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集《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53280/Ob/0/sid/XMTU1MDg2NDQwNA==/v.swf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如下:
(三)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讲第三个问题:内燥和外燥的关系。先讲它的区别。外燥是感受六淫的燥邪而来,它侵袭人体的部位主要病在肺、胃。(1)它在临床上有表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这是表证的最一般的特征。将来学习辨证,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辨证学的时候,表证是最一般的特征。(2)燥,它也有干的特征:有津亏,表现为肌肤、官窍、津液枯涸的表现;而内燥,(1)是由机体内的津亏,津亏证。(2)机体内的精血亏损而导致的内燥。它初可以表现为肌肤孔窍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肠、肾燥为主,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感受的邪气从外而来和从内而来,累及的脏腑,外燥主要在肺、胃,而内燥以肺、胃、肠、肾为主,精血下夺,将来学习温病的时候,主要是肝、肾精血亏损,亏损到极点了,表现为形体羸瘦、肌肤干燥的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由内燥,机体素有津液精血亏损,也最容易招致外燥。而外燥侵袭机体,病久也必然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津液精血,最终也会导致内燥,这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内火
五、内生五邪,讲最后一个——内火。(一)内火是火热内生的简称。查词书,词条叫火热内生。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又习称内热。注意在习称的内热和内火,严格说它俩有区别,火为热之极,但是一般情况下,又常常把它俩来混称。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者是阴虚阳亢,或者是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内火。火热内生,这里选择了或,说了几个或。(1)阳盛至极,也可导致内火。阴虚至极,阴虚而火旺,也可导致火。病邪积聚,郁久也可化火,都可以导致火热内扰,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功能活动相对亢奋这样一种病理变化。(2)火和热的关系。虽然我们现在从一般将内火和内热混称,严格来说,两者还有微细的差别:其一、火和热属性相同,都属阳。其二、程度有差异。所以中医理论讲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由热到火。一般而言,在文献上,中医的历代文献上,常常把用外来的热、外来的火、外火,一般习称为外热。而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热,常常称之为内火。火和热两者在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基本上一致,但仅仅有程度的差异。讲火和热的关系,同学们学习时候,就是一般来习称火和热,在内伤疾病里面,它俩混称,其病机相同,仅仅是程度有差异而已,仅此而已!因为将来学习内科的时候,常常忽而说内火,忽而说内热,这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习称。
(二)火和脏腑的关系。五脏功能活动失常,均可以导致火热内扰。其中最多见的,叫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将来学习辨证学的时候,讲脏腑辨证,学脏腑辨证,讲五脏系统的火,表现的证候,多以心、肺、胃、肝、肾为多。
下面讲内火的病理变化。那么内火哪来的呢?(1)阳盛化火:阳气极盛,热极为火。阳盛,描述这个阳盛化火的机制过程,就是阳盛则热,热极为火。这个火属于壮火。它是病理性的,阳气过亢所导致,比一般的火表现的病理强度要强,为热之极而称火,再将热极为火,用这个词来表述它,区分开来,就是热和火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在中医文献当中,常常讲阳气过盛的火,叫做“气有余便是火。”是指阳气有余,过盛,盛到极点而表现出来这个热之盛、盛之极为火。内火的形成。刚才我们定义的时候提到,邪气积聚、郁结。(2)邪郁化火。其一、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侵袭机体以后,在病变的演变过程中,常常转化为热。热之极而转化为火。这个叫什么呢?六淫皆从火化,有这样一个结论。那么六淫当中,最容易化火的是寒郁化火、湿郁化火,以寒和湿为主。宿(热)邪本身就是火。不郁它也是火。那么寒邪、湿邪最容易,条件是郁结日久而化火。其二、内伤疾病当中,由于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水、湿停聚日久,邪气郁久,也可以产生火。体内既有痰、有瘀、有食积等,那么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又集中表现为热极之火。比如,在儿科最常见。小孩消化不良,中医叫食积停滞,它既可以表现为小孩大便干燥,不爱吃饭,脉快,也可表现为发热。中医怎么解释呢?食积化火,用病机学的术语,叫邪郁化火。痰郁日久,也可表现为痰火;瘀血阻滞日久,同样可以既有血瘀,又表现出最显著的火的征象。这是第二种内火的形成的机制,即邪郁化火。(3)五志化火。这是内伤疾病中内火产生最多见的一种,是指七情过激,或者是郁结时间长了,七情郁结,叫郁久而化火。郁,强调郁久而化火。七情失和、情志失调,郁久而化火,以肝火最多见,这是内伤疾病最多见的。上述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一般而言,多表现为实火,大家注意实火。它属于壮火范畴之内,实火。内火除了实火之外,刚才我们讲定义的时候,或者阴虚阳亢,而表现为火热内扰,机能亢奋这样的病理变化。那么除了壮火、实火之外,还有虚火。虚火的特征,它的病理机制,由阴虚而来,阴虚发展到极点,出现阴虚火旺。大家注意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和阴虚,在病机上有联系,它又有显著的区别。它表现出病理变化特征:其一、有阴虚内热的特征。其二、有虚火上炎的特征。所谓虚火上炎,表现在头面部、人体上部火热炎上,这个上炎的炎,它表现的征象类似实火的征象。但是它是阴虚火旺的结果。阴虚阳亢,阳亢之极,形成(火)热之征。但是特点是:类似实火在头面部的表现。疾病的本质是阴虚,所以既有热、虚热,又有火,把这个火叫虚火上炎。那么合到一起,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来表达人体的内火的虚火它的病理机制。为什么要强调把两者严格区别开来呢?它不仅仅是理论上解释清楚阴虚和阴虚火旺,病机上的联系和区别,在实践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治五脏六腑内火的阴虚内热多使用甘寒(药物),将来同学们学习中药的时候,咸寒、酸寒,不得用苦寒药物。将来同学们学中药的时候讲,苦寒药物,它是针对实火去的。苦寒既能清热泻火,使用不当,它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最容易伤阴。如果是阴虚内热,用苦寒的办法进行治疗,不仅不能够去其热,反而加重它的阴虚,使阴虚更厉害。但在阴虚火旺的时候,在保证用酸寒、咸寒、甘寒治疗阴虚的同时,还可以少用一点苦寒药物,用中医的术语讲,叫苦寒直折。将来同学们在学《伤寒论》少阴热化证的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的黄连阿胶汤,那里面那个黄连,就是针对那个火旺去的。如果没有阴虚火旺,绝不能用黄连阿胶汤。这是区别开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的一个最重要的实践意义。将来同学们学习《方剂》的时候,注意自己看一看治疗阴虚火旺的方子里面。每个方里面,都有那么一点一点,稍加一点苦寒药。这也体现出中医学的一般的规律和特殊的规律,体现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这个在临床上是治疗阴虚火旺和阴虚,特别是阴虚火旺,在处理它们这个用苦寒药物或者是与甘寒、酸寒、咸寒药物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难学,非常难把握的。希望同学们将来学习《中药学》,注意学药物的性能的时候,乃至于学习《方剂学》,注意把握好它们的适应证,做到恰到好处,否则阴虚火旺,用苦寒药物,用得稍微不当,不仅不能起到把虚火直折下来,而且还会加重虚火。
(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外火,从病因来说,主要来自于外(部的)火热之邪。它初起一般来说可以有表证。随之而来,进入到热极阶段,它的特点表现为壮热。它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由表来的过程。前面提到太阳病、阳明病,阳明病就表现为典型的阳盛化火,我们叫阳盛则热。实际上可以把它理解为阳气化火,那是从外而来的。那么外来的火,它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六淫火化,叫五气皆从火化,那么会出现白虎汤、大承气汤这些证候:壮热、口渴、心烦,它来自于外,表现是里证的表现。而内火、实火和虚火,以实火为多见。主要是通过脏腑的功能失调以后,表现为脏腑的阳气偏亢。在心、肺、肝、胃多见,它的特点有热,表现为热证。而且多表现特点是实热。由于所在脏腑不同,每个脏腑的火表现各异。我们在下一节脏腑病机的时候来进一步讲它们。这个征象叫内热。热,热之盛,是体内所产生的热与外热相比较而言,意味着这个热:其一、没有表证。其二、不是从表证而来,纯粹由机体内部所产生。再一个,口渴、脉数,尿赤和便结,这是从总体来说判定热最重要的指征。这个暂时同学们都可以不记,我们下一节讲脏腑病机的时候,进一步来理解,记。阴虚内热,虚火它除了有阴虚一般特征之外,阴虚最典型的特征,表现特征,就记五心烦热。那么在阴虚内热基础上,五心烦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潮热,这个热,一般以午后为甚,常常表现为面目烘热。就是脸一阵阵发红,官窍、头面部一阵一阵发红。把这个现象叫做虚火。将来同学们学习辨证的时候进一步学习,它和一般的阴虚内热区别开来。主要特点集中在头面部,两颧阵阵发红。用术语描写,叫面部烘热。烘热,像火烤一样,一阵一阵热,不是持续性的,一般以午后为甚,而且常常是,因为它每到午后加剧,就像潮汐一样应时而来,所以叫潮热,它和一般的五心烦热不同,将来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进一步讲,这从全身来看它是潮热。特殊的表现,还表现为骨蒸潮热。不仅面部烘热,还表现为骨蒸潮热,就是机体的关节,就像火烤在底下蒸,用热气熏,热火烤那样发热,叫骨蒸潮热。将来同学们学习诊断学的症状学来进一步由老师解释什么叫骨蒸潮热?骨蒸潮热和面目烘热,都是阴虚火旺的重要指征。我们联系前面的真寒假热,严格上来说,那个假热、那个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那个格阳也可以归纳到虚火的范畴之内去。它都属于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热象,它又不是实火,那个火是个假火,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现在要求同学们记的是实火和虚火两者严格区别开来。虚火要求区别开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严格区别开来,不仅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更重要它的实践意义。
总的说来,作为从病机学来看,火热内生,一实一虚,实火多表现为实证,虚火表现为虚证,证候属虚证,那么虚火它在病机演变过程中,是以阴虚为前提的。那么既有阴虚内热,还有阴虚火旺,内热和火旺严格区别开来,既要掌握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在病机上的联系,又一定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它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至于热证候特点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作个了解就可以了。说火、内火,它一定有热,从望人体的颜色——面色,一定是红的,就是赤;它的分泌物、排泄物,热之极,一定是粘稠的。津液亏损的程度一定是非常严重,表现为燥的特征。人体的动态表现,肢体、精神状态一定表现出动的特征。这个将来在学习八纲辨证的时候,表、里、寒、热、虚、实,在学习八纲辨证的时候,同学们再进一步学。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把它的病理机制搞清楚,把它们互相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区别、理论上有什么意义、实践上有什么意义把它搞清楚。同理,内火和外火之间的关系,外火影响到机体,损伤人体的津液,导致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也最容易累及人体的脏腑而产生内火;素有内火,也容易招致外火的侵袭,也就是说,素有内火,那么外感六淫邪气以后,比如寒邪、湿邪,对这样的患者来说,最容易病变的性质,湿郁化火或者寒郁化火。这也体现出来人体的脏腑与外界环境相统一、也体现出来人体的脏腑的气化,与外界六气或者五气气化相通应。到此为止,我们把基本的病理机制、讲完了。那么又把特殊意义讲,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类似外感六淫的风、寒、湿、燥、火。由于病邪从何而来不同,一来自于外,一来自于内,它们共同的属性都表现为风、寒、湿、燥、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这个(病邪),便于区别由六淫而来的,给它规定个名称,叫内生五邪。严格说来,内生五邪这个邪,习惯上这么称了,如果说内生五邪,应该作一个病因学范畴,放在病因里面讲,但是中医理论习惯上,把这个邪——内生五邪,放在病机学范畴里面去。因为它讲是病理机制,这个邪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一种机制,它表现的属性和特征,类似外感六淫的风、寒、湿、燥、火,这样来理解中医这个邪。
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下面讲第四节。脏腑病机,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讲病机学,脏腑病机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脏腑病机,在于应用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失调,这些基本规律来理解脏腑,在病因的作用下,它是怎样发生了阴阳气血失调,这是学习病机学里面重中之重。在这里面需要指出的,有的教科书,有的教材,不讲脏腑病机,那么放到《诊断学》去讲,就是学习这部分内容,一定和诊断学的证候学分析证候产生机制,把这个概念区别开来。脏腑病机和脏腑辨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脏腑病机是讲某脏某腑在病因作用下,它阴阳失调,发生病理机制及其演变规律。而在疾病的变化、演变过程中,它可以通过证候表现出来。而证候,脏腑的证候,脏腑辨证讲的证候,是讲它的临床表现具备哪些症状、体征,构成这个证候诊断。它是个诊断学概念,那么产生这个证候,这一组证候,它为什么产生,和那些脏腑有关,回答它这个问题属于脏腑病机的范畴。在现代的中医学的规范的术语再次强调,比如讲心气虚和心气虚证,过去,心气虚也是心气虚证,心气虚证也是心气虚。混同为一个概念,都取其证候学概念、诊断学概念,现在已经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在现代的规范的中医术语里面,心气虚是指它的病理机制的名称,属病机学的概念,它讲在心的气虚的条件之下,心本身的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的功能,发生了什么些改变,它这样一个改变,会波及到哪些脏腑,产生什么病理结果,强调是这个,不是在阐明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动辄尤甚,失眠,不是阐述这个。但是在病机演变过程,如果从指征表现出来,临床表现一定会出现这些症状。我们这里面,在病机学里面,涉及到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旨在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个因,产生一个什么果。因→机制→结果。到了证候学,着重讲这个结果。根据这个结果、症状和体征,确定它是心气虚证。把两者的概念严格区别开来。所以现在已经报上去了,很快就由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叫做《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规范》。那么定心气虚,它的内涵属于病机学概念。而诊断学证候概念,一定是心气虚证。一字之差,把两者区别开来,把它们内涵和外延都区别开来。今后,同学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按照这个规范来做。讲到这里,再强调一句,中医学的科学术语的规范,我们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刚刚开始建立。也仅仅是初步工作。但是大家必须遵守这个规范,便于把概念严格区别开来。在同一门学科里面,按照术语学的规则,同一个语言符号,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有两个歧义的,这两个概念,没有特殊联系,表达两个义项。现在这样处理,是符合现代术语规范的。我们尽可能的把中医某一个概念的多义性进行术语分离,把它规定下来,定义下来,今后大家都这样做,遵守这个规范,都这样做,(让)概念逐渐逐渐都明晰起来。在讲脏腑病机的时候,讲一个带证不带证,到底是定义它为是病机学概念呢?还是证候学概念呢?这是一、学习脏腑病机,为什么学习。脏腑病机学好了,某一脏阴阳气血失调规律掌握好了,学习证候学,诊断学的证候学就非常轻松了。将来学习临床医学的时候,就更加轻松了。外感风寒咳嗽、外感风热咳嗽,肺燥咳嗽、阴虚咳嗽,去机械地背外感风寒证、外感风热证,肺阴虚、肺燥。那么学习好脏腑病机,就可以从内在的机制推理出来。它们会在某一个疾病当中,所受累的脏腑,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它们产生的病理结果会出现什么样的证候规律。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讲脏腑病机的道理。就教科书而言,五版教材讲脏腑病机,到六版教材,以及现在有的教材,仍然不讲脏腑病机,那么处理的方法放到证候学里面讲。比如心气虚证,它就解释心气虚那几个症状。为什么?而是一个一个来解释,不是从心的气阴阳失调角度来讲,来阐述它们的规律,更不讲心气虚它一旦产生,会影响五脏系统其它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发生什么病理改变。而脏腑病机,既从局部和整体统一、不仅要学习一个心气虚,心的阴阳失调,还要知道心气血阴阳失调,它会从整体上影响到那些脏腑,它为什么影响那个脏腑。讲它的规律,所以在具体讲脏腑病机之前,交代几个注意事项,也就是几个基本的概念。在学习当中一定要区别开来,避免把它和《诊断学》混同到一起去。
我们首先讲五脏病机。研究五脏病机,我们按照阴阳气血的规律,在总的病理机制的指导下,去研究脏腑阴阳气血变化的规律。一、心的病机。(一)第一个问题讲心的病机特点。心的病机特点,就是它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特有的属性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以后,反应它自身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发生了什么改变:(1)血液运行失常。(2)神志意识的改变。为什么要讲这个,这就是心阴阳气血失调,不管它表现出来什么样复杂的变化,表现在证候学上面,表现多么复杂的证候,它都离不开这两条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脏腑病机,着重讲某脏某腑,阴阳气血失调,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的道理。同时还要阐述病机特点。这是一、就是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意识的改变,就是神明的改变,它的规律。二又影响了其它脏腑、累及了其它脏腑。其一、它本身病理变化的特征性属性。其二、记住它一旦某一脏发生气血阴阳失调,一定按照它自身的规律,波及到其它脏腑。从这两个方面来掌握某一脏的病机特点。我们现在讲心的病机特点。那么血液运行失常和神志意识失常,找它特有的属性;血液运行失常,神志意识失常还会影响其它脏腑,导致其它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后面这句话就是要讲心阴阳气血失调以后,它有个什么演变规律和累及哪些脏腑。为什么会累及那些脏腑?
(二)我们讲心的病理变化、具体的病理变化。第一个讲它的机制、就是它的特点。就是讲它的规律、它的演变规律、大体一般性规律。第二个我们讲它的具体的病理变化。(1)心的阳气失调。那么主要讲偏盛和偏衰。按照阴阳失调,来讲它偏盛和偏衰。①心的阳气偏盛。它的病理演变的结果,用两个病机术语把它表达出来:其一、心火亢盛,也叫心火炽盛。一般我们现在规范地用心火亢盛来表达它。其二、痰火扰心。首先讲心火亢盛。什么叫做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心的阳热炽盛,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它的病理机制的一个特征,叫火热炽盛、耗伤津液、热扰心神、血行异常。它的病理机制,就是心火亢盛,它病机的规律,就是损伤人体的正气,损伤人体的脏腑的功能,表现出来它自己的属性。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注意是心的火热炽盛。按照阴阳气血失调的一般规律,它一定有热邪炽盛的一般特征,它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病变的性质属热。邪正之间的关系属实。表现出证候一定是个实热证。将来同学们在学心火炽盛证,定这个证候的属性一定是个热证、实证。热盛必伤津,所以一定会出现热盛伤津的改变。人体的津液损伤,耗伤津液的改变。热邪炽盛,扰于心神,使心神失守,会出现神志的改变,甚者出现神志异常。什么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甚者狂躁谵语、神志不清,出现神志的改变。刚才说这些症状,不需要大家一一去记。你就记住心神失守,就是指的神志异常,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在这里主要指狭义的神,就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就可以了。那么热盛,心主血脉,热盛,会迫血妄行,心火炽盛,也可以出现出血、血液妄行。脉为血府,将来学脉学时,它的脉表现的特征,一定叫数脉。就是脉搏60跳以上,乃至70、80以上。将来在学心火炽盛证候的时候,回答为什么它能出血,为什么脉数呢?是火热作用于心,心火炽盛,迫血妄行的结果。讲心火炽盛,讲的病机,讲它迫血妄行。回答产生血行加速,血行异常的病理机制,而心火炽盛证,是倒过来讲心火炽盛的症状构成特征。其中有出血和脉快。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火炽盛,心火上炎,可以出现口舌糜烂疼痛。为什么?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上炎口舌而出现口舌糜烂疼痛,这解释为什么心火炽盛会出现口舌糜烂疼痛。而心火炽盛证,一定会有心火上炎,心火上炎一定会出现口舌糜烂疼痛证候,从这入手。病机的概念,是讲上炎,通过什么途径到达舌,引起舌的口舌糜烂疼痛,严格地把两者区别开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心火下移于小肠。那个心火上炎,循经上炎,这个心火循经下移于小肠。表现为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小便的异常。表现为小便频、赤、涩、痛。那么小便出现频、赤、涩、痛,这几者联系起来,就定它属于热、属火。如果单纯频,可以是热,也可以是寒,那么这个频同时还有赤、或者涩、或者痛同时存在,在这种条件下,叫心火下移小肠。这就是心火亢盛它的病理机制,它的演变趋势,它在机体内导致机体发生了什么病理变化。这就是心火亢盛病机学的概念,它的内涵着重讲火热作用于心,会发生什么样的病理变化,为什么?这强调是机制。一定要点出这些症状,仅仅是供同学们理解它,会产生什么结果。全部的病理结果,将在心火炽盛、心火亢盛证,在那个证候学的构成去讲。这是讲每一种机制,发生的变化,会出现什么特征。热、心火亢盛,那么它表现为病变的属性是热、而且实,点出是实热的一般特征。前面我们讲过了,那脑子里可以反映出来,阳盛炽热应该是个什么样,至于落实到心火这实热的征象,那么一定有一般的热的征象,同时还有心火的定位症状。那么不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就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这就是它的一般的规律和定位症状。这样来理解心火亢盛这个病机学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上,其一、有热盛的改变,就是火热炽盛的改变、一般的改变。其二、仅有口舌糜烂疼痛,在心火亢盛这个概念下,又把内涵、外延,内涵加深、外延缩小,把这个叫做心火上炎。又派生出一个病机学概念。一提心火上炎。心火炽盛。它有实火实热的一般特征,那么说定位在心,就是根据口舌糜烂疼痛。这个心火上炎,单纯心火上炎,应该说定位的特点就是心火循经上炎于口舌,表现的特征:口舌糜烂疼痛。这是在心火亢盛这个大概念下,又派生出一个概念——心火上炎。如果仅仅是既有心火亢盛,又表现为一般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小便的改变。小便这个特征表现为实热的改变。那么这个时候叫心火下移。传统称心火下移于小肠,这又是一个病机学术语。如果两者兼而有之,上有口舌糜烂疼痛,下有小便频、赤、涩、痛,叫做心火上炎与下移。那么在心火亢盛这个概念里面,同学们要掌握心火上炎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刚才讲可以表现为神志的精神,就是神志意识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血行失常。也就说定心火亢盛,它可以是心神失守,或者是血液运行失常。两者有一个就可以定心火亢盛,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符合这个规律,都叫做心火亢盛。我们这是为了讲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应该包括这么多内容。但是病人具体表现出病理变化,不是说一旦心火亢盛,它一定既有神志症状,还必须有血行障碍。只要出现一个,那么就可以定它有实火特征,那我们就可以定它是心火炽盛。比如严重的心神失守、狂躁谵语。神志的典型改变,再有实火一病特征,这就可以讲它的病机(是)心火亢盛、热扰心神。如果表现为出血,又有实火的一般症状,而这个出血特点多半表现为小便出血。那么我们这就可以定心火亢盛。反复强调意识,注意某一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一旦发生病理改变的时候,某个病人心有病,阴阳气血失调,一定是既有神志的改变,也必须有血行异常的改变,可以两者同时兼而有之,也可以单独出现。凡是具备火热炽盛的属性,都可以定为心火亢盛。这里面心火亢盛是个大概念,心火上炎,那就应该是心火亢盛里面的一个下位概念。心火下移,实际上将来学小肠的病变的时候。心火下移,实际是小肠实热。我们习惯上叫小肠实热。更多的是小肠实热归属于心火亢盛的范畴之内。解释小肠实热,是心火下移小肠,而表现小肠实热。将来同学们学习方剂的时候,导赤散就是为心火下移于小肠而准备的,它也可以治心火上炎,怎么解释呢?引心火于小肠而出,它也可以治既有口舌糜烂疼痛,又有小便短赤涩痛,都可以用导赤散来治疗。虽然用同一个方子治疗,单纯心火上炎可以,单纯小肠实热,心火下移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也可以。这就是讲到心火亢盛,涉及到一个具体的概念。把这个概念界限划清楚了,将来记记临床的证候学的症状就记清楚了,说心火上炎证,它的标志性的症状,一定是首先抓住局部的口舌糜烂疼痛,说心火下移,它的特征性的症状一定是小便的改变,为学习证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有这个机制,概念划清楚了,这个症状,它的特征性症状就记住了。好,今天课就到这里,下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