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 发表于 2016-5-5 18:09:51

第57集 《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94485/Ob/0/sid/XMTU1ODUzMTk0OA==/v.swf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
        黑板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一、概念
       二、原文分析
       第11条
       小便不利┬蒲灰散──湿热(热淋)
       │滑石白鱼散──湿热挟瘀(血淋)  白鱼:蠹虫
       └茯苓戎盐汤──脾肾亏虚(膏,劳淋)
       白术  戎盐:大青盐
       好,同学们,我们上课。
       11条原文就提到小便不利,然后说了三张方子,它既然是省文,咱们就得从方测证,首先看蒲灰散的成分,是蒲灰和滑石相伍,刚才我已经讲了,用生蒲黄,是取它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滑石,我已经说了,清热利尿而不伤阴,所以,这张方子,如果治小便不利症,作用是化瘀利窍泄热,是以通为主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这个方,实际上也有治淋病的作用,这个方既治湿热的小便不利,也可以用于热淋。我为什么把它划成,带括号的“热淋”呢?因为我们在讲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的概念已经说了,他应不应该伴有尿道疼痛呢?不应该的,它(小便不利)是尿少,是量少,势缓,它(小便)是不利,若是热淋,他得伴有尿道疼痛,因为药物用了滑石,又用了生蒲黄,这样特别是对热淋,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这个方既可以治小便不利,又可以治疗热淋,但不能把小便不利,和热淋的概念混淆了,这是关于书里面讲的。实际上,热淋也好,还是湿热下注的尿道刺激症等,八正散,效果很好,包括地肤子等药的用法,配合进去,疗效不亚于西医的抗菌素,特别是对抗菌素过敏的患者,一定要用这样的方为基础方。
       第二个方,讲到的滑石白鱼散,滑石白鱼散由三味药组成,刚才,把小白鱼我说了,它有什么功效呢?消瘀行血的作用,也就是化瘀的作用,乱发是“烧”,就是血余炭,血余炭是属止血药,滑石,清热利尿不伤阴,这就是湿热又挟瘀了,治疗既要行瘀,又要止血,我们通常所用的,化瘀止血药是谁呢?三七最好用,还有就是苎麻根、茜草,化瘀止血的效果好,因此,这个方,就多出来清热、利尿、化瘀之效,应该补出止血的作用,血余炭的止血散瘀利尿作用,要考虑,这个方对于血淋有效,这等于教给你,用血余炭配合白鱼,我们说白鱼没有药,那你用活血化瘀药,同时,又要达到止血作用,那就莫不如用三七冲服。还有,就是象小蓟饮子,对热淋又有血尿,大、小蓟给用上。我觉得,这也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比方说用三七,有的时候治血尿效果不好,如果是血多,尿血,肉眼都可见的,请你引导他,注意做一下B超,对膀胱和肾检查,看有没有增生,或者是肿瘤的情况,有的时候用三七,咱们的愿望是化瘀止血,结果血尿不仅没止,可能血量增加,这有的时候,是膀胱癌、肾癌的,一种临床常见症,不能见血就止血,你也不能说止血无效,不去考虑其它病种,这要引起注意,鉴别诊断。
       茯苓戎盐汤,从成分上,说的是脾肾亏虚比较重,茯苓好说了,健脾、益肾、利尿的作用,戎盐,它说是青盐,关于这个,我看了好多书,有点不太好解释,因为咱们中医的理论,叫做“咸入肾”,“以通为补”,所以它认为戎盐,有补肾的作用,作为西医方面的认识,凡是肾病,要求一定要禁盐、要卧床。那么,作为茯苓戎盐汤,利湿清热,健脾益肾,针对脾肾亏虚而治,健脾好说,益肾也好说,因为有白术配茯苓,针对脾肾亏虚,健脾益肾,特别是对健脾,用后天补先天,也有这个道理,唯独就是这个青盐不好理解,这个青盐,它的用量是多少呢?“弹丸大一枚”,那盐量也不少,可供参考吧,因为《讲义》也是照着这个说的,性味咸寒,来治疗尿血、吐血,助肾脏,益精气,就是咱们这个,从中药的记载上,是这么说的,但临床运用的时候,我认为西医的理论,低盐、卧床,减轻肾脏的负担,有利于他(病人)的康复,还是有道理的。关于益脾健肾的方面,也可选用其它药,这作为一个参考就行了,时间的关系,剩下的[按语]的部分,大家自己看,就是它认为是通中兼补的一个方子。
       下面来看第7条,讲的是石淋,也可以说是砂石淋的证,没有提出治法,比方说治脾肾亏虚的方,它提到可以用于膏淋和劳淋,就是在治法上有所帮助,从健脾益肾,考虑治疗膏淋和劳淋。砂石淋的证,第7条: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二类)
       把砂石淋的临床典型症状拿出来了,这直接就讲的“淋”,我说是砂淋、石淋的,一种临床表现,“小便如粟状”,请大家看,它讲的是小便排出粟状之物,就是说细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尿道排出体外,肉眼可见,这是一种解释,还有,就是《金匮要略悬解》的作者,黄坤载(黄元御的解释),在他的书里面,记载了小便如粟状,还有尿道排尿的时候,一种梗阻感,不那么通畅,所以,砂石淋确实有这样的症状,特别是砂石,经过输尿管生理性狭窄的地方,把病人疼的,就象他(仲景)描述这样的,叫做“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放射性疼痛,就是肾绞痛发作,大块的结石,经过输尿管生理性狭窄部位的时候,又可引起尿路梗阻,病人绞痛特别严重,有放射性疼痛,不仅是小腹、少腹拘急不舒,而且腰部,包括结石所通过的地方,下段尿道梗阻的话,病人是很痛苦的,所以,这个症状的描述,非常合理。现在,对于肾结石、胆结石,西医里面讲的很清楚,有的结石,是胆固醇成分的,有的是属于盐类的,所以有的结石非常坚硬,排石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困难,就唯独咱们中药,有化石、溶石、排石,这一系列的药物,所以,我就请大家注意,这对砂淋,细小的结石,通过药物排石、溶石可以解决。
       本条描述的典型症状,我认为非常的符合实际,我给补充的,就是“小便如粟状”,两种解释,一个,细小的结石排出,能够肉眼所见,这是一个解释,再一个,就是尿道有不通畅的感觉,有梗阻的情况,使他(病人)疼痛加剧,伴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第8条还是在说,“中消”胃热气盛的情况,[按语]里面说,关于“小便即数”的问题,也是来标志消谷引食,大便坚,而且喝进去马上就尿,尿得快、尿得多,这是“中消”,第8条也是描述证候的,[按语]里面也讲,它这个“小便即数”,要和“小便频数”区别开来,不是那种伴有疼痛的淋证,而是消渴病里面,所伴有的“小便频数”。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剩下的条文,就是涉及到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了,基本上都讲过了,第4条、第5条,都叫五苓散证,相同的地方,病位都涉及太阳,只不过,第4条是太阳经和腑都涉及,而第5条涉及的是膀胱腑,还涉及到胃,这是在病位上,病因上,要说是兼表证的话,第4条是风寒在表,循经入腑,第5条是风寒离表,循经入腑,伴水邪上逆,在病机上相同,都属于寒水互结,气化受阻,膀胱蓄水,所不同的,第4条是表里同病,第5条是上逆犯胃,在症状表现上,都有小便不利,都有渴欲饮水,但是,第4条有表证,脉浮微热,在里证上,第5条多出来一个“水入则吐”,这是不同点。因此,两个方若比较起来,第4条的证用五苓散,要取它化气利水,通阳,要兼解表,取桂枝化气兼解表的作用。而第5条的汤证,要突出,通阳化气利水、降逆的作用,因为水邪上犯,所以,针对“水入则吐”,得有降逆的作用,这在理解上有这么小小的差异,都叫五苓散证。
       第13条猪苓汤证,我认为就是我们已经说过的,它除了,“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问题,特别是渴欲饮水,是属于热邪伤阴了,因此,猪苓汤是滋阴清热而利小便,这两张方子所治各有侧重,但只要在砂石淋治疗方面,就是泌尿系结石,不管在哪一段,符合这样的辨证施治情况,都好用,包括阴虚体质的病人,你就用猪苓汤,育阴清热而利小便,如果说,特别是青壮年的病人,你就用桂枝化气兼解表,再加上那些排石的药物,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有的是湿热下注的表现,我建议可以用三仁汤打底,或者配合双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特别是女患,有慢性肾盂肾炎的病人,当她伴有结石,就按照三仁汤打底,或者是加清热利湿的药,加排石药,效果很好,我们学生也跟着我看过,排出来的结石,她病人自己都觉得特别大,梗塞在哪呢?女患,她尿道短,就梗塞在尿道口上,自己最后拿硬器把它碎拿来的,报纸包着,尿出差不多半把的结石,三仁汤加双花、连翘,加排石药,效果就那么好,尿出来结石什么颜色呢,是我第一次看过,原来我看的都是灰色的、白色的,有的是椭圆形的,都已经磨得象卵圆形的了,这个病人,要不她怎么排泄得那么困难,疼痛得厉害,伴有血尿,结石都带刺的,那样不规则的形状,因此,排石上很难,这是一个,第二,我说,“也请他们化验室给辨认一下,到底她这个结石,是什么成分?”颜色偏黄。
       有关第十三篇的内容,我讲到这了,要想再多说的话,就是说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医怎么认识,怎么解释它这个情况,我觉得,比方说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末梢神经炎的问题,可以通过《血痹》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包括根据它发展的方子,加活血化瘀药,使用行畅通,补阳还五汤给你一个启发,用这个方的患者,一定不伴有高血压,可以重用黄芪,甚至加参,用它益气温阳行痹的作用,解决麻和疼的问题,因为它原文说的,“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这就是既麻木又疼痛,若疼起来,这病人也是很可怜的,所以,伴有腰疼的话,可以加补肾的药,这是一个,再一个,咱们学过的,肺痿“从何得之,或从消渴,小便利数”,肺痿,实际上我们说,是肺气痿弱所致,如果并发肺结核,和我们所讲的,糖尿病并发为肺痿这种理解,也可以说是张仲景当时有所认识,只不过他是从肺气痿弱来理解,现在看,并发症里面要说肺结核,实际上是和他的,痈疽、疮疡相关联的,组织上的损伤,如果说心、脑血管的损伤,这是最普遍的,大家也是临床常见的,如冠心病,脑的动脉硬化,甚至于脑出血这些情况,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怎么解释,就是“中风”和“偏枯”。再有就是雀目,就是白内障,包括视网膜的病变,影响他(病人)的视力,老觉得象有什么飞行物、黑影,那么,这个并发病,还有就是痈疽、疮疡,特别是,你看小腿溃疡,还有的出现脱疽,是很严重的,包括对肾病的问题,糖尿病酮症,肾功能衰竭引起是水肿,我想从这几个并症,从中医病机认识看看,能不能够说明一下,关于并发肺痨的病机,或者是肺痿的,肺气痿弱,就是因患消渴病日久,肺阴亏耗,燥热内生,损伤肺络,这是和咱们讲的肺痿的认识,重亡津液一致,而且他讲的“燥热为标”,在肺,就是这种燥热损伤肺络,肺阴亏耗的结果。
       第二,发为雀目,有的表现为耳聋,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作为消渴病久以后,肝肾阴虚,精血亏耗。精血亏耗,它就不能够上行,来濡养、滋润耳、目,也就是说,精血不能够上承耳、目,以濡养、濡润,因此,他(病人)出现,视物不清,甚至于目盲、耳聋。
       第三,发为疮疡和痈疽,这也是临床最应该注意的,消渴之病,耗伤津液,气阴两虚,今天咱们讲的肺合皮毛,所以,在肺的话,是营卫亏虚,营卫虚竭,因此,气阴两虚,燥热内结,造成蕴毒和瘀血搏结成脓,发为痈疡。
       第四,“中风”和“偏枯”,包括血痹,我认为,就是日久阴虚阳亢,阳热灼伤津液,炼液成痰,痰阻经络,甚至于痰蒙心窍,如果痹阻影响血行,甚至瘀血阻络,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就形成血痹,局部麻木、疼痛。
       第五,关于水肿的问题,特别是久病消渴,阴损及阳的情况,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发为水肿,这要紧密结合临床所见。
       第六,对于出现的酮症,尿毒症、肾功衰竭的情况,应该中、西医两法配合治疗,我觉得,比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都好。因为,现在对于降糖的问题,手段很多很多,难,难在并发症的治疗,而我们中医在这方面有所优长,所以,学习本篇和其它的书籍,特别《中医内科学》所介绍的,把它结合起来学习。
       下面,我们把十三篇作一下小结:
       小结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概  念┬广义──疾病名,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即
       │    │    三多一少症)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    └狭义──症状名,指热病过程中,口渴引饮的症状
       消│分证:上消、中消、下消
       │病因病机:五脏柔弱,善病消瘅┐
       │     营卫两虚,气血不足├燥热内生,阴虚火旺(02)
       │     过食肥甘,饮食失宜┘
       │病变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上消(12)
       渴│              │胃热气盛     ──中消(02、08)
       │              └肾阳虚(阴损及阳)──下消(03)
       │辨证施治┬上消┬临床特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消烁津液而多饮     ┐
       │    │  │病变脏腑:肺、胃    (12)             │消耗
       │    │  └证  治:热盛伤津──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肌肉
       病│    │中消┬临床特征: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消谷善饥而多食│则
       │    │  └病变脏腑:胃    (02、08)             │消瘦
       │    │下消┬临床特征: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水趋下源即多尿│
       │    │  │病变脏腑:肺、胃、肾(03)               │
       └    └  └证  治:肾阳虚衰──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肾阳   ┘
       ┌概  念:以小便点滴,淋沥涩痛,甚则刺痛
       淋│    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分  类:砂石淋、血淋、热淋、膏淋、劳淋
       病│石淋主症: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07)
       └禁  忌:淋家禁汗
       ┌概  念:指小便困难,量少或点滴,短少,势缓,但
       小│     尿道不疼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亦是时
       │     病和杂病中的一个症状
       便│辨证施治┬下寒上燥──栝蒌瞿麦丸──化气利水润燥(10)
       │    │湿热──蒲灰散──化瘀利窍泄热(可治热淋)
       不│    │湿热挟瘀──滑石白鱼散──利水消瘀止血(可治血淋)
       │    │脾肾两虚──茯苓戎盐汤──健脾利湿益肾(可治膏淋、血淋)
       利│    │热病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行──五苓散──化气行水利小便(04、05)
       └    └      └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猪苓汤──育阴清热利小便(13)
       十三篇讲了,消渴病、淋病、小便不利。
       消渴病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的,广义来讲,它是一个疾病名,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多一少”症,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作为狭义消渴,是一个症状名,指热病过程中口渴引饮的症状。分证,在仲景时代,条文已经显示出来了,有上消、中消、下消。病因病机,我给大家在《内经》基础上,作一个归纳,“五脏柔弱,善病消瘅”,这是由体质因素所致,有易感人群原因。再就是营卫两虚,气血不足,包括并发症,也是从这里面考虑。营卫两虚,燥热内生,过食肥甘,饮食失宜,现在我们说,情志的因素不可忽视。燥热内生,阴虚火旺,是这样的一个病因病机。病变的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比方说对于“上消”来讲,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所致;胃热气盛,致“中消”,所以他说的不叫“消谷善饥”,叫做“消谷引食”,还伴有大便坚而溲数;肾阳虚,是阴损及阳,致“下消”。“上消”、“中消”,以燥热为主,而作为“下消”呢,是寒热并见。
       辨证施治里面,“上消”临床特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作为12条讲的白虎加参汤证,一定是属于气阴两虚证,这种渴欲饮水,不是热病过程中的口渴,烦渴引饮,你看白虎加参汤,以为是烦渴引饮,说轻了,一定得是渴饮无度,才是“上消”的情况。病变的脏腑在肺和胃,肺胃热盛,伤津液。证治,热盛伤津,不仅是伤津,也伤气了,才是气阴两虚证,用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中消”的临床特征,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我觉得这两个词,用的非常好,“必坚”,肯定语气,“即”是立即,尽管是以消谷善饥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有多饮,立即多尿是伴随的,那么,这个地方他没有出方证,我们《讲义》上提示了,用调胃承气汤也可以,病变脏腑在胃,“消谷善饥故多食”。“消烁津液而多饮”,“消谷善饥故多食”。“下消”临床特征,“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我概括“饮一溲一”,这样的特征,当然还得有消渴的渴饮无度。病变脏腑在肺、胃、肾,我们现在说的是,肾的阴损而及阳了,水趋下源,或者说叫“直趋膀胱而多尿”。证治上,肾阳虚衰,以阳虚,虚寒为最突出的表现,就取其补肾之虚。总起来,都是有“消耗肌肉则消瘦”,“三多一少”症,从中医的病机认识上,我给大家解释了。
       淋病,在概念上,和《中医内科学》的认识是一致的,以小便点滴,淋沥涩痛,甚则刺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包括刚才讲的石淋的临床特征,甚至于疼痛剧烈,少腹弦急,痛引于腰、腹。分类里面,有砂石淋、血淋、热淋、膏淋、劳淋。石淋的主症,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禁忌:淋家禁汗。
       小便不利,概念指小便困难,量少或点滴,短少,势缓,但尿道不疼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如果从狭义症状上来理解,它也可以是,时病和杂病中的一个症状,就见小便不利症。请大家注意癃闭和它的解释。辨证施治的部分,治小便不利,后世也可以引伸到对淋病的治疗,“下寒上燥”,用栝蒌瞿麦丸,这是肾气丸的变方,取它化气利水润燥的作用,为什么?下寒,取补肾阳的作用,上燥,要解决口苦渴,因此用了栝蒌根,叫“栝蒌瞿麦丸”了。湿热,用蒲灰散,化瘀利窍泄热,所以,用清热利尿,通窍解决小便不利,同时,因为有清热、化瘀作用,因此,也可以用于热淋。湿热挟瘀的,用滑石白鱼散,里面因为有血余炭,因此,有利水消瘀止血的作用。《讲义》上,可能就写到“利水消瘀”,请大家补充“止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血淋,我提示,小蓟饮子为治血淋主方,脾肾两虚,用茯苓戎盐汤,这里面茯苓配白术,补益脾肾,戎盐,以咸入肾,以通为补之义,因此,是健脾利湿益肾的作用,可以治膏淋、血淋。有的《讲义》说,也可以治膏淋、劳淋,《中医内科学》里面,对劳淋提出来的方子,是无比山药丸。热病的小便不利,就是膀胱的气化不行,用五苓散,我给大家解释了,这种小便不利,为什么也伴着口舌干燥,因为“消渴”是症状,用其化气行水利小便,而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的,猪苓汤证,是滋阴清热,或者是育阴清热利小便之功。
       十三篇的内容,大体上就是我们讲的这些,有个别的条文我没有讲,自学。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黑板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概述
       1.命名:《金匮》以病机──气不化水→水停→泛溢
       肾、膀胱
       《中医内科学》以症状──水肿病
       2.概念
       3.本篇特点
       (01)辨治思想┬病之表里虚实  ┬为纲
       └肿势之在上、在下┘
       (02)黄汗
       (03)妇人病水肿──血分、水分
       (04)气分病证治
       二、原文分析
       第1条  论水气病分类及主要脉证
       (一)风水脉证  病因:风邪+水邪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
       脏腑辨证:肺
       1.其脉自浮、2.恶风、3.骨节疼痛──表证
       (二)皮水── 脾、肺  湿邪+水邪
       1.脉亦浮──不恶风
       2.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以下肢肿甚,或先肿)
       胕──浮肿
       故≠鼓
       《水气病》篇,是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也是目前临床上中医方面,用以治疗常见病,也就是说,在治法上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那么,《金匮·水气病》篇,它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不同点,我先说一下,第一,从命名上说,《金匮》以病机命名,就是刚才反复强调,气化功能的问题,和肾与膀胱的作用相关,气不化水,造成水停以后,它要泛溢,泛溢到哪?有深、重、表、浅不同的病情,所以,我现在来说,什么样的病机?气不化水所致的,现在肯定从病机来分析。第二,脏腑辨证上,落实在肾与膀胱上。而《中医内科学》上,以症状命名,同样的一个疾病,认识上基本一致,而且,它有好多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源于张仲景的《金匮》,但是,它从症状命名,因此就叫做“水肿病”,我们说“水气病”就是“水肿病”,概念上应该,是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所以,这概念我就不用说了,以水肿症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水气病”,显而易见,在病机要点上,水气病和痰饮病明显区别了,那个痰饮病,在水液代谢环流里面,强调脾运失司,现在要强调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这就是大不一样了,从第七篇开始,引《素问·经脉别论》,一直复习到现在,还在说这个,我觉得,我今天已经把为什么是,“肾者,胃之关也”,这个关于肾之开、合,以及津液对上的作用,全讲明白了,所以,凡是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不再重复。
       我再说一下本篇的特色,我们说《金匮·虚劳》篇,和《中医内科学》的虚劳病,有很明显的区别,现在《金匮·水气病》篇,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论述也是明显的区别,涉及的内容,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比《中医内科学》要大,现在首先说,一个是,它是以病的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这是一个特色。在辨治思想上,或者是治略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所以,这个治疗原则不是说了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再者,四水的分证,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还涉及到了黄汗,因此我想说,关于黄汗放在《水气病》篇中,也是它的第二个特色,对于黄汗怎么理解?咱们得具体的讲,这是一个。第三,就是对于有关妇人病,涉及到水肿的内容放在本篇论述,这就是血分病、水分病,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联的,一种水肿病,放在《水气病》篇里了。第四,论述了气分病的证治,既然把血分和水分拿进来了,它也论及了与水气病相关的证治。所以,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和肾与膀胱气化相关联的,内涵与外延的内容,全在本篇论述。
       因此,它和《痰饮》篇一样,是一个大篇章,大篇章讲不了那么多原文,但是,主要内容我一定向大家介绍,共32个条文,加[附方]──防己黄芪汤,它(《金匮》)这几个独立篇章,都写得很有层次,所以,不要打乱它本来的结构,六版《金匮讲义》,它首先讲成因,把好多条文,比较不容易理解的东西,拿到前面来,我觉得,对本科教学不是很有利的。现在,咱们就和《痰饮病》篇一样的要求,就是基本脉证的主证、主方,再加治疗原则,是本科要求的主要内容,相关的内容作为一般学习,比方,我提到的,妇人病水,血分、水分,属二类条文,熟悉,黄汗,和气分病,按三类条文对待,一类条文就是四水的脉证,主要代表方剂,加上治疗原则。
       现在,首先看第1条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一类)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实际上,水气病有四水之分,“黄汗”,之后我们再讲。“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这是风水代表的主症,它提到了“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所以重点,我们放在四水,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第1条,论述的是水气病的分类,按照它原文的意思,除了四水以外,包括黄汗共五种,我们重点放在四水上,必须掌握,然后,它的主要脉证,如我们讲痰饮病分有四饮,四饮的主要脉证,必须要掌握。风水的命名,顾名思义,这种水气病,它的发病和变化具有风邪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风水脉证,既有风邪特点,在发病的病因上,与风邪有关。第二,从病情,或者说病证特点上看,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它是这样的一个病因,风邪所致,因此,具备风邪的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且,在治法上,也应该求急、求快,不然的话,它容易发生变化,那么,风邪得兼有水邪互结,才称其为“风水”。我们学《中医内科学》讲,是分阴水和阳水之别,风水是属于什么呢?和皮水相对来说,属于阳水之中的阳中之阳,皮水为阳水里面的阳中之阴,因此,脏腑辨证,应当是属于在皮毛的,与肺相关,肺合皮毛。咱们再来看它的临床特点,第一,它提到了风水“其脉自浮”,说得了风水病的病人,脉象应当见浮脉,而且肯定是浮脉,这个浮脉也等于,标志着病在皮毛的问题,浮,病在表,实际作为水气病,发起来以后,就和我讲的溢饮是一样的,在体表有水的话,脉道实际上是受到影响的,但是,它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浮”字呢?就是要体现“在表”的问题,是一个急发的情况,伴有“恶风、骨节疼痛”,这三个症联合起来说,就是初见表证。骨节疼痛,应该说是风邪和水邪搏结,结果阻遏阳气,不通则痛,这里一定是这样,水湿搏结的关系,搏结在肌肤,还是关节,它都表现为“不通则痛”,严格来说,是骨节疼痛,包括肌肤也是,应该除了疼痛以外,也有湿邪、水邪的那种,使你有沉重感,应该有这种感觉,才是风水的特征,这里面,他全是用风水的“水”字,作了省文,不能说风水只见表证,应当说,风邪和水邪互结,风邪和水邪搏结于,肌肉、关节之间,它出现的一种疼痛,或者是沉重感的表现,表证是必见的,这是三个症,(1)是其脉自浮,(2)恶风,恶风的原因是风邪所致,(3)是骨节疼痛,是风和水搏结的原因所致。
       第二,我们来看皮水,首先,“其脉亦浮”,也应当见浮脉,还是来说它是水在表的,同样是见表证,同时,它又见,“外证跗肿,按之没指”,看来张仲景,在临床检查方法上是真高明,咱们要是说看浮肿,你得首先用指压法按压,到底肿没肿,有没有凹陷性的表现,现在,按上去,肌肤(察肿胀)的一种按压办法,诊断的办法,这也是属于“望、闻、问、切”,切肌肤,按下去,凹陷,“没指”,凹陷性水肿表现。西医检查和咱们一样,在手法上,“外证跗肿”的“跗”字,请大家注意,写的是不是提足旁呢?它(原文)写的是月肉旁,这两个字(胕、跗)是有区别的,月肉旁的“胕”,指肌肤按之没指,所以,是浮肿之义,皮水病在肌肤,比脏腑辨证在肺的风水要深一步,脾主四肢、肌肉,因此,皮水的脏腑辨证,首先是责之于脾,然后,它还偏于表,属阳中之阴,所以,作为皮水的脏腑辨证,一定落实在脾和肺上,皮水的命名仍然是和水邪相关的,但与风邪的关系不是那么大,而是表现为外感湿邪与水邪的搏结,称之为“皮水”,外感湿邪与水邪,搏结在肌肉、关节之间,所以,以脾主四肢、肌肉,为脏腑辨证的要点,表现为与脾、肺相关。因此,“胕肿”月内旁,“按之没指”,是浮肿之义,如果我改成提足旁的这个“跗”,是以下肢肿甚为特点,提足旁的“跗肿”标志两个含义,(1)以下肢足踝肿甚,(2)或者说以下肢先肿,这在临床都是可见的,皮水的特点,“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肿”,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同。那么,我现在要改成,提足旁的“跗肿”,也是来说浮肿,但是,在部位上,突出以下肢先肿,或者以下肢肿甚为特征,它又说“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恶风”,风水一定恶风,这个不恶风,因为和风邪没有关系,是和湿邪相关的,现在要说“其腹如鼓”,原文写的,作为急发的一种阳水范围里面的,风水和皮水,不至于造成腹水象鼓一样,这里应该[校勘],应该是“如故”而不是“如鼓”。我们书上就作了这个“胕肿”的,“胕”的[校勘],介绍了这个“胕”与“肤”通,“胕肿”指皮肤浮肿,《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曰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现在,我给大家建议,跗肿是皮水临床特征之一,现在,作为风水也好,皮水也好,应该是腹部的不水肿,它应当是“如故”,当它发展到石水、正水的时候,腹部才会出现腹满,包括伴不伴有喘?最典型的,我们看临床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浮肿,腹部要膨起来,包括急性期,如果治疗的不当,或者用激素用的特别多,小孩激素综合征出来了,胖胖的,小肚子挺起来了,那也不是因为腹水鼓起来的,只能说明他肾功受到影响,是激素给他造成的副作用。
       时间关系,这堂课先到这里,下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57集 《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