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集 素问.玉机真藏论(二) 病气的逆顺传变(续)、理论...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czNTM0MA==/v.swf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病气逆传,在135页。第一个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总结说,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上面不是说疾病从哪受,藏于什么地方,始于什么地方,传到哪一脏死吗?这举例是按时间来算,比如说一昼夜,把这一昼夜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的和一个脏相应,这样的话,也可以“占死生之早暮”。占就是测,占卜,就是推测,预测,所以每一脏和每个时段是相配的。因此可以推测,比如说,肝之病,应该在什么时辰呢?应该在属于金的那个时辰死亡。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认识。这样一个预测来。时辰和脏腑的相应,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下,就是“脾不主时,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那不也是按五时把三百六十五天,或者一昼夜分为五个时段,有那么一个分法,《太阴阳明论》上讲的,我在当时讲课当中也提到,后世在“脾不主时”的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很重要的观点,就在于脾主时,比其他脏所主的时间相对要长了。脾占三分之一。虽然是脾占了总时数的三分之一,但是它还按肝心脾肺肾,按五个方面来看,具体是这样的。
这不是十二辰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时辰与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是这么划的。寅、卯时属于木,按五脏来说就是肝。亥子两个时辰是属水。寅卯木,巳午属火,当然就属心,申酉是金,就是肺;两个时辰于一个脏相配,四季之末,这不是,木火金水也是四个段,四段之末是这个,寅卯后面是辰,巳午后边是未,申酉后边是戌,亥子后边是丑。因此说,辰戌丑未,辰未戌丑,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叫辰戌丑未,这个四个时辰都属土。土就属于脾胃。所以是这样一种配属法。后世在《内经》的“脾不主时”的理论基础上是这样一种认识。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水 土 木 土 火 土 金 土 水
肾 脾 肝 脾 心 脾 肺 脾 肾
时辰知道了,我们曾经讲过了,比如从子时算的话,就是现代的钟表的夜里11点到凌晨1点,这是子时,两个小时一个时辰。这是五脏和时辰的关系。这样的话,就可以“占死生殖早暮”了。比如说,刚才我说了病在肝,“至其所不胜而死”,其所不胜,肝所不胜肺金,肝木所不胜肺金,所以到肺金申酉时,病是加重或者死亡,下午三点到七点,申酉时,肺金。所以肝病在那个时间加重或者是死亡。“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来推测哪一脏之病,它传变到什么时候病势加重,或者是死亡的时间。这就是一种推算方法。但是你要按季节算也可以,比如肝病,到秋天容易死亡,那就是,肝属木,“其所不胜时”是秋属金,肺病,容易在夏天死亡,因为肺属金,夏属火,“其所不胜时”是火。所以它是举“一日一夜五分之”,你按其他时间算,也是可以。一天相当于一年四季,所以《内经。灵枢经》上,还有《(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把一天就分为春夏秋冬四时,这样来看待。
上面所说的就是逆传,这样传变病情加重,往往可以出现死亡。所以说就“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而且按这个道理,还可以根据时间,一天也好,一年也好,来推测疾病在什么时间会加重,甚至死亡。也就是推测“其所不胜之时”。下面第二个自然段,就是讲顺传了。和上面不一样。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是相互联系的,有一定的次序,有此及彼,互相之间是有一定的次序的,而
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五脏有病的时候,容易传到它所克、所胜之脏。比如说肝病容易传脾,脾病容易传肾,这叫“各传其所胜”,这就是顺传,是相克传。但是如果这样传变的话,我们可以一个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比如肝有病,除了治肝以外,你知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应当肝和脾一块治。或者先健脾都可以。先把脾气充实起来,让肝气不能再传变了,这个治疗方法都是正确的。
不治,既治肝,又要治脾,但是如果说“不治”,明明你知道疾病要往那传了,你还没有治,那它要传了,病传可就重了。所以,如果不治的话。
“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就是说,三个月、六个月,或者山天、六天,五脏都传遍了。也是要死亡的。尽管是顺传,顺传你如果不继续,不及时地予以治疗的话,让它传变着传下去,五脏都传遍了,仍然是很危险的。所以它有个前提,说是“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遍五脏,也可以引起死亡。它的前提是没有及时正确地予以治疗。但是这个三月、六月,三日、六日怎么看的呢?如果按日夜,日夜各传一脏,也就是一天传两脏,日夜各传一脏,白天传一脏,夜里传一脏,那就三日传遍,那就是“三日”死。 如果一日夜传一脏,或是一天传一脏,六日传遍,那就“六日”死。月份也一样。三月死是一气传一脏,一气传一脏那不三个月就六气了吗?十五日为一气。节气嘛,一个节气十五天。一气传一脏的话,三个月五脏传遍,所以“三月”死,一个月传一脏的话,六个月,五脏传遍,所以“六月”死。它是根据病情不同,有轻有重。所以有的以日夜来记,有的要以月来记。那是根据病情不一样。病有轻重缓急。但是如果你不正确治疗的话,它也在传,传来传去,传遍五脏,病势危重。下面说,
是顺传所胜之次,上面所说的这种传变是指的顺传,按五脏之间的相克的次序。就是按相克传的次序。比如说,肝病传脾,然后传肾,然后传心,然后传肺,然后再传之肝,好,六天,六个阶段,它是这样讲的。是顺传所胜之次。所以说,什么样的病情,可以判断是死亡之期呢?根据什么来推断,是“三月”死?是“六月”死?还是“三日”死?是“六日”死?或者这病还没有到死的时候。赶紧治疗。用什么来判断呢?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阳,这个阳,就是说的胃气。别于阳,就是你能够从脉象上,知道胃气盛衰多少。胃气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二了,这个叫病情比较重了。失去三分之一,病情就比较轻。全无胃气了,那就很危险了。所以“别于阳者”,你能够知道胃气盛衰的情况,“知病从来”,可以判断疾病是从哪传来的。总之是“相胜传”,“别于阳者,知病从来”。 所以在诊脉的时候,特别主要是诊脉。因为本篇讲《玉机真脏论》,本篇很重要是讲切脉问题吧。别于阳者,就是可以知道胃气,可以辨别胃气的盛衰的,那么,医生就应该知道疾病是怎么传变?知道从哪传变。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能够在脉象上辨别出真脏脉了,哎呀,这个脉“如循刀刃责责然”,这种肝脉弦得可太厉害了。是肝病,肝的真脏脉见,这里“阴”是指的真脏脉。能够认识到肝的真脏脉,心的真脏脉,脾的真脏脉,也就是能够辨别五脏真脏脉的时候,这样的医生,就可以“知死生之期”,可以判断这个病人什么时候严重。什么时候可以缓解。总之,至其所不胜而死。所以这叫“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关键“阳”是说的胃气。“阴”是说的真脏脉。
言知至其所困而死,为什么说“知死生之期”?其实就是说知道“至其所困而死”,所困,就是“其所不胜之时”。肝说不胜之时,是肺主的时候,“言知”的“知”,《太素》没有这个字。说“言至其所困而死”也可以。就“言知至其所困而死”倒是没什么不通的。知道病情的加重时间,病情的变化,判断预后。死亡“占死生之早暮”,“其所困”,就是说“其所不胜之时”。
【理论阐释】
顺传和逆传
这一段,你看似讲额度疾病传变问题,顺传和逆传的问题。这个传变方式,教材的【理论阐释】是讲的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在137页上。这一段首先提到的是
逆行传变,也就是子病传母。
顺传,也就是相胜传,主要讲的这个问题。
然后,占其死生之早暮,无非是按五行相克,“至其所不胜之时”的问题。像我们刚才讲的,十二时辰和五脏相配属。那也是一种举例。可以预测基本传变的次序。和疾病危重的时间。所谓“一日一夜五分之,所以占死生之早暮”。这一段就是这样。
下面讲第二段,第二段讲的是病有“以次传”,和“不以次传”。按次序传和不按次序传。疾病有的“以次传”,就按照次序传,和“不以次传”。上面我们讲传,都是“以次传”,“子病及母”也好,相克传也好,这还是有一种次序相传的。这段讲了,有“以次传”的,也有“不以次传”的。或者是除了上边所说的传变之外,还有其他的传变规律。我们读一遍。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闷)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冤(=闷,冤,少那一点),就如同我们在讲《阴阳应相大论》也读到过这个字。“齿干一烦冤,腹满,死”。那也是这个字。少腹冤热,这个“冤”(men)就等于我们校勘了一下。瘈(qi或zi)一字两音。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下面串讲。“风者,百病之长也”,和我们前面讲的,“风者,百病之始”,是一个意思。风为阳邪,为六yin之长,常为六yin之病先导,寒邪侵犯人,湿邪侵犯人等等,往往是先有风邪侵入,因为它的行最数,善行而数变,所以它容易无孔不入,然后把其他邪气带进来,这是一。另外,风邪致病引起很多的变化,善行而数变,变化很大,所以也说它的“百病之长”。当然,本篇的意思,看来主要是说它是外邪,六yin之首。引导着其他邪气侵犯人体的意思。因为什么?
“今风寒客于人”,首先说这是外感病,外感什么?外感首先提到的是风寒侵犯人体,客于人,就是侵犯人体。“正气是主,邪气是客”,叫“客于人”,其实就是侵犯人体。侵入人体,它有一个顺序,什么顺序呢?就是一个从表入里, 这样一个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邪气的深入过程。首先是最体表的部位,
“使人毫毛毕直”,毫毛先收邪气,汗孔收缩,而因此“毫毛毕直“,就是俗话所说的起鸡皮疙瘩。一受凉一受风,突然起鸡皮疙瘩,汗孔高级职称考试网一收缩,毫毛直起来了。毫毛毕直,然后就
“皮肤闭而为热”,皮肤就受到外邪侵袭之后,汗孔就收缩,皮肤就密闭。同时,就可以出现发热的症状,也就是说,卫气不能正常地宣散,所以就可以引起发热。
“当是之时”,这个时候,病在皮毛,从毛到皮,就是最浅表的时候,
“可汗而发也”,治疗的时候可用汗法,来把这些发散出去,或者叫发汗的方法,用汗法发散邪气。因为在体表,发散一下邪气,就去掉了。
“或痹不仁肿痛”,这是说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使病邪深入了,深入到哪了呢?深入到经脉了。影响血脉了。皮毛没有治疗,影响到血脉了。使得经脉不通,因此出现“痹”,麻痹,血不通了,不能营养肌肤,皮肤麻痹不仁,这个痹不仁,是麻痹不仁,不知痛痒。或者是肿痛。血脉不通,瘀积而引起肿痛。“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嘛。可以引起痈肿疼痛。这主要是邪气入于到血脉之中,使得营血不能通畅,不能温养皮肤。因此出现麻木不仁。或者是阻滞经脉不通,出现肿痛,看来病邪深入了。
“当是之时”,说这个时候,当这个时候,
“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还可以用热水浸泡,汤是热水。热水浸泡,热水洗浴的方法,往外发一发,这还是偏于体表。或者是“熨”,熨法,把这药物蒸热了,煮热了,包在一个布袋上,在局部熨烫,熨法。及火灸刺而去之。或者是用针刺法,或者用艾灸法,因为病已经到经脉了。影响到血脉了。所以用针刺、用艾灸来祛其寒。用汤,热水,汤就是热水了,《内经》时候,汤是热水,水,那才是凉水,是白水。说汤就是热水。所以是病邪相对深入了,所以单纯的用一般的出点汗的方法不行了。用汤、用熨、用灸、用刺。还可以治疗。
“弗治”,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及时治疗,说是弗治,没有治。那么病邪就要深入了。又深入到哪?
“病入舍于肺”,深入到肺脏。肺主皮毛,肺和体表相应,所以首先外邪侵犯人体,从毫毛到皮肤,到血脉,到脏,首先入的肺脏。这不是传吗?疾病传变一般的次序。外邪侵入,一般传变次序。
“名曰肺痹”,首先传于肺,而出现的病证叫做“肺痹”。痹,就是不通的意思。将来讲痹证还要讲,痹的基本要素就是“痹者,闭也“。不通的意思。使肺气不能宣畅了。宣发,肃降功能都要受到影响。邪气侵袭肺了。所以出现
“发咳上气”,出现咳嗽。上气就是喘气,咳嗽气喘。肺气不能宣发肃降,因此可以出现咳嗽,可以气喘。这就出现肺脏的症状了。毫毛、皮肤、经脉到内脏。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如果还不治,肺即传而行之肝,那就按上面所传的,按上一段所说的,顺传之次了。传其所胜之脏。肺即传而行之肝,金克木。
“病名曰肝痹”,传之肝以后,病名叫做“肝痹”,肝脏之气不通畅了,所以叫肝痹。
“一名曰厥”,或者说叫做厥逆。厥,就是逆,肝气不通畅,肝气就容易逆肝气容易上逆,肝气还容易横逆。厥就是逆,肝气逆,肝气可以上逆,肝气可以横逆。厥者,逆也。
“胁痛出食”,因为横逆,可以引起胁痛。肝经布两胁,肝经走胁肋。所以出现胁痛。木克土,影响到脾胃。所以出食,出现呕吐。
“当是之时”,在这个时候,就是说在肝痹的这时候。
“可按若刺耳”,还可按若刺,或者是按摩。“若”是“与”的意思。或者按摩或针刺的方法。还可以,按若刺耳。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这个时候,你还可以用按摩。或者针刺的方法治疗。
“弗治”,还没有治。
“肝传之脾”,顺传,传其所胜,木刻土,所以肝传之脾。
“病名曰脾风”,这叫脾风。肝主风木之气,所以病传之脾,叫做脾风。出现什么症状呢?
“发瘅”,发瘅就是发黄疸。《内经》里头没有这个疸字,其实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字“疸”。“疸者,热也”。具体常见到的,黄疸,发黄疸。
“腹中热”,这个病是什么?是脾的病。在《内经》也好,在后世一些个中医书,除了近代的一些中医书之外,这个黄疸关键是脾胃。只有近几十年的中医书才说黄疸是肝胆。但是不是说和肝胆没关系,你说病先是由肝来传到脾,不是说跟肝没关系。但是脾胃湿热才出现黄疸,脾胃不湿热不出黄疸。不是说肝经湿热,肝胆湿热,肝胆怎么就出了黄疸,在传统的理论当中,不是这么说的。它是得传到脾才黄。脾色黄,脾为土之色。现在为什么说肝胆就是黄疸呢?因为跟现代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了嘛。可不是?肝炎了,黄疸了。胆汁阻塞了,胆道不通了。瘀出来了就黄疸了。是和现代医学联系起来,所以人们容易认识。因此,现在一些书也这么写,学生学习也这么学。其实从传统理论上,黄疸绝对是脾胃的问题。脾为土,脾色黄。当然病从肝传到脾,出现脾风,容易黄疸,腹中热,这个就不再是寒的问题了。已经不寒了,传变传变,这风寒之邪,到体内早变了。还去散寒不行了。到肺的时候,似乎还可以温温肺,宣散宣散,你看到这已经热了。肺的时候也不一定就都是寒。只有在体表的时候还是寒,到里边了就不一定都是寒了。就是到皮肤麻痹不仁,肿痛的时候,都已经化热了。不化热怎么肿痛啊?就很难肿,痛是可以痛。寒凝不通畅倒也可以痛,但是肿起来一般说那都是有热才肿。寒肿的时候也有,是水肿。这里所说肿是疮肿的那个肿。说到这里,更明显地提出来说“腹中热”。
“烦心”,还是热。热扰神明,热扰心神,所以烦心。
“出黄”,尿黄,有黄疸了。古人也看到了,尿色也黄了。“病在脾,其色黄”,脾风,发瘅,所以尿黄。
“当此之时”,当出现脾风这个时候,已经出现黄疸了,尿很黄,心里也烦了,
“可按、可药、可浴”,还可以用按摩的方法,也可以用药的方法,也可以洗浴的方法。洗浴汗出也可以去其黄。当然这几种方法,看来应该联合使用。单纯洗浴治黄疸,“可浴”呢?可以药浴。有这种方法。就用药汤来泡,治黄疸。这个“浴”不是一般的热水浴了。也就是说不像上面所说的“可汤熨”的那个“汤”。那个汤是热水。这个“浴”,看来主要是指的药浴。用药物煎水来洗浴。第二个,可按,是按摩,可药是吃药、服药。可浴,是药浴,药水洗浴。这样还可以,还能治疗这种脾风。
“弗治”,如果还不治。
“脾传之肾”,土克水,脾就传至所胜之脏,脾传之肾。
“病名曰疝瘕”,这个疝瘕就是少腹部的疾病,有瘕块,腹部有块。疝就是疝气;瘕就是瘕块。是指少腹部的疾病。因此,出现了病名叫“疝瘕”。
“少腹冤(men)热而痛”,出现的症状是少腹闷热。少腹烦闷而热。同时疼痛,小肚子疼痛。
“出白”,尿的是浊,是白色的。尿浊而白,尿混浊。
“一名曰蛊”,这个病名还可以叫做蛊。这个蛊,是指的虫子,有毒的虫子。叫做蛊虫。就是说这个病人可以很消瘦,因为病从皮毛、血脉,传到肺,传到肝,传到脾,然后传到肾,病程已经相当的长了。病人已经很消瘦,这身体很瘦弱了。所以叫做蛊。就好像有蛊虫,把人体的气血都给吞噬掉了。消瘦了。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这个时候,可以用按摩,也可以用药物治疗。说还是可治的。
“弗治”,还不治疗,
“肾传之心”,传之心之后,
“病筋脉相引而急”,引起筋脉的疾病,是心的血脉受到影响,因而不能滋养筋脉,出现了筋脉相引而急,出现了抽搐的症状,影响到心了。肾影响到心了,而出现抽搐的症状,筋脉抽搐了。
“病名曰瘛”,或者病名曰瘈,这都由血不养筋。瘛也是瘈,瘈瘲不也抽搐吗?使得血脉不养筋,出现筋脉拘急。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这个时候可以用灸法,艾灸的方法,也可以用药物疗法。
“弗治”,五脏都传遍了还不治,
“满十日,法当死”,五日已经传遍了五脏,又五日全身的气血都耗尽了,阳明经气已经耗尽了,所以法当死。满十日,就是原来传遍五脏时用的五日,后来五脏传遍了还没有治,再过五日,一共十日,全身气血全枯竭了,所以法当死。这个时候就是病情很危重,或者要死亡了。下面又说,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这上边不是说肾传到心吗?心反过来,如果不死的话,还可以再传,又传到肺。不是说“法当死”就是必死无疑。还有不死的情况。它还要传,再传的话,又从心传到肺了。
“发寒热”,这个时候又出现寒热的症状,本来到肺开始之初,就有寒热症状,但是转了一圈回来,又复返而传至肺,又出现寒热症状。这个时候寒热症状可不再是表证了。表证有寒热,这个时候有寒热症状就不再是表证。是一种危重的现象。
“法当三岁死”,教材有注释,这三岁,当作三日。滑伯仁的《读素问钞》”三岁,就作三日。因为前面“十日,法当死”,说没有死,再由心传到肺,引发寒热了,病情很危重,才发寒热。这个寒热不是表证的寒热。所以法当三日死。
“此病传之次也”,这有是一种疾病传变次序。是从表往里,传到里之后,又按五脏相传。上段文章所说的,五脏相克的传法就是五脏相胜传法。“五脏传”,开始是从外邪侵表,由表如里,首先到肺,由肺来传,开始按五脏相胜传变,此病传之次也,也就是病传之次。好,这又谈了一种病传了。联系上段,疾病传变有逆传、有顺传,本段前面又谈到了外邪从表如里传。这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在那里传变的一定次序。我们都可以预测,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判断其预后,乃至于病势加重的时间,可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没有一个特定的规律,那就是说,除了一般的之外就有特殊,不但是个别,而且是特殊。特殊什么呢?就是下边那段所说的了。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卒发,突然爆发的疾病,突然爆发了疾病,可能由于正气大虚,也可能由于邪气太盛,没有这样个传变次序,一下子病情很深了。《伤寒论》不是还有个直中三阴吗?它就不是外邪,从太阳到少阳到阳明到三阴。不是,外邪直中三阴。直中三阴无非是,从《伤寒论》的角度看,无非是寒邪太厉,太甚,太严重。再有就是人体的阳气太虚。正气太虚。这里所说的,当然《伤寒论》也就是本着《内经》的理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那就是执业护士网特殊的。不是按上面那几种规律传变来了。那个疾病,突然爆发的疾病,一下子就很深入了。
“或其传化有不以次”,或者它也传,但是它这个传就和前面那几种传化次序,都不一样,没有次序了。或者是这种传变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什么情况容易出现引起疾病?一发展就很深入,或者即使有传变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呢?哪些疾病是这样的呢?或者有哪些原因呢?他说,
“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不按上面所说的这个传变次序的病,他说最常见的是七情导致的疾病。忧恐悲喜怒,是说泛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它就容易产生“不以次传变”的这种情况,或者直接就伤害到某一脏,并不是外邪从表到肺,从肺传,那不一定。也不是说从心,然后相克传,也不是。它一下子传到一个脏里头去,病很重。或者说从这脏又传到另外的脏,并不见得按相克这种传变。所以他说“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这种情况的病,应该说是很严重的,一发展,病位就很深了。因为七情致病,先伤内脏,和外病不同,外感病先伤人形体,七情致病一下子伤人气机,伤人五脏,我们不是在《阴阳应相大论》里面,讲过这样的话,说“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也是泛指七情伤气,首先伤人之气机。什么气机?当然是五脏升降出入之气机。首先伤的五脏,五脏藏神。由于情志致病,首先一下就伤五脏。不必从表入里,不用从此脏传彼脏。所以他说这种病,反而是严重的。下边又举例,七情的问题,忧恐悲喜怒。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因而喜,什么大虚?心气大虚。心气大虚出现什么问题?肾气乘。肾为水之脏,水来克火了。因为心气虚,如果心气不虚的话,那么肾水、心火上相互既济的。水火既济的。心气大虚了,那出现水的现象了。水病出来了。因而喜,心气大虚的话,水气来乘。
“怒则肝气乘矣”,是怒,怎么样呢?怒伤肝,来乘脾,大怒,肝气过盛,受伤了,那时肝气盛,容易克害脾土之气,怒则肝气乘脾,或者说,要读的话,当然它本身没有这个字,意思是怒则肝气可以乘“脾”,
“悲则肺气乘矣”,悲者肺气可以乘肝,
“恐则脾气乘矣”,恐则脾气乘肾,恐本来是伤肾,那么又肾气虚,所以脾土之气乘虚而入,
“忧则心气乘矣”,忧则心气乘肺,恐则脾气乘肾,忧则心气乘肺。
“此其道也”,这就是疾病的一种,忧恐悲喜怒的一类传变。这个传变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以直接伤害到脏。发病病情就很深入。此其道也,也就是“不以次入”。病情不以次传变的情况。
“故病有五”,所以说五脏病有五种。肝心脾肺肾有五脏之病,但是
“五五二十五变”,五五二十五变,这个一脏又可以兼及其他几脏,一脏之病又可以兼及其他四脏。肝病可以及心,肝病可以及肺,,肝病可以及肾,,肝病可以及脾等等。一脏又涉及到五脏之病,因而“病有五”,就是脏又五脏之病,但是又“五五二十五变”,每一脏之病又可以涉及到不同的脏腑,因而可以有二十五种病变。
“及其传化”,它也有传变,只是传变时候的规律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它也传变。传变是什么?
“传,乘之名也”,相传,这个传,就是指“乘”。乘虚而入的乘。五行生克乘侮的乘。彼虚此就乘。彼一行虚,此一行乘。“传”,这里传,也就是乘之名也。也就是乘的意思。
这一段就是讲了外邪从表入里。然后先伤于肺,由肺按五脏相胜而传,同时又提到“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一种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常见于“忧恐悲喜怒”,七情导致的疾病。开始疾病就入于里。开始疾病就使得全身气机紊乱,所以病比较重。你看,这样说,从病传这个角度来说是很全面的。联系上一段,先说逆传,再说顺传,本段又说外邪传入,从表入里,再传到五脏的问题。除此这些传变规律之外,还提到他就有“没有明显传变规律”的那种。不必治于传的特殊情况。这样的认识问题,应该说才是全面的。如果所有的的疾病,你全按那个传变次序去推理,不符合那个推理的,确有不符合那个传变次序的。也是客观存在。所以从外面《内经》理论上当中,也提出这样的传变的问题。或者没有明显传变规律的疾病的传变。这样的话,从理论上,应该说是很全面的。也符合临床实际。
我们就讲到这里。
[完/50:4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