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集《中医诊断学》病、症、证的关系,发展状况、学习...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05762/Ob/0/sid/XMTU2MTI4MDE2NA==/v.swf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如下:
开始上课了,下面我们要讲一下病、症、证的关系。刚才已经讲到了,要把它重复一下。一个是“症”,中医我们说诊断可以说这一辈子就是三个字:症、病、证这三个字。症也叫做症状,实际上我们现在又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症状,一部分叫体征。“症”字中医历来就有,这个“征”字中医历来也有,但是把它称为症状、体征,这就是结合了西医的才这样提的。症状是讲的什么呢?我们给它下定义的时候,一般是讲病人主观体会的痛苦或者不适,病人自己能够体会到的,头晕、耳鸣、恶心、胸闷,像这些,只有病人才能体会得到,哎呀,我现在头好晕,大家知道我这样头晕吗?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的,我现在胸闷很厉害。体征是讲的医生,当然病人自己也可以发现的异常的改变。比如说舌苔黄,脉数,脉涩,面色苍白,医生、病人、其他的人可以发现的这种病理改变叫做体征。由于有的症状,有的表现,它既是病人自觉的感觉,也是别人能看得到的,所以我们又把症状和体征笼统的合在一起。比如说咳嗽,咳嗽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吧,别人也知道他咳嗽,别人也看到了,说你这个咳嗽是症状还是体征呢?可以说它既是症状,也是体征。因此我们在症状和体征上不严格的区分,笼统的称为症状,简称为症。这些症状、体征,这个症,它只是疾病的现象,不是本质,是现象。头晕,它是什么问题?光是一个头晕,什么东西也说明不了,只知道病在头上面。胸闷,胸部有病,不知道什么问题。所以它是一个现象,不是本质。但是这个症状,是病证的一种客观反映,你有了什么病,你生了什么病,你怎么知道?医生怎么知道的?怎么说它是什么证?为什么说它是这一个病?根据的什么?是根据的症状。所以它是病和证的客观反映,是辨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三句话,一个是现象;第二个是客观反映;第三个是依据,症在这里是这样一个意思。什么是言字旁的证?实际上古代这个证和现在的症,这两个证(症)都是没有严格区别的。时间关系,我们不详细讲这个问题。已经讲过,证是讲疾病中机体动态反应的阶段性病理本质。病和证不相同的地方,这个证是讲的机体的一种整体反映状态,一个阶段的,当前这个阶段存在一个什么反映状态,全身是什么反映状态,它是由病位和病性等证素决定的。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证素”,这个概念是2003年2月28号确定下来的新的概念。证素,什么是证素?就是讲的病位和病性,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这是病位吧。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饮、风、寒、暑、湿、燥、火,这是病性。这些病位和病性,它是构成证的要素。我们说肝胆湿热证,由哪几个证素构成的?病位的肝和胆,病性的湿和热,所以肝、胆、湿、热这四个证素构成了一个证名。那么膀胱湿热是膀胱的病位加上湿、热;小肠湿热是小肠的病位加上湿、热;脾肾阳虚是阳虚加上脾、肾,那么,脾、肾、阳虚是病位、病性,它都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所以叫做证素。什么叫证素?构成证的基本要素。就像我们的物质,各种物质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从化学上来说就是各种元素构成的。氢、氧、钠,就是氢氧化钠,我们把它叫什么?化学元素。我们现在辨证的这个素,叫什么?叫做证素,就是病位和病性,是当前阶段的一种病理本质。那么病是什么呢?刚才已经讲过,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病和证两个,一个是当前阶段的,一个是全过程的;一个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一个是讲的它的特点和规律,它的角度不一样。因此,病里面,一个病存在着若干个证,一个证可以见于若干种病,因此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同证不同,或者是证同病不同,有这样的不同概念。我讲的广义的疾病,自然就包括了症、病、证,都包括在内。这是我们讲的第一大问题。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第二大问题,诊断的原理。中医为什么能够诊出疾病来?为什么能够辨出病情来?诊断的原理。中医诊断的原理,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过程里面存在着因果的关系。痰饮停滞,可以导致气滞,气滞以后又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以后又可以导致阳虚,它也可以有一个因果的过程,“局部”和整体的病理是相关的,是建立在这么一些整体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讲,中医诊断学它有基本理论,什么基本理论?这些都是它的基本理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各种病因、邪正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疾病的过程存在着因果的转化,因果关系,局部和整体不可分割,这样的基本理论。最主要的,要讲清中医诊断的原理,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的这一段话,它代表了中医的诊断基本原理。为什么说“以我知彼”?就是毛主席讲的“知己知彼”的意思,“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从外面可以推测到内部。“以观过与不及之理”,看这个是超过了还是正常的,观察它是正常的,是超过了的,还是亏虚了的?超过、不及。“见微得过”,见一些微细的变化,能够知道它出现什么问题。“用之不殆”,至于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认识疾病,是不会有错的。那么这一段话,实际上是把我们中医诊断学,大家都熟悉,我们中医诊断学有三大原理,讲了三个:一个是从外看内,以表知里是不是从外看内?“见微得过”,是不是“见微知著”?这个“观过与不及”是不是要进行对比?“揆度奇恒”,三句话吧。从外看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这三句话是不是包括了这三个意思?揆度奇恒,从外看内,这个是见微知著吧?所以最有典型的是三句话。把它具体分解来说,是三个意思。一个就是司外揣内,就是从外面知道内面,“司外”是通过观察外部的病理现象,叫做“司外”,“揣内”就是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通过外部的病理现象,来推测内脏的病理变化,从外可以知道内。当然,反过来我们说,知道了内部,我们知道了内部有什么病理变化以后,可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症状啊?我知道这病人有肾虚,肾虚他为什么会出现耳鸣?当然就可以解释这个症状了。肾虚为什么会出现腰痛?所以可以解释,就是知其内就可以解释他显现于外部的症状。知道了外部的症状,就可以推测他内部得了什么疾病。用这个图来表示一下,就是从外面可以测知内部,而内部可以有病变的时候可以显现于外。这样一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一种控制论上叫做“黑箱”的理论。这些话古代有的说法,《灵枢·本脏》上面讲:“司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上面讲:“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知道他什么内,内部有什么问题,要观察他的外部。“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你诊察他的外部,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他内部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内部有什么变化,必然会从外面表现出来,“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要对这个“黑箱”来作一下适当的解释,我们教材上用了这个概念。实际上“黑箱”这是控制论上面的一个说法。严格的说,中医不是“黑箱”,也不是“白箱”,可以说是一个“灰箱”。“白箱”是什么意思呢?清清楚楚把这个箱子打开来看,里面放了什么金银宝贝,这是“白箱”。“黑箱”是关着,你猜一猜这里面到底放的是什么东西,“黑箱”。那我们中医诊病是不是完全的“黑箱”?不完全是“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应该是一个“灰箱”,“灰箱”理论。那么这种“灰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直接打开黑箱,打开这个箱子,那我们解剖的方法,哎呀,里面是不是阑尾发炎?是不是胆囊里面有石头啊?打开了,剖腹探查。那是什么办法?打开黑箱的办法。这种打开黑箱的办法知道,用一个白箱的办法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就能够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打开了。但是,一打开的时候,他的生理状态,正常状态,或者说病人就遭到了破坏,就要受到很大的痛苦,内部结构遭到了破坏。那么还有些东西是打不开的,比如说我们讲那个地球,地震,这里为什么会闹地震?打开地球看一看里面为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打不开,那我们只能够从外部去推测。我们的头,大脑出了什么问题,都给它打开来,当然现在可以打开来一些,可以打开,用CT、核磁共振,可以看看里面是什么问题。但是有时打不开,一打开的话,把那脑子一打开,里面就出了问题了、破坏了。所以黑箱的办法就是通过外部给它输一个信息,看它有什么变化,看它的输出,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来推测里面什么问题,(这是)黑箱的办法。所以我们中医的诊断,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输它一个信号进去,看它有什么,输出了什么表现,它现在属于舌红苔黄,脉数,面赤,我知道这里面是热证,这就是通过这些现象,而不是打开来看。第一个原理,司外揣内。
第二个原理,叫做见微知著。通过微小的变化,而测知整体的情况。还只看到一点点变化,还没有酿成大祸,没有出现全身性的整体变化,之所以由微小的变化来推测,可能会有什么问题。由于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内部脏器和我们体表、和我们的官窍,总是相互联系的。心有病,它可以反映到舌头上面来;肝有病,可以反映到眼睛上面来。所以我们通过这微小部位、微小的变化来推测。比如我们中医用了很多的,比如说面部分候,把我们一个面部分候为各个部位,从头面一直到心肝脾肺肾,都在面部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见微知著?一个面部就可以看到,甚至我们一个鼻子、一个耳朵都可以看得出来。比如说从一个耳朵上面,比如你讲这个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通过一个耳朵就可以看看我们整个人体的情况怎么样,测知人体的情况。舌子上面,把我们舌子分为舌中、舌根、舌边、舌尖,分候五脏。眼睛的五轮(也是)。还有现在一种叫做生物全息现象,生物全息。这个生物全息实际上是根据摄影上面有一个叫做全息摄影术,把这个像片煎成很碎很碎,每一个小块的像片里面都可以洗出一个整体的像片来,叫做全息摄影。我们中国有一个人叫做张颖清,他创了一个全息的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现在在山东大学。他举了很多例子,一棵树,或者一片树叶,一个树叶子,这个树叶子的形状和整个树的形状基本相同。一匹斑马,它的每一个斑纹是相等的,每一个斑纹它可以代表整体的全部情况,这就是生物全息。那我们刚才讲到的中医的很多诊法,一个眼睛上面可以包括整个全身的信息,一个寸口诊脉,寸、关、尺三部九候就可以反映全身的疾病,这是不是一种生物全息的现象?是一种全息现象,也有的叫做缩影理论,缩小。实际上这个理论有很多了。我们现在讲的DNA这个基因克隆,那不都是一个全息吗?一个一个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个个动物出来,我们一颗稻子,一颗谷,一粒谷子可以长成禾,所以它是一个全息,一个里面包括了整个生物信息。所以我们中医讲的这些,为什么一个舌诊能够看出全身的病呢?一个眼睛上为什么能够观察全身的表现呢?脉搏为什么能够诊全身的疾病呢?应该说它的原理就是一种生物全息的原理。
第三个是以常衡变。什么叫以常衡变?就是根据《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里面讲的:“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什么叫做揆?揆是讲的推测、揣度、估量、猜测、推测,这就是揆,都是讲的度量,来推测它的正常不正常。奇恒就是讲的,奇就是讲的不正常,恒是讲的正常。看这个比较一下,这个人正常不正常,揆度奇恒。这是我们中医诊断的一个原理,就是根据这样比较出来的,并没有一个“金标准”。不像西医的一个血压,作化验的时候拿一个成份,钠离子、钙离子多少毫克,并没有这么一个精确的数量,而就是互相比较,看看你这个人的颜色,今天有点面色白,精神不太好,揆度正常和不正常进行比较的,就是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这个人是正常的,那么他一比较起来,他有点不正常了,他是太过还是不及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变动的程度。比如我们讲望神,我们中医特别强调望神,这个神怎么样去衡量它?生理的神,得神是多少啊?得神到了一百就是得神?九十九就是不得神、少神?得神、失神、少神是比较出来的,模糊、抽象出来一个总的概念。比如我们讲年轻,你讲年轻是什么?讲年轻,你说这个年轻的标准是什么?有一个金标准没有?年轻的金标准?如果说二十岁的人是年轻的话,我说他十九岁年不年轻呢?那么十八岁比这十九岁的呢?五岁的比二十岁的呢?谁年轻啊?你说他二十一岁就不年轻了?六十岁是算老的话,我今年是三十岁,你说我是年轻还是老?所以它是个比较的相对的概念,这就是叫做揆度奇恒,就是以常衡变。望面色苍白、淡白、白、灰暗、萎黄,这都是比较得来的。所以这些症状要它客观化,要考虑到周围各种环境,要考虑到他的年龄、职业等等,要考虑到他是相对的多少,你不能说一个绝对的,这个白,我们是黄种人,这黄到多少是正常的黄,超过了一点都不正常!减少了一点都不正常!没有那一个,是相对来的,来比较,看舌子,等等,都是这样。脉搏,我们在七十二次左右,八十到九十,这都是正常的。九十次以上我说它稍微快了一点,一百次以上就是数脉,一百一十次以上我说它是疾脉怎么的,它有一个相对的概念,这都是揆度奇恒。
原理三个,三个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这就是《内经》讲的从我知彼,从表知里,观察太过、不及之理,见微知著这么一种诊断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原则也是三点。第一个是整体审察。何谓整体审察?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对这种复杂的系统对它来进行认识、进行分析,那就必须要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你不能切割开来。所以我们中医诊病的时候,是讲的要整体诊察,而不是看到一点,而不是找的金标准,所以这个诊断的原理和西医的原则,和西医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我们做动物试验,到实验室里面去做一个指标,说这就是什么问题,这是肾阳虚、脾气虚,这是肝气郁结,符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判断这个证它绝不是从这一个指标来判断的,(是)根据整体来判断的。所以整体它有这么三层含义:一个,整体观念,相互联系,强调的是局部和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精神刺激可以导致气机乃至形体的变化,精神因素可以导致气和形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精神活动的改变,任何疾病都具有整体性。总的说,前面这几个举的例子,讲这个意思,都是说不要孤立的看,不要离开病人而单独的看某一点。我们现在有好多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作研究的人,最后的结论他从来没看到过病人,他就是别人抽出来一点血,搞了个什么东西出来,他作了实验出来了,这个病人是什么,他根本就没了解病情。所以这个不符合整体观念。第二个要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包括它的起因、病史、各种痛苦不适、各种病理改变,包括精神、饮食、睡眠、二便、习惯、喜恶等等,这些因素在西医学看来好像是没有多大意思。吃饭吃得好不好,这和他这个病没有好大的关系;睡觉睡得好(不好),对诊断病来说没好多意义,都没有好多意义;他的习惯,我们湖南(人)喜欢吃辣,这和疾病没有关系;西北地区、沙漠地带比较干燥,这和疾病不存在关系,不认识这些。而我们中医诊病的时候,这些因素都是不可少的,所以这是要全面收集病情,这些病情就包括了整体观念在里面,就要有整体的思想,它和地域环境、气候、习惯、饮食、喜恶等等都有关系。还有体质、他的家庭、周围环境、职业、气候等等,要全面收集病情,整体观念包括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不是抓住一点,而是要全面收集,病情有隐蔽的,有显露的,有真象,有假象,有本质,有现象,有因有果,有主要也有次要,有的是局部症状,有的是整体症状等等,要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把它辨出来中医是什么证。如果不综合起来看,只看到某一个局部,那就不是我们的整体观念。所以整体观念、整体审察强调了三个意思,要认识到各种病理变化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在收集病情的时候要全面收集,在分析病情的时候也要全面的、整体的看。
第二个特点,第二个原则,是诊法合参。所谓诊法合参,是要用望闻问切各种诊察的方法综合收集病情,这种诊察方法当然也不排除我们现在能够借助的一些检测手段(来)收集病情。为什么要合参呢?因为望闻问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收集病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收集的。耳朵不能代替鼻子,眼睛不能代替耳朵,不能够互相代替。你闭目塞听,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单纯凭脉,如果是个盲人、一个聋哑人,他当医生能当得好吗?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见,就凭手上摸脉就能诊断出他是什么病来吗?所以它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是各种不同的角度来了解病情,因此要四诊合参。同时,在四诊的过程里面,很难分出哪一个是先,哪一个是后。过去讲望闻问切,这是《难经》里面把它归纳成这个神圣工巧,望闻问切这个顺序。实际上我们诊病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按望闻问切?并不一定。有的时候病人还没进到诊室,“哎呀”就哼起来了,那你就都已经先听到了。病人还没有说话,首先就看到了他的脸色、他的形体。有的时候我们常规的是问,问在先。所以它的顺序并不一定按四诊的顺序。在某一个诊断的时候,实际上往往是四个诊法都要同时应用。比如说我们腹诊,中医的腹诊,我们诊腹的时候,首先要看看,打开衣服以后,就要看他腹部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状,这就是望。然后要用手去按一按,按的过程里面就知道他的温度。所以他的诊断过程里面是参合着用的,并不是孤立的,因此强调的是要诊法合参。
第三个,病证结合。作为我们中医诊断,既有诊病,又有辨证。所以不能够只诊病就不辨证,或者只辨证就不诊病,这都是不对的。为什么要病证结合?我们讲过了,什么是病?病是讲的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举过例子吧,比如我们现在讲SARS(非典型肺炎),这个全过程的特点,它的特殊病因是什么?冠状病毒。它的特殊病理改变是什么?这种病毒侵袭,引起肺功能的丧失,最后可能出现多脏的衰竭。这样一个病理改变过程,它是讲的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你没有这个病因、没有这个病理改变、没有这个症状,我就不能够诊断为这个病。它的病理过程、它的特点,可能天气寒冷一些的时候,可能就出现,天热了,为什么SARS就没有呢?可能天气暖和了。但是为什么广东那么炎热的地方它又出现非典,那么严重?那湖南靠它那么近,湖南又没有呢?这里面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所以它是有它的特殊病因、特殊的病机、特殊的病理表现,跟它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大家的过程基本相同的,这个是它的特殊规律与特点,这个是讲的病。而我们讲的证是什么东西呢?比如说SARS最常见的是些什么表现?在开始阶段?我看到那个上面讲都是有发热,有恶寒,头痛,身痛,恶心等等,那么这些表现应该说是什么表现呢?如果说在这个阶段,是不是一般来说是一种风热犯表的表现?卫分证,风热表证的表现。那一个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咳嗽,发高烧,呼吸困难,是不是肺热证?和开始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的时候不一样了,这是肺热炽盛的表现。到第三阶段,比如说他有吐痰了,那就是痰热壅肺了。第四阶段,如果说经过治疗,没有什么特殊变化,可能到后期就是肺气虚、肺阴虚,就形成肺的气阴两虚证。因此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这一个过程是讲的什么问题?这是讲的证,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是不是病位?你看卫表、肺,这是讲的病位吧。和病性,病性,风热、热、痰、气虚、阴虚,这是不是病性?是讲的当前阶段的。因此,这个病是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这个证是讲的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一个是纵,一个是横来看待的。所以什么叫证素?我在这再复习一下,我们刚才讲,就是讲的卫、表、风寒,心、肝、脾、肺、肾等等,这是讲病位的。风寒暑湿燥火、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等,气虚、血虚,这是讲的病的性质。病性和病位这些气虚、阴虚、痰热、肺表、心、肝等等,这都叫做什么东西?都叫做证素。那么各种证都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由证素构成的。所以证候是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阶段性的,在某一个阶段出现什么表现。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9.11”,我们说“9.11”是个事件吧,我们能不能说“9.11”相当于一个“9.11”病?这个“9.11”病它的特殊原因是什么?是这个基地组织本·拉登策划劫机,去把这个世贸大厦炸掉、五角大楼炸掉,这是一个特殊的,从这过程后,“9.11”事件(世贸大厦)炸掉以后,全世界震惊,后来出兵阿富汗。这个过程我们可不可以说这(相当于)是个“9.11”病?相这整个过程我们讲了,是什么东西?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而这个不同的阶段,“9.11”策划之前,世贸大厦轰炸之前是不是一个阶段?到了轰炸,把它炸掉以后是一个阶段。到后来,出兵阿富汗,到现在大家恐怕都不太讲,都讲伊拉克,都讲以色列、巴靱斯坦去了,那么已经就过程过去了。这里面的不同阶段就相当于我们讲(的证),它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世贸大厦炸掉了以后,不是仅仅看到世贸大厦这一点,而是看世贸大厦炸掉以后,人们心里面是一种什么状态,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所以是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这个反应状态并且是一种阶段性的。比如说去年、前年之前的“9.11”和今天比,显然你心态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反应状态,这种不同的反应状态就相当于我们中医讲的证。为什么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那么到底是先诊病还是先辨证呢?我们可先辨证再辨病,它的有利(的)地方是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本。因为这个整个的过程我们还不知道,情况之下,整个全过程的规律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那你不能说这个病,比如说我们讲SARS,是不是得了SARS?发烧,这个病人他发烧了,是不是SARS?一发烧就是SARS!不能作这个结论吧。要作一个病毒抗体的检查,一看结果还没有出来,那么你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可不可以先辨证呢?他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我们可不可以先治疗再说呢?所以它有利于当前的诊疗。揭示病理本质,当前是一个风热犯肺证。那么先辨病后辨证有什么好处呢?先把病诊出来,然后再辨证,它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根据病的规律,缩小辨证的范围。就是这个病的过程,常见的一般来说就是这一个证型。比如我们诊断SARS,一般的时候它病位主要是在肺,和什么肝、肾关系不是很大,我就可以缩小这个范围。所以我们诊断要辨病和辨证,为什么中医强调这个病证结合。这个病证结合,要大家注意一点的就是这个病不等于西医的病,现在把这个病证结合就是西医的诊病、中医的辨证,要知道中医也是有诊病的,我们以后再说,这是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的简史,第四个问题,中医诊断学的简史。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是最早的记载,诊病的,辨证的,诊法的。这个地方请大家注意教材上面有一个“前”字漏了,写的是公元五世纪,相差一千年,(应该是)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按它这个切脉,发明了切脉,“今天下言脉者,扁鹊也”,是扁鹊发明了诊脉。《黄帝内经》里面就有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等内容,特别是它奠定了辨证学的基础。《黄帝内经》既辨病,又辨证,所以病和证是结合的。虽然它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它强调的是病证结合,《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个。《难经》把诊法规纳为望闻问切,神圣工巧,特别是重视独取寸口,这是《难经》里面的。西汉的淳于意他创立了“诊籍”,“诊籍”的内容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有记载,里面收集了二十五个病案。张仲景,他主要的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用六经来辨伤寒,以脏腑来辨杂病,是辨证论治的创史人。在这里还强调一下,他对疾病分类有独到的见解,疾病分类我们到现在为止,就是疾病分类模式还是没有跳出张仲景的大框框。华佗,主要是脏腑辨证。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这是)华佗的《中藏经》。王叔和著了《脉经》,王叔和的《脉经》把脉分为三部九候。《难经》强调了独取寸口,而寸口它又分为三部九候,里面讲到了二十四种脉象。《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讨论病源和病候的专著,里面有67门,共1739候,里面对症状、疾病、证候(都)很详细,这一千多个收集得非常完整,如果大家感兴趣,好好地研究一下,里面有很多内容,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敖氏的《伤寒金镜录》里面是用图来反映舌诊,三十六个舌诊图。李时珍,他不仅是一个药物学的大家,(著了)《本草纲目》,并且他著了《濒湖脉学》。《濒湖脉学》里面的七言律写得非常好,小的时候背书都要背这个《濒湖脉学》。脉诊的书很多了,作为教科书,清朝的教科书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里面讲到诊断的书,当时不叫做《医宗金鉴·中医诊断》,不这样叫的,叫做《四诊心法要诀》,这是《医宗金鉴》里面的。林之翰的《四诊抉微》,这是一本专门讲诊断的专著。还有《望诊遵经》是专门望诊的专著。现在我看到书店里面有《望诊大全》,但是最早的是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当代研究舌诊,很有名的就是陈泽霖的《舌诊研究》。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规范,在全国得以普及。我们现在还研究了舌诊仪,脉象仪。脉象仪的研究,舌象仪的研究,色差计,诊疗软件。辨证怎么去辨?我们也研制了怎么样去辨证的一种软件,可以让学生、临床医生都可以用的。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作这么一些简单的复习。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这么三点要求:第一点,就是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精神气化、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等,这些基本理论,我们在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必须掌握,没有这些基础理论,我们《中医诊断学》没办法学下去,所以一定要打好前期的基础。那么我们学习的时候,首先是要理解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原来学过的内容,这次新的规范教材是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孙广仁教授主编的。主编的,除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外,我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必须熟悉。第二点,就是要不断地临床实践。要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多通过实践来掌握,有很多的问题,光从理论上是学不懂的,一些技能,看脉的方法、看舌诊的方法、问病的方法,都必须通过实践的锻炼。所以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那么不如临证多的原因,问题就在于没有实践,有些东西学不到。我们在实践的时候,要求学生要主动多练,并且操作要正规,严格地要求,才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第三个,学习要求是要学会辩证思维。中医的诊断,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一种思辩的过程,思维的过程,不像现在有某一个指标确定以后,医生的作用不大了,我们现在很多的检查,化验出来以后,它不是靠医生了,而主要是靠那些检查,而我们中医的诊断很大程度上是靠的思维,因些要学会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是学习的方法。
顺便介绍几本参考书。第一本,是中医这个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这本书是1999年出版的,编的时候是(19)97年、(19)98年编的,这本书对于教员和研究生有比较大的作用,这里面收集的资料比较多,将(19)98年之前的资料基本上进行了收集,这是一本书。第二本,是这个自学考试有一本,叫作《中医诊断学自学辅导》,这本书也是我主编的,这个里面就是怎么样学习《中医诊断学》,它的一些重点、有一些症状、病证、名词、一些解释,有部分发挥的内容,可以帮助同学自学的时候提高一些问题的看法。第三本,是《中医诊断学习题集》,《中医诊断学习题集》,这一本《中医诊断学习题集》,是配合新的、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新的七版教材,到今年的六月份才出版,这本书社会上可能还没有发行,这本书学生他们要求做习题的时候,可以参考这本书。第四本,是费兆馥和顾亦棣他们两人合编的《新编中医诊法图谱》,这个上海中医药大学编的这本书,这本书的特点是它里面有很多的图象资料,图片比较多,那些图片,我们的多媒体里面也有不少的资料是取之于这本书上面,是这一本,但这本书要学生买就比较困难了,现在可能比较难了。第五本,介绍一本叫作《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我们现在给研究生和本科生我们都已经开了中医诊断的实验方法,是我们这里袁肇凯教授主编的,《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这个书九月份才出来。这几本都是比较新一些的,内容和规范教材比较接近,内容统一的。
小结一下,虽然我们讲了这样几个问题:一个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是四点,(第)一个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第二个是辨证。第三个是诊病。第四个是病历,或者叫病案,这样四部分内容,这是我们《中医诊断学》,它的主要内容是这么四个部分。第二个有四诊,诊法里面又包括了四诊,就是望、闻、问、切。第三个我们要复习的,就是中医为什么能诊病?它的诊断的原理,归纳为三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原则也是三点,一个整体审察、第二个四诊合参,第三个是病证结合,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学习方法上,刚才提到了三点,一个熟悉理论,第二个要临床实践,第三个要辩证思维。这是绪论所讲的主要内容有这样一些。
对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出一些复习题,让他进行思考。比如说什么叫作诊断?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有哪一些?什么叫诊法,主要又包括了哪些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有哪三条?这就是前面我们刚才小结了那些内容,刚才都已经回答了,都小结了。带有思考性的:为什么司外可以揣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主要是根据这个道理。什么叫作证和病字旁的症?言字旁的证和病字旁的症,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后面这几道题就带有思考性质了。要请举出三种中医诊断见微知著的典型例证,中医是通过一个微小的变化、一个局部的变化,来看全身的,诊察全身的病变,学生想一想有这么样的例子。望眼、望耳朵、望舌子、寸口诊脉等等这一些。中医诊断的原理主要是根据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讲的“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对这一条原文,怎么用这条原文来解释我们中医诊断的原理,实际上这条原文里面,把我们讲的中医诊断的三个原理都已经讲出来了。讲出来了,诊病为什么要诊法合参?这就是我们绪论要讲的主要内容,绪论讲的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