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 发表于 2016-4-28 18:47:34

第50集《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

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53280/Ob/0/sid/XMTU1MDA2NzY1Mg==/v.swf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如下: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内伤病因当中的第二个——饮食失宜。讲了饮食不节、不洁、偏嗜。概括起来:1.要求饮食的结构要合理。在这个前提下,量要适宜,不可过饥,不可过饱。2.进食要(按)中国人的习惯早、中、午三餐,有规律的进食。3.食物要符合卫生的要求,不能进食不洁的食物。4.按中医学对食物的分析,包括它的性和味,性和味的搭配都必须符合健康的要求。总之,要求五味无所偏嗜,寒热无所偏嗜,处于一个和合状态,又回到我们在第一章时讲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一定保持中和状态。在这里饮食物量、结构、味、性都要保持和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才是健康的保证。否则失其和,就由健康的条件转化为致病的条件,这在当今社会现实当中显得更加突出。
       三、劳逸失度
       下面讲第三、叫劳逸失度。按照中医理论,中医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之曰人。把阴阳换成另外的表示法,叫一动一静,阳主动阴主静,阴平阳秘中医学表示为动静互涵。劳和逸。“劳”是指动而讲的,“逸”指静而讲,中医学强调机体动静互涵,相反相成,彼此相须,维持一个和合状态。失去了这个状态就叫做“失度”。“劳”在我们病因学里面是指运动、用脑、劳作的意思。用我们现代语言说:1.运动;2.体力劳动;3.脑力劳动。“逸”是“动”之反义词,是安乐、安闲、享受,就是不动,正确的处理劳逸失度,就是动静互涵,是增进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反之就会损害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讲过劳,在中医病因学里面过劳分为:
       其一、劳力过度。劳力过度有什么特点呢?叫劳则气耗,就是过劳,运动也好,工作也好,体力劳动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程度叫做过,在这种情况下的劳作、运动,就成导致疾病的因素。它的致病特点是什么呢?损伤人体的正气,过度劳作以后,都有一个体会,感觉到乏,中医说这个“乏”是气虚一个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劳则气耗。我们举了几个临床表现的例子:懒言少气,上气不接下气,那么神疲乏力,没有精神,过度疲劳以后都没有精神,乏就体现了气耗。
       其二、劳神过度。指用脑过度,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不叫知识经济吗?脑力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主要靠脑力活动,脑力劳动。用脑也要学会科学的用脑,也要求动静互涵。如果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夙兴夜寐进行思考、动脑,这叫过度用脑,那么就叫劳神。劳神的结果,它致病的特点首先是劳伤心脾,损伤心脾,会导致心神的功能失常,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这一个原理也告诉我们不能科学用脑,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强调从动静阴阳这个角度强调正确用脑。脑力劳动也必须是劳和休息,要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为什么要睡眠呢?白天大家紧张工作,晚上要充分休息,来恢复脑力疲劳,保证第二天有旺盛的精力来进行工作。如果我们夜生活都是唱卡拉OK、喝酒、玩,每天都到2点、2点钟回家睡觉,那么你第二天就没有更充沛精力去从事工作,所以要求必须正确的学会用脑。那么说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就害怕了,李老师,那我就少用点脑不就健康了呢?按照脑科学来说,脑,咱们现在所用的脑,开发出使用的脑,用的非常少非常少,还有很多没开发,你可以随便用。但是注意劳逸结合。脑子越用越聪明的。从中医养生学来说,勤于用脑也是健康长寿,防止痴呆一个重要手段。
       其三、房劳过度。这个房劳是指性生活而言的,和性生殖功能有关系。在这里同学不要狭义理解仅为性生活过度,实际它还包括产育过多,都属于房劳范畴之内。1.性生活是人们生命过程中一个正常的生命现象,在正常条件下的性生活有益于健康而不是有损于健康。这里的房劳,性生活不节,在这里强调的是劳,就是过度。性生活不节,中医认为可以耗伤肾精,耗伤了肾精就会出现性生殖功能异常。2.从现代意义来说,应该说性生活还有一个不洁,不洁会导致性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那么中医治疗性生殖系统疾病,常常首先考虑到肾,因为肾主生殖。3.这个房劳是指女性,已婚的女性产育过多,也会损伤肾精,耗伤肾气,导致肾藏精功能的异常,突出表现为性和生殖功能发生改变。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理解房劳应该这样全面来理解:在正常条件下性生活有益健康,只有在超过了生理范围,过度才能称之为劳,才会转化为发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一个理论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中医养生学当中有一个学派基于这个理论提出来了保肾惜精这样一个学说,强调通过各种手段保护肾精,其中之一叫性生活节制,这个理论指导实践,即要求性生活节制,不可过度。这是过劳,包括劳力、劳神、房劳,它们都属于超过正常所允许的范围,才能称之为病因。那么过劳不可以,过逸可不可以呢?始终处于安逸状态,我们要求阴平阳秘,动静互涵,只有阴没有阳,只静不动,违背了中医学强调的阴阳处于和合这样一个状态,是不利于健康的。过逸,使气血流动受影响,表现为气滞血瘀或者气血运行阻滞。那么气血运行阻滞会影响脏腑的气机,从而影响各脏腑系统发生病理变化。比如影响了脾胃功能,就会出现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我们进食,正常进食,吃完饭以后就休息,也不运动,那么就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长此下去,就会使身体逐渐的衰弱,也可以出现肥胖。只进食不运动,长期就会引起肥胖,通过脏腑功能紊乱引起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这就是劳和逸,我们从阴阳平衡这个角度来认识,劳和逸就是失去它们之间的平衡。过劳、过逸都不可以。根据这个观点,中医学的养生学当中提出一个动形学派,强调运动,它的前提是动静互涵,劳逸适合。但是重点强调“动”。为什么这样呢?我们讲气的概念时候就讲了,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一种物质,而这个物质是不断运动的,运动是它的属性,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维持动态平衡。那么我们在这里,作为致病因素来说,从劳逸,作为动静、阴阳来看,阴与阳两者强调是,阳主动,阴主静。所以中医养生学派有动形学派,它要求动和静处于和合互涵状态。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健康,才有利于延年益寿。
       第三节 病理产物
       在中医内伤病因当中,中医病因学重点强调一个情志,其次是饮食。下面讲第三节,病理产物。病理产物我们前面曾经说到,它既是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一旦形成反馈回来,又成为发生新的疾病的一种因素,所以病理产物也是中医病因学上一个重要内容。病理产物在分类上也可以把它算作内伤病因,但是按照内伤病因的分类它又不完全是,外感六淫侵袭机体也可形成病理产物。所以,把它作为独立的,与内伤病因和外感病因区别开来,称它为病理产物。也就是说在分类上,划分上,放在外感病因也不太合适,放在内伤病因也不太妥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出现。
       一、痰饮
       病理产物这一节,也是病因学最难学的。将来同学们在临床医学里面也是最难学的两个概念,讲到痰饮、瘀血,病理产物重点在此。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来学好痰饮和瘀血,为临床医学奠定基础。一、痰饮的概念。痰饮是中医理论当中一个重大的课题,从历史到今天对痰饮的定义,对痰饮的发生机制,以及痰饮所引起的疾病,都是见仁见智,有不同的学术流派。我们这里介绍的就是从基础课开始到临床课,现行教科书里面,现行理论当中,常用的基本知识提供给大家。“痰饮”这两个字,就这个科学术语言,在中医学中它有多种义项。(一)我们要讲的重点是病因学的痰饮,就是作为病因出现,放在病因学这章里面。怎么定义它呢?痰饮是水饮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属于继发性的致病因素,是作为病因学概念出现的。大家(把)这句话,上述这个定义必须牢牢记住。注意这是在病因学来这样定义痰饮的。在传统上,历代医家在学术上,将痰饮分为有形、无形,广义和狭义。我们看看历代如何来定义有形无形、广义和狭义。这个只要求同学们初步理解就可以了。(1)按有形和无形分,痰饮分为有形之痰,无形之痰饮。什么叫做有形之痰饮呢?是指肉眼感官,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刚才我咳嗽,我能咯出痰来,是指这个来说的。呕吐,呕吐出水样物,胃内容物,把这个叫什么呢?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按照中医理论,根据它的特征: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叫做什么呢?有形可察。我们肉眼感官可以看到的,可以觉察到的。无形的痰饮,是指什么?是指症状疾病而言的,与有形痰饮相比较而言,看不着有痰浊,也看不着有水饮,但是它们表现出症状,表现为疾病,我们只能从疾病和症状来判定它有没有痰饮。无形之痰是指由痰饮所引起的特殊的症状和疾病,比如舌苔腻,脉滑,尽管我们看不到有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根据苔腻和脉滑就可以判断体内有痰饮。把这个叫做无形的痰饮。按有形和无形分。(2)按照广义和狭义分。①广义的是泛指由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临床症状、体征。那么这个广义的定义实际上包涵了有形无形在内。这个广义含义的痰饮,其定义包括两层意思:1.可以是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2.也可以是表现为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比如上面讲那个无形的苔腻和脉滑,二者具一个条件就可以构成痰饮这个概念。但是从广义来说,包括这个两个要素,若是进一步来分离它,那么这个叫什么呢?按照逻辑学说,水液代谢产物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我们这里用一个和,把和改为或,逻辑学叫选言判断。选言判断,痰饮二者提出一个条件了,就是或前或后,具备一项就可以定义它是广义痰饮。把逻辑学上那个选言判断改为全称判断,由这个痰饮转换为广义,泛义的痰饮。②狭义的痰饮,在病因学里面仅仅是指肺的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这样来定义它的,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讲的,可以看见的痰浊和水饮。注意可以看见的痰浊和水饮不仅仅是肺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还包括呕吐物。将来同学们学习外科,学习痈疽疮疡的时候,切开可以流出脓,中医也把它作为痰来认识的。上述讲的都是从病因学角度讲的,实际它也包涵了病因学、症状学和疾病学或叫病证学。(二)痰饮的病证学含义,在中医文献里面的病证学含义。因为我们在痰饮这一节里面已经涉及到把中医痰饮作为病证学出现,所以介绍一下其病证学的含义。在这里说明一下,为什么叫病证不叫疾病?前面讲了疾病的概念,又讲了证候的概念,又讲了病证的概念,什么关系?听就可以了。它们的这个概念最后的定义需要一个研究过程,最后下定义。其中关键是证候这个定义。症状也好定义,疾病也好定义,唯独证候这个定义,按照现代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临床上表现的各种病理现象,强调证候是中医病机学特有概念。它寓于疾病过程之中,由于证候概念的定义目前尚在探讨之中,有的时候证候和疾病的概念界限与症状的概念不甚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行的中医理论,现行的中医临床医学,将病和证两者合并称呼。按这个定义,这个术语,它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证候。在这种情况下,用比较模糊的概念,取其介于证候和疾病之间这个概念,既包括证候又包括疾病,用病证这个术语。这也是中医科学术语研究当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说句老实话也是中医理论重大课题。暂时简单跟同学们介绍一(下),这样来理解。不然一会儿怎么又出现病证、疾病、症状,怎么理解呢?在病证学范畴之内,换句话说,把病证去掉,就是中医的临床医学,痰饮什么意思?也分广义的和狭义的(痰饮)。广义的包括四种病证,或者叫四个疾病,四个病证,是指悬饮、痰饮、支饮、溢饮等痰饮病证的泛称。换句话说,广义的痰饮,在病证学领域里面,广义是指悬饮、痰饮、支饮、溢饮,是它们的合称,还包括其它痰饮,这四者是代表,就是所有痰饮病通称为痰饮,就行了。狭义的仅仅是指四饮当中之一。这个痰饮,这就是痰饮的病证学意义。通过上面的分析讲痰饮的概念,同学们可以看出,中医学痰饮的这个概念是非常复杂的,义项很多。那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把它掌握好,它在什么条件下来定义痰饮。比如作为病证学或疾病学概念的痰饮,后面我们要讲它仅仅是一种疾病或者叫一个病证,它纯粹以病证面目出现的。在病因学里面,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要求判断这个作为术语的痰饮,是病证学概念呢还是病因学概念呢?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在某一个语境下,它到底是想回答疾病问题呢还是回答病因问题呢?来确定它是指何而言。我们把这个两个定义,病证学定义和病因的定义归纳起来能够得出结论,抽象出来痰饮这两个字,这个语言符号。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把义项抽象出来,它所包含意义,一属病因学的痰饮,一个属症状学的痰饮。大家看,刚才讲,无形的痰饮以苔腻脉滑为特征,还有许多症状,后面继续讲。那么就根据症状来判定它是痰饮,认定它是痰,那属于症状学范畴。呼吸道所咳出的痰,刚才我们前面曾讲过,肺失宣发肃降,可以咳、可以嗽、可以喘。前面讲肺失宣发,讲六淫时候,着重讲一个痰,咳出的痰饮,什么干咳、少痰、多痰、痰粘,或者是痰液稀薄,从它的物理性状可以判定,它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那么由它体现为第二层意思,它是症状学的含义。作为四饮,即悬饮、痰饮、溢饮、支饮的痰饮,作为疾病学的概念,那么这个痰饮之一,又属于疾病学的范畴之一,就是中医学的痰饮非常复杂。根据它们所存在的语境,着重想回答什么问题,是讲症状呢?还是讲病证呢?还是讲病因呢?来判定,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痰饮的意思是什么?
       二、第二个问题讲一讲痰饮的形成。痰饮,我们定义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按照这个定义推理,凡是人体水液代谢发生障碍那些因素,都是痰饮形成的因素。再进一步推理,那么就脏腑而言,以肺、脾、肾为主调节水液代谢的脏腑,发生了功能异常都可以形成痰饮。第一先掌握这样一个思路,那么具体而言,所形成痰饮的因素。刚才讲了饮食不节,前面讲了七情内伤,都可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如果它累及了以肺、脾、肾为主的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并使之失调,那么就会出现痰饮,使水湿停聚,形成痰饮。六淫,外感六淫以后,影响了肺,影响了脾,特别是影响了肺,那么就会引起肺的宣发肃降失常,导致水液代谢异常。由肺及脾及肾,也可以导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痰饮。五脏亏虚,就是五脏功能失调。这里亏虚不仅仅是虚,是五脏功能失调,使五脏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机制发生异常,也可以导致水湿停聚。总的机制是脏腑气化失司,在五脏系统当中以肺、脾、肾为要。具体通过脏腑的功能失调的,哪个机制实现的呢?我们上面列举了,肺不行水、脾不运化,脾不运化水湿,脾不运化水谷精微,肝失疏泄、肾不主水、心阳不振、三焦水道失司、膀胱气化失司等,就是五脏调节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是引起痰饮的机制。关于痰饮的形成,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讲的藏象学说,关于全身水液代谢的调节的机制,这是第一。(二)无论是外感病因或者是内伤病因,都可以导致五脏系统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而形成水液代谢产物,即痰饮。在这个前提下,再进一步认识,那么五脏形成痰饮的具体机制,是五脏系统当中那么哪几个脏器最重要呢?肺、脾、肾最重要。肺、脾、肾最重要,具体说它的哪一种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了呢?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是肺不行水、脾不运化、肾失气化,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讲了气行则水行,三焦气化、膀胱气化等等,其中也包括小肠主液、大肠主津。通过这些机制使功能失常,通过这些机制导致水液代谢停留于体内,不能够维持水液代谢的体内外平衡,从而形成痰饮,掌握到这些思想就可以了。这里面举的例子,供同学们进一步来回忆和复习。讲到痰,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讲水液代谢的时候说“肺为贮痰之器”。前面讲脏象学说提到了吧?说“脾为生痰之源”,讲水液代谢的时候(也讲了)。还有一句没讲,叫“肾虚水泛为痰”。这三句话,也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这是从痰饮角度讲肺与脾肾的关系。肺、脾、肾和痰都有关系。治痰,咳嗽、喘,仅仅治肺脾可不可以呢?不可以,还得想到肾,肾虚水泛为痰,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的命题,也是重要的原理,它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一)痰作为一个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以后,由果作为一个原因,这个果停留在体内,有形也好,无形也好,这个水液代谢产物停留在体内了。第一个结果,就会阻碍经络气血,就是影响了气血在十二经脉当中的正常运行。换句话说,我们是从经络说的,也可以理解为,这个痰停留在体内以后,会影响人体的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解释它的机制,注意,痰无处不到,随气而行。讲气(的时候),把痰换成水,就是气和水的关系,气的推动作用,推动血液循行。中医解释它阻遏气血的运行的时候,强调的机制是痰饮一旦形成,便阻遏了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那么气血运行时,气在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说痰随气而行,无处不到。就这个意义讲,这个水饮产物到处都有,讲全身都可以循环。那么由于这个痰饮一旦形成,它虽然可以全身都到,随气而行,必然要阻遏气血的运行,这就叫做阻碍经络气血的循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以什么为特征呢?比如麻木、半身不遂等全身症状。中风患者,卒然昏倒,半身不遂,中医说有痰,根据什么呢?根据它出现的这些临床表现判定它有痰。甚或停留在局部,阻遏了气血的运行,积聚于局部会形成痰核、瘰疠,这是外科疾病的名称。将来同学们学习外科的时候,进一步去理解。总之,阻碣了气血运行,其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全身和局部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在后面,我们最后再总结这个痰饮它的症状有什么特征,记后面的就可以。这儿只理解,提出这些新的疾病学概念,仅仅是初步有个印象。具体怎样认识这个疾病的概念,将来在外科学、相关学科去进一步学习。
       (二)阻滞气机。实际上它和阻碍经络气血的运行是相辅相成的,从不同角度来说的,那个是强调一个气血的运行,这是强调了脏腑气机的运行。为什么单独立一项呢?特别是阻碍脏腑的气机运行呢?旨在说明,阻滞在不同地方,阻滞在不同的脏腑,导致不同脏腑的气机运行升降出入异常。第一项,阻碍经络气血的运行,旨在从整体上讲,它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发生病理变化,出现了全身和局部一些特征的病理改变。第二项阻滞气机,旨在强调,痰饮停留在体内以后,最容易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停留在不同的部位,就表现出不同的特殊症状。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根据这些特殊的症状考察哪一个脏属于哪一脏哪一腑的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得出有五脏、六腑有痰饮存在。比如,咳嗽、咳痰,肺气不宣,我们说它是肺气不宣的结果。肺气不宣是肺升降失常的一种表现,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咳嗽、咳痰,定肺有痰饮。比如胃肠不好,表现恶心、呕吐,那个呕吐物,特别是那个胃内物,呕吐出来含水多,我们说有痰浊、有水饮,根据这些症状,我们判定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什么呢?胃中有痰饮。
       (三)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是水液代谢形成的病理产物——果,这个果形成以后,又停留在体内,阻遏了三焦的水道,影响了调节水液代谢脏腑的功能,就会加重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机体内外水液代谢不能平衡。就这个意义讲,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在体内,影响了水液的正常运行。将来在学习水肿的时候,痰饮病的时候,老师们会进一步讲,有了痰饮,怎样会导致水湿停聚而发生饮和肿,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来在痰饮病、水肿病里面进一步去讲。
       (四)易于蒙蔽神明。在前面讲心主神明时提到一个概念叫痰迷心窍。痰饮停留在体内以后,不能够及时排出,它的致病特点之一就是容易侵犯神明。为什么叫蒙蔽神明?因为痰饮侵袭于心,使心神发生异常,表现出的神志的特征,神志的特征为昏,就是昏迷不醒的昏,似明似暗,又清醒又不清醒,总体上来说,它具有神志的改变,是这样的一个改变。这是一。这个蒙蔽神明,还表现为神志失常。不仅有昏,似明似暗这个特征,甚至谵语发狂,神志失常。神志失常,通通可以称为神昏,意识不清,就这个意义讲,叫蒙蔽神明。因痰而昏,另外换个词,就是蒙蔽,它还含有这个意思,也体现了痰的特征。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证候学的时候,将会进一步来区别。心火炽盛证,可以出现神志的改变;痰火扰心证,可以出现神志的改变。这两者在症状上有区别的,根据症状判定,是痰火呢还单是心火呢?它的症状的表现不一样。
       (五)症状复杂,变幻多端。也就是说,痰饮作为一个病理产物,作用于机体以后,使脏腑功能紊乱而表现出非常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了一句话,叫非常复杂。严格说来,这个规律性很难把它抽象出来,痰饮停留在不同的脏腑,不同的经络,不同的部位就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从中找出概括出抽象出来一个非常有规律性的东西,很难很难。所以我们给它用一个变化多端来概括它的特性和致病的特点,说表现各种各样。尽管如此,我们根据中医历代文献对它进行归纳分析,透过这些非常复杂的症状,看一看它们大致的规律,抽象出来几个字,八个字。就它们的症状,我们都用单音字,一个字,来表达它。不管怎么复杂,痰饮为患所表现的症状特点总能占一个。咳,咳嗽;喘,喘促;悸,是心悸;眩,是眩晕;呕是恶心呕吐;满是身体的部位饱满、痞满。注意这个满不是痛啊,这个满好像是发胀、饱满,有饱满的感觉,不痛。也可以是肿,这个肿不仅仅是理解为水肿,也包括将来学习外科的那个红肿热痛,肿痛的肿。痛,疼痛,也可以表现为疼痛。用这八个字概括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尽管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表现,透过这些复杂的表现把它抽象出来,大致有这么八个字。要求同学们,它症状表现的特征,痰饮致病的特征,除了记住这样几个规律之外,其临床表现上的特征,记住这八个字,这样就能够掌握痰饮的致病特点。换句话说,按照中医辨证求因这个角度,我们在临床的时候,碰到这八个字当中之一,再结合患者的其他表现和病史就能够判断出他有痰饮的存在,这样就可以从痰饮立论来进行治疗。所以重在掌握临床表现的特征,对于判定是否有痰饮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们前面讲定义的时候讲它有病因学的意义,就是理论上讲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因素。可是更重要的是,也是最难学的前面我们定义所说的无形的痰。无形的痰是指特殊的某些症状、体征,特殊的病证而言的。那么特殊病证的诊断,以特殊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所以认识痰饮症状的复杂性,找出来他们的规律,对于辨证求因,确定是否有痰饮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在痰饮这一节里面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前面讲的,重点要求同学们必须熟练记住的,我们从病因学的角度,要求必须熟练记住的。后面讲这些,仅供同学们参考,同学们作为了解,不要一一去背它。将来在临床课学习时还要进一步去学习的,比如在肺我们强调咳、喘、痰。在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什么叫癫狂?以后来学习。这些表现,它的症状表现在胃,表现为胃脘痞满,恶心呕吐。在咽喉,喉中梗阻,现代意义上讲,中医也可以把它叫梅核气。将来同学们学习经典著作的《金匮要略》(的时候),有一个症状叫做什么呢?喉中有什么感觉呢?咱们现代语言叫喉中梗阻。它形容我们吃肉,现在同学们吃不吃红烧肉啊?就把那个猪肉切成方块样的,然后经过烧把它做熟了,吃进去卡在这地方,食道这地方,形容它吞之不入,吐之不出。这里是指什么呢?这个性状,实际这里面什么也没有。中医学把这个叫做梅核气。状如一个核桃,核桃卡在这个食道上,咽喉的部位,吞之不入,所以叫做状如炙脔,就是烧肉,红烧肉,烧肉。所以吞之不入,吐之不出,就卡在这个地方,实际什么也没有,患者自觉的感觉。这是七情病里面最常见的一个症状,或者通过它这个症状反映出疾病,那么是以女性为多见。中医讲什么呢?叫痰,将来讲到气郁生痰,讲病的时候讲,痰气结合起来。停留在经脉也表现出各种症状。那么饮是四饮,要求同学们初步记住啥叫四饮就可以了,悬饮,溢饮,支饮,痰饮,将来讲疾病学里面专门讲饮证,痰饮证。溢饮这个水饮,痰饮停在什么地方呢?停在肌肤,它表现的临床特征,肢体水肿身重无汗。悬饮,饮邪停留在胸胁,它的特点咳嗽牵引胸胁作痛,叫做咳引胸痛,记住这么个特点就行了。除此之外,体现出的还有胸胁胀满。将来同学们学习西医临床课的时候,学习胸膜炎,有个渗出性胸膜炎,包括肿瘤的,也可以是结核的。胸膜里面全是液体,患者躺不下,咳嗽,上不来气,它有个特点,一咳嗽胸就痛,叫咳引胸胁作痛。还有一个叫支饮,支饮定义他的时候这个饮停在什么地方呢?停在胸膈这个地方,它重要的特点,喘不得卧,其形如肿。注意这个痰饮,我们讲痰饮是一个病证学的概念,狭义仅仅指四饮之一,它的特点是肠鸣有声,胃肠漉漉有声,就像饥饿似的,肠鸣不仅仅是肠,实际是胃肠而言。腹满食少口干,将来学习《金匮》的时候讲“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将来在学习《金匮要略》的时候念这条原文,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讲这个,概括出这几个症状,就是从那一条,张仲景老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那条判断,诊断标准,把那个叫痰饮,那这个痰饮停在哪呢?停在胃肠里面。要求同学们初步知道什么叫四饮?什么叫溢饮、悬饮、支饮、痰饮?饮停在什么地方?表现出临床特征是什么?为将来学习临床课,为将来学习《金匮要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到这里,休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50集《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