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 发表于 2015-1-9 15:19:05

《中医诊断脉诊》视频

脉诊,又称“切脉”或“候脉”,“按脉”、“诊脉“。是医生用指端触按病人的有关动脉,探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方法。

脉诊这一诊法,在我国起源很早,但明确的文字记载还得首推《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在诊脉的时间上,《素问·脉要精微论》则提出“诊法常以平旦”等等。以后的《难经》则继承了《内经》的要旨,而赋以新的创见,书中一至二十二难,对脉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要的论述。其中对于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则提出了新的论点,并非专守《内经》之成法。正如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所说:“内经言脉,止有尺寸,不见关字,独取寸关尺者,《难经》之创说也。”
将脉诊系统运用于临床作为辨证的依据,当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他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栽的单一脉就有二十四种,两种以上组合而成的病脉则达百种之多,可见他对脉诊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西晋医学家王叔和,根据前人的理论,积累长期的医疗实践,著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书《脉经》,全书共十卷,首列《脉形状指下秘决》,对诊脉的部位和二十四种脉象作了系统分类,并对脉象的辨认方法作了阐述。其中对脉象的论述,有很多地方与观代医学的循环生理、病理特征是十分符合的。在临床知识方面,也大量地收载了《伤寒论》、《全匮要略》的条文以及华陀,扁鹊等名医的经验。由于《脉经》是一部总结性的古代脉学名著,所以至今仍然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脉学的必要渎物。

唐宋以后,由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重视和研究,有关论述脉学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如孙思邈《千金方》、滑伯仁《诊家枢要》、李杲《东垣十书》、张介宾《景岳全书》、李时珍《濒湖脉学》,李中梓《诊家正眼》,徐灵胎《古今医统》等等,有的是脉学或诊法方面的专著,有的虽为丛书性质,但对脉诊的论述也多摆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从而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中医诊法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脉象理论和脉诊原理,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尽管目前的各项研究仍处在实验阶段,但对中医脉象的本质及其实践作用方面的认识,已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下载地址>>>

ed2k://|file|%E4%B8%AD%E5%8C%BB%E8%AF%8A%E6%96%AD%E5%AD%A6%E8%84%89%E8%AF%8A.rm|149261253|83bd06f6eab75e7c0061b6cc13d1549d|h=ucss7q2o6bpi5xgl6kx563mnfewxaofr|/

王药师 发表于 2016-7-18 20:20:02

宋利 发表于 2016-7-19 12:18:20

王药师 发表于 2016-7-18 20:20
不能下、有嘛用?

用迅雷下载

宋利 发表于 2016-7-19 12:18:49

王药师 发表于 2016-7-18 20:20
不能下、有嘛用?

ed2k://|file|%E4%B8%AD%E5%8C%BB%E8%AF%8A%E6%96%AD%E5%AD%A6%E8%84%89%E8%AF%8A.rm|149261253|83bd06f6eab75e7c0061b6cc13d1549d|h=ucss7q2o6bpi5xgl6kx563mnfewxaof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诊断脉诊》视频

中医药