寒较重,可以用防风、荆芥、豆豉这一类,在辛温当中,比较辛而微温,或者辛温当中不太燥的来结合使用。这种配伍的方法,唐到宋这一段(时期),很多开始用荆芥防风、羌活防风这类跟桂枝去相配伍,体现出一点,就是仲景方到了唐宋,特别是宋以后,唐开始,这个新的时代以后,配伍好多基本结构在变化。后面有一些我们会,讲到九味羌活汤会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在这个风寒较重还是用,为什么不加麻黄呢?桂枝汤证本身有汗啊,有汗不能用麻黄,所以荆芥、防风、豆豉这类应该说是在辛温发表药中间,荆芥、淡豆豉都辛而微温,它有一定发散力,但是不温燥,防风又是风中之润剂,所以都是有选择的。
体质素虚,这里就要注意一个问题了,前面讲到表虚自汗,单纯的桂枝汤证的表虚自汗和后面益气固表方,像玉屏风散这类表虚自汗不同。玉屏风散证主治里面有明显的,应该有明显的气虚见症,有一定的气虚见症,气虚是基本表现,平时比如神疲乏力,面色痿白或痿黄,可以呼吸气短,有脾肺气虚的基本一些表现,同时突出表现在自汗上。但桂枝汤用在出汗,或者兼表证,营卫不和这个桂枝汤证本证的出汗,或者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或者病常自汗出者,都没有反映有基础气虚见症,这是临床在区别使用时候的标志。如果有明显的气虚见症,那就玉屏风散这一类为主来加减配伍。玉屏风散也是基础方。没有那一类的情况,那这类自汗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这是都是对自汗临床使用的一种不同。所以这类指的体质如果素来有些虚,它主要是气虚,那就是结合了一定的表虚不固。表虚不固,那我们用这种,当然这个一般气虚不是很重,很重的不是选用这个方,那种桂枝汤可以加黄芪。当然现在桂枝汤加黄芪以后,它可以通过固表治疗其它一些病证,比如讲,很多过敏性的皮肤病,有过敏特点的,这个经常桂枝汤加黄芪作为基本的方,也有,它既能够有散风作用,它又能够固摄,固表作用。兼有咳喘,那就用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了,桔梗的开宣,苏子的降,杏仁也能利肺止咳,这类也常见的,比较平和的一些加减使用的药物供参考。
这个方辨证要点是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仍然把握的是主证,加佐证。在使用当中,一般表实无汗是不用的。而且桂枝汤证的后面,《伤寒论》上提到的生冷、粘腻、肉、面、五辛、臭恶这类,总不外乎一种带刺激性的,生冷伤脾胃,或者粘滞秽恶,秽浊,粘滞的秽浊的这类,不利于祛邪。同时,在《伤寒论》里桂枝汤的服法里面,当然这个我们一般把它认为是外感病,特别是外感风寒,一个通则,使用的通则,通则就是说普遍应该这样应用。我们在讲到汗法的时候注意里也讲过,密切观察,适度而止。这点现在也是要注意的,不说你病人抓了几付(药),全吃完,严格地讲,一付一付吃了,要密切观察,适度而止。
在附方里面,主要的主证不变基础上,附方,这个系列方,这里面桂枝加葛根汤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作为主要的,也体会仲景用药加味的特点。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风寒客于太阳经输,项背,同时主证是营卫不和的,营卫不和就桂枝汤证在,兼有风寒客于太阳经输以后,造成包括阳气、阴津不能够布散。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精则养神,柔则养精。阳气被风寒、风邪损伤,那就作为卫阳,它不能够按照中医理论,柔则养精,不能够养精了,这样经输就不利,津液不能布散,这样造成,经输不利,仲景说项背强几几。上节课我们提到的,项背强而不舒,桂枝汤证仍在,这个时候加葛根。葛根两个意义,它一个可以升发清阳,有升发清阳的作用,一个可以舒筋,它是一个能够升津的药物,随着升发,升津液可以舒筋,舒缓经脉,舒缓经脉,升发清阳,舒缓经脉,它能够改善,有助于改善这个项背强几几,仲景不管在葛根汤里,表实证和这个桂枝加葛根汤表虚证加太阳经输不利的都用葛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我们前面提到过,历来看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桂枝汤证,又有喘家作,慢性咳喘病在发作,得了桂枝汤证要加厚朴、杏子两相兼顾;另外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本身是桂枝汤证,但这个人宿疾,过去历来有这种咳喘病的,叫喘家,历来有这类病的,他得了桂枝汤证以后开桂枝汤加点厚朴、杏子,照顾他的以往有原发病的一些因素。是这样的使用,有两个意思。
九味羌活汤
下面我们讨论第三个方,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我有时候把它看作一张有代表性的划时代的方剂,是很重要的。这个方学习的典型性意义,首先第一个,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代表方。这个时代开始,张元素为代表这个时代,但这个时代,包括宋,宋、金这个是南北对峙的,到元,大概这个时代逐渐形成固定下来,形成了治疗外感风寒里面的羌防剂为主流的一个治法,于是历史上就经方派的麻桂剂为主代表治疗,以及时方派羌防剂为主的一种治疗,组成了两个大流派。这是它的第一个意义,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这个方是个代表方。第二个,它体现了分经论治理论,从方的角度体现分经论治理论,它是个代表方,最典型的代表方,而分经论治的理论就张元素提出来,它最早用的,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张元素提出来的,而这个方又是他制定的。到现在来说呢,我们找到这个方子(的)出处是从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面找到的,所以到现在这个方究竟最早用在哪个书里,这件事还是个“此事难知”。王好古是张元素的学生,也是再传学生,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面注清楚这是张元素方,张元素的方剂,里面记录了一些张元素的观点,谈的用法。过去都是称张元素叫易老,易水学派的祖师爷。所以从出处来讲,目前一直是确定把它作为张元素方,见于他学生的学生,王好古的书里,《此事难知》里。
从这个方的主证病机分析来说,和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有两个不同。我们前面不是讲到麻黄汤它有个典型意义吗?伤寒正局最标准的风寒表实证,你学到其他风寒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证作为参照,比较,这样来掌握,利用这种典型意义了。既然这又说到外感风寒湿邪,而这类的风寒仍然是表实,九味羌活汤的风寒性质上仍然是表实证,所以恶寒发热,无汗,这个是都有的,由于风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滞,营阴郁滞不通,可以头项强痛。但所不同的,现在这个风寒是夹湿的,那就和纯感风寒的麻黄汤证不同了,它是夹湿的,所以它这种疼痛带有酸楚疼痛的特点,酸楚疼痛,当然也包括了临床上沉重,沉重也是湿证的特点,可以头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这都是夹湿的特点,所以从这个病机的主证方面,病机主要方面,它是一种风寒夹湿和麻黄汤证的纯属风寒是不同的。第一个区别,主证分析当中内有蕴热,内有蕴热就有一点像麻黄汤证配套的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里有蕴热。外来风寒湿邪也可以入里化热,风寒湿邪在表仍然存在,里热开始产生,那是寒包火,表里同病,这也符合风寒证为主的这类证候发展的一些方向,所以你看,从麻黄到大青龙这里呢,这个外感风热湿也有发热,内热。当然这个方应用当中有内热、没内热也都可以用,调整药味、药量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原书、原方主治是外来风寒湿邪,内有郁热的,内有这个热反映在口苦微渴。我们说过,口苦、口渴都是内热早期发生的一些标志,正常的人你体内有些化热因素的话,就会口苦口渴。晚上开两个夜车都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开始口苦。夏天心烦口苦口渴这是常见的。所以内热开始出现,但要说明这个还是一种(兼证),主要证候还是外感风寒湿邪为主,这是一种兼证,还属于兼证,它不是属于这种用和法的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不是这个,仍然有(风寒湿)绝对为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从舌象、脉象来说,也可以从麻黄汤证的典型证候来比较,从脉浮来说,一样啦,从寒邪来说,当然没有以风寒为主的,那是重,在临床有时候可以有紧脉,但是很多时候不一定有紧脉,苔白和微黄是动态地反映了内热的程度,因为作为从表证一般不影响整体气化的,舌质、舌苔不变,都是苔是薄白的,舌淡红,前面讲到桂枝汤讲到麻黄汤都是这个。如果说内热开始产生,随着这个苔就要发黄,苔黄越重,内热越重,苔白或者微黄是动态地反映一种你这个入里的一个程度,入里没入里,入里较浅这种程度。从它的主治证候这个病机分析来看,它有一种动态思想,整体是外感风寒湿,和麻黄汤证不同,而且里热开始产生。
针对这个情况,治法要表里兼顾,主要的要发散风寒湿邪,这个用发汗祛湿来归纳它。当然我们有的时候用这种,表示功效和治法的名词有一定规律性,谈到发汗,针对风寒才用发汗,针对风寒,发散风寒或者发汗解表,那是针对风寒。如果说发汗量小一点,或有的层次虽然深一点,用它透,由里向外透,往往叫解肌,葛根啊,包括石膏的透热都是解肌,桂枝有解肌发表。发汗在这里是发散风寒的意思,通过出汗发散风寒,祛湿的意思呢,这个风寒是夹湿的,那合起来就是发散风寒湿邪。当然也有习惯,很多我们的文字像这个功效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好像也有一点形而上学,你写个发散风寒湿邪兼清里热,似乎就没有四个、四个那么四平八稳,也就是从文字特点中医里有一些这个(用法),实际上你换个发散风寒湿邪兼清里热,一回事,这发汗祛湿的意思告诉你风寒夹湿,是风寒湿了。
从方义分析来讲,这个方君药呢,九味羌活汤以羌活为君。羌活从汉,经过唐,到了宋金这个时代,羌活用得越来越多了。羌活在张仲景时代,东汉,《神农本草经》也是东汉,拿《神农本草经》一看,羌活、独活不分的,它主要名字叫独活,异名羌活,又叫羌活,说明羌活、独活那个时候都不分。用没用呢,汉代用羌活的就找不到,张仲景一次都没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一次都没有用,我们经常是羌防,羌防。防风张仲景只用过5趟,你比比桂枝用了70多次,323个方里用70多次,比例大不大?他用这个麻黄的10多个方,用这个防风5个方,而全部在《金匮要略》,《伤寒论》没有。《伤寒论》是六经辨证,寒邪侵犯人体的浅深轻重不同层次,由热转寒,由实转虚这种过程来定位。而《金匮要略》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金匮要略》内伤杂病,有的说古典内科学,这里面不光薯蓣丸,就桂枝芍药知母汤防风,它有这个散风用法,多数还都是治内证,竹叶汤、鳖甲煎丸、薯蓣丸,这些里面有防风,这些哪些用来治感冒呢?哪些用来是发散风寒湿了?所以从这个羌活的用法来讲,唐开始用,宋多了,后来走向羌防剂的时代,羌活很多了,很多方了,所以用它发散风寒湿邪止痛,作为君药,那现在你说不稀奇了,所以我们觉得要用客观的历史观点看。羌活临床常用,很好的一味药。不是说张仲景用药把什么中药全都用过了,都认识到了,那个时代能达到那个水平,特别很多基础结构后世很多都不及,同样,用一分为二观点来看,后世发展也不能不承认,羌防剂的出现。所以羌活它的发散跟麻桂不同,它不但针对风寒,还针对湿邪,能够风寒能够除湿,能够擅长止痛。现在临床上很多外感疼痛这些,我们可以说用羌活这类要多于桂枝一类,麻黄不用来止痛的。这是一个这个方里用药的一个跟麻桂剂所不同的特长,这个还可以兼顾湿邪,止痛较突出。
臣药里面呢,用防风、苍术。防风是风中之润剂,这类认识都是到唐宋这个阶段逐渐认识的,风中之润剂,它归经可以归肺经,用(于)表证,肝经、脾经,是用它散肝疏脾这种方法,过去用得还少,作为风药治外风来说,唐到宋,宋金这个时候用很多了。认为它呢,从归经,刚才说的,肺经,可以(归)肝经、脾经,有的说得很宽,这个风药走十二经。又把它叫风药之卒徒。卒徒,小卒子的卒,徒弟的徒。小卒子、徒弟都是地位比较低的,卒徒的意思是什么?又能干又听话,疗效又挺好,又听话,副作用小。风药多燥,防风是风中之润剂,又不燥,所以内证、外证它都可以用。对肝它可以散肝。脾呢,它既能祛表湿,也能祛内湿,又能疏脾。实际上是什么?针对湿困脾土这种提法,舒展,它能燥湿,内外之湿兼顾了,在这里当然侧重点在祛风除湿,散外湿,也能够止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和苍术相配呢,苍术也是这个表里兼顾的,和白术区别,它也能发散,也有发汗作用,发汗除湿,同是它又善于祛太阴寒湿,是指的运脾燥湿,运脾燥湿力量较强,苍术是比较燥的。这样两个药结合起来,协助君药,加强君药羌活的发散风寒湿邪作用,增强止痛作用,针对主病主证。
佐药用了细辛、白芷、川芎,这三味药除湿作用不是很强,发散风寒,特别在止痛上非常突出,特别止痛上非常突出,所以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宣痹止痛就是说,你风寒之邪阻滞了,风寒湿邪阻滞了,不通则痛引起的气血痹阻疼痛。这个痹不是仅仅指痹证,痹阻的疼痛,因为它可以发散。这三味结合里面可以看得出来,等于说除了散寒之外,它也有行气活血止痛,川芎本身可以活血行气,也体现一种治风先治血,治风、调血相结合。这些理论都是到金元逐渐形成,以后再应用得多的了。
佐药第二组,生地和黄芩。生地擅长于清泄里热,还有生津润燥(作用)。这又看到润燥问题,防止前面的羌活、苍术、白芷、细辛、川芎这些都属于温燥之品。虽然防风也是辛温的,少燥一点,毕竟风药容易性燥,其性多燥。生地既能够清里热,又能够注意到防止温燥。里热伤津呢,口渴,或者口微渴,它也能生津止渴,针对主要这个兼证。但在这里,由于比例上一般把生地、黄芩当作佐药,比例风寒湿为主,而且在没有内热情况下,生地、黄芩也能用,这个时候它们的作用是用来制约那些辛温燥的药,防止过于温燥。黄芩呢,我们说黄芩清热,三黄中间它擅长于清上焦之热,或者肝胆湿热。所谓上焦这个病位概念,也包括这种在表里之间,入里的初期,最浅,里之表,所以小柴胡汤会把它看作清半里之热。内热发生的初期,首先很多配伍先用黄芩。较浅的热邪,但已经涉及到里热,马上就用黄芩,所以它能清肝胆,或者内热的初期,治疗口苦。这样生地、黄芩相配,总的作用两方面,有内热可以清泄内热,没有内热呢,防止辛温燥烈的药燥热伤津,两个作用,就看这个方里边内热的程度,内热明显,量稍微大一点。内热没有能不能用?小量,仅仅起佐制药的作用,而不兼佐助药的含义,这是灵活应用的。所以一般主张这个方里辛温的药物较多,用一些生地、黄芩,有没有热都有好处。佐制药。
作为使药是甘草,甘草在其中能够调和、缓和药性,避免过于辛温燥烈也容易伤津,保护胃气,而且寒热两组药,它可以调和寒热,所以说它调和诸药。
方义分析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从方义分析归纳出它的特点,我们休息一下,下一节课再讨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